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五)—— 六大作品類型的呈現建議《上》

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五)—— 六大作品類型的呈現建議《上》

2022-02-17

  根據審議會議參與者所帶來共600多份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作伙學團隊大致將其區分為六大類型,分別為:學習單、課堂活動成果、實驗紀錄、實作作品、專題報告(包含小論文)與綜整式學習紀錄,在本文將介紹上述六大作品類型中的前三類:學習單、課堂活動成果、實驗紀錄。

  一份作品的理想架構應包含:標題與姓名、作品摘要、脈絡性的作品說明、作品的製作過程與成果,以及心得反思,內容也應該充分展現出學生的素養能力、學習過程、獨特性及真實性。而不同的作品類型,在內容及架構上有各自經常缺乏的部分,使得作品呈現不夠完整,造成閱讀理解的困難,也可能無法彰顯作品的特色。

  因此,接下來我們將分別針對六種作品類型,逐一說明每一種作品類型可能的呈現樣貌,以及製作時需要注意的細節,幫助高中的同學、老師更了解課程學習成果可以怎麼做。

 

 (一)學習單

  學習單是教師出題、學生填答的問答題組,老師的引導性通常較強。學習單依照題目設計的不同,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有標準答案的重點型學習單(含填空題),目的在幫助學生釐清基礎的觀念與知識,教師設計部分課程內容,待學生填答。例如這份學習單(圖1),老師希望同學認識生物科DNA轉錄與轉譯的概念,因此出題請學生填顯的結果。

  另一種延伸型的學習單,是要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針對主題進行延伸學習,又或是撰寫個人想法、心得反思、學習收穫等。像是老師在這份學習單(圖2)中,請學生以自己的家族為主題,尋找家族的三張歷史照片,說明照片的歷史故事。這類學習單學生的回答通常是開放式的,沒有標準答案。第三種則是綜合上述兩種題型的混合型學習單,增加學習單題型的豐富度。

 

重點型

圖 1、「分子生物學習單」作品

 

延伸型

圖 2、「家族史」作品

 

  也許會有同學或老師擔心,相較於專題式報告、小論文,學習單能夠呈現的內容較為單薄,但若整理得當,學習單也能夠是一份理想的課程學習成果。團隊整理了學習單常見的四大問題與建議,供高中端參考:

 

1.   學習單怎麼呈現過程

  在課程學習成果中呈現學習過程與素養能力是普遍的共識,不過同學們可能會好奇:「單純放上學習單,是否就算是呈現了學習的過程」。事實上,除了放上學習單,同學們還可以補充說明回答問題的過程,包括運用了哪些資源、找了什麼樣的資料、複習哪些原理、與哪些人討論問題,這些都是很好的呈現方式。審查教授也可以從中看到同學們蒐集資料、詮釋資料等等的素養能力。另外,如果同學們在回答學習單的問題後,得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收穫,或是引起了自身對其他議題或概念的好奇,也可以進一步延伸學習的過程,向大學端展現個人的學習熱忱與應用延伸。

 

像是這份學習單雖然是老師出題,要求同學們去尋找新聞報導,分析當中的社會議題。不過,同學卻提到自己過去習慣以網路媒介接收資訊,無從取得紙本報紙。卻在找尋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公共圖書館會保留一個月內的報紙供民眾免費索取,意外的在回答學習單的問題之外,有了另類的收穫。

 



圖 3、「時事觀察單」作品

2.   不分類型,缺標題、摘要與脈絡

  同學在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時,要注意學習單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通常只會有特定單元的標題,不會有完整的作品資訊與說明簡介,像是課程的名稱與標題很容易被遺漏。因此,建議同學在上傳的作品中,補充說明課程的規劃,以及學習到的內容,讓審查教授快速認識這份學習單產出的脈絡。再者,同學也可以用一至兩頁的篇幅,簡單摘要自己想要凸顯的能力或特質。切記不要把學習單不加整理和說明就直接上傳,這樣通常難以呈現脈絡性和學習的過程。

 

  像是這位同學不但放上課程的名稱,也說明整份作品是合併了多份時事觀察學習單,並有效提升自己的公民素養能力。這有助於審查教授快速認識課程與作品的脈絡。

圖 4、「時事觀察單」作品

 

 

3.   學習單必備「整齊易讀」的心得反思

  無論是什麼類型的作品類型,心得反思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重點式的學習單,老師較少設計心得反思的欄位。建議同學們在掃描學習單之後,額外在作品中加入學習過程的心得,像是如何找到填空題的答案、學習過程中得到的啟發、針對主題進行延伸學習等等,都可以寫在心得反思的段落中。

  至於延伸型與綜合型的學習單,內容通常會有心得反思的欄位,甚至會請學生寫下延伸的內容與啟發。不過,撰寫時要特別注意心得反思的易讀性。如果掃描學習單時有筆跡潦草、行距過近、解析度過低等問題,建議將內容重新騰打至文件,或是利用附註說明學習單內容,增加閱讀的便利性。

 

  像是這位同學除了放上填空題的學習單,也在作品的最後一頁重新騰打心得反思,指出自己在這堂課中,學習到善用excel進行數據分析,能夠減少人工計算所耗費的人力與時間成本,也能夠在未來決策時有相符的數據,提供趨勢的走向。心得易讀且一目了然。(附上原來的學習單)

 

圖 5、「數據分析」作品

 

4.   多份學習單需要經過綜整

  同學們上傳檔案時,可能會擔心單份學習單內容過於單薄,選擇將一整個學期、不同單元的多份學習單,合併成一份課程學習成果。此種方式的確可以增加內容的豐富度,如果未經整理,可能會顯得零散。建議可以重點挑選幾份自己特別有興趣或具啟發性的單元學習單,重新命名作品的「總標題」,並在摘要或說明簡介的地方,說明選擇這些單元的原因,若主題彼此間有關聯或連貫性,也可以一併說明。

  整理多份學習單時有兩種較常見的做法。第一,是用類似簡報檔的方式整理,在每一份學習單旁額外新增說明的欄位,內容可包含學習單的由來、學習到的內容、心得收穫。

 

舉例來說,這位同學就在地理學習單旁邊,說明題目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幹道與支線的差異,也提到自己在找答案時認識到台南之所以沒有捷運,是因為古蹟多,因此路線較難規劃,精簡的帶出自己學習到的知識。

 

圖 6、「地理學習單」作品

 

  第二,要放上綜整性的心得反思。每個單元的學習單都可能會有心得反思,但彼此間是各自獨立、看不出關聯性的。同學可以在多份學習單的最後,加上綜整性的心得反思,整理一整個學期下來,透過這幾份學習單,學到了些什麼。

 

圖 7、「時事觀察單」作品

 

這份作品除了放上不同單元的學習單,也有解釋學習單之間是以「時事觀察」貫穿,並在學習單的最後統整一整個學期的心得與收穫。藉著閱讀報紙新聞,同學不僅更廣泛地接觸公共議題,也開始會反思新聞事件的多面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媒體識讀的素養能力。

 

小結:在學習單中展現「自我」

  學習單與其他類型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相比,老師引導性較強,重點式(填空式)的學習單又比延伸型、混合型的學習單更不易於展現自我。因此,建議高中老師在設計學習單時,可視班上同學的學習情況調整題型設計,多在內容中加入開放式題型,鼓勵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相對的,同學們則要盡可能地在老師設計的學習單中,加入一些「個人」的元素,放上整理後的摘要、心得反思,甚至是主動延伸學習的內容,都讓審查教授更能夠透過學習單認識作者,看到個人的特色與成長。如此一來,就算上傳的是學習單,也可以是一份完整且獨特的作品。

 

 (二)課堂活動成果

  課堂活動成果作品相當豐富,常見的包含:閱讀或參訪的心得、程式語言練習紀錄、生涯探索作業等,通常是由老師規劃課程內容或主題,要求學生完成指定的任務,所完成的作業。另外,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筆記也歸在這個類型。這些作品有可能是同一門課程的單堂課,也可能是多堂課的產出成果。

  以下將針對常見的課堂活動成果子類型做更詳細的說明,依序提醒各自在製作時較常出現的問題,並提出可能的改進方法:

 

1.   課堂筆記:

  課堂筆記是學生針對某一門課中,單一或數個單元或主題,自主進行重點記錄和整理的筆記。這類型作品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沒有脈絡性的說明,且大多缺少心得感想,只看得出學科知識的整理,無法知道學生個人的想法、學習收穫與反思,若內容又只有在課堂上抄錄的筆記,反而變成是在呈現「老師整理的成果」。

  在脈絡性上,首先務必要清楚說明筆記是出自哪門課程的什麼單元,也可以稍微交代老師有提供什麼指引,或自己所採用的學習方法,並用文字或圖表簡介筆記包含的內容。整體篇幅不需太長,當作幾句簡短的摘要放在正文之前,便能使審查教授快速地掌握重點。另外,反思心得則建議可以與摘要和作品說明一起放在開頭,呈現具體的收穫與成長、課程內容以外的延伸思考、挑選這份作品上傳的原因,以及學習興趣與熱忱,避免讓作品單單只呈現學習資訊整理,而無法看見個人的特色。

 

  例如下面這份物理科筆記,不僅在作品開頭點出筆記所整理的單元——碰撞概念,也簡單講述了所採用的學習方法——表格整理、比較,而後也在反思心得中具體說明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收穫。

 



圖 8、「碰撞概念筆記」作品

 

圖 9、「碰撞概念筆記」作品

 

  在內文上,如六大指引中的第六點所說,作品需經過整理、呈現重點,避免流水帳的呈現。最好能透過有限的篇幅來回顧、整理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努力。除了記錄課堂教學的內容,可以透過註解說明自己是如何統整、內化這些知識,若自己有一套特別的學習方法,也可以補充在一旁,讓審查教授能看見同學的學習過程,而不只是密密麻麻的考試重點。此外,課堂知識的生活應用、個人的延伸學習或思考、跨領域的對話、課內、外的問題與討論、連結時事議題等,也都是可以加入的內容,更是獨特性與素養能力的展現。

 

  像是前面所分享,針對碰撞概念而寫的物理科筆記,作者也在一旁附上了繪製說明的註記,讓審查教授能夠明白筆記整理的方式與邏輯。

 



圖 10、「碰撞概念筆記」作品

 

而下面這份生物科筆記,在筆記旁添加註解,能輔助教授理解筆記的內容,並看見同學的用心。不過在排版上,比例的分配與圖檔的清晰度,可能就需要再注意。

 

圖 11、「生物科筆記」作品

 

  最後,有幾點要特別提醒:(1)手寫的筆記雖然更具真實性,但上傳時務必要考量圖片的清晰度以及文字的易讀性,否則反而可能會變成扣分的項目。(2)加入老師的回饋與訂正內容,雖然可以呈現學習的軌跡,但同時也需注意維持版面的簡潔,若畫面太過雜亂則可能會讓審查教授看不清重點。(3)要注意比例的分配,內文(呈現學習單的部分)不能太短,否則審查教授也無法從中看出個人的學習成長或素養能力。

  以上就是我們所整理,課堂筆記類型的作品經常出現的問題,同學們可以根據這些提醒製作或修改自己的作品;老師也可以據此設計簡單的公版,讓還不是很清處筆記該如何撰寫的同學,能夠有個明確的指引。

 

2.   閱讀/參訪心得

  心得評論類的作品,較常缺乏「完整的標題」與「課程脈絡說明」,看不出學生是因為配合什麼課程或單元內容,而去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或參加校外活動。因此,建議將心得評論的主題放入標題或副標題之中,不要只寫「閱讀心得」或「某某科心得報告」,並且可以在開頭加入作品與課程的關聯性,簡介一下作品包含哪些項目,作為整份作品的摘要。

  像是下面這份國文課文的心得評論作品,在開頭便明確說明與課程的關聯性,並且能夠說明作品包含的內容:連結兩篇文章的共同點進行討論、撰寫閱讀心得。

 

圖 12、「時代悲歌」作品

 

  在內文方面,首先須撰寫心得評論的書籍、電影或參訪的內容概述,讓審查教授對主題有個初步認識,才看得懂心得評論的內容。另外,與一般的心得反思相同,要避免只有心情式的描寫。若撰寫的內容著重在反思,可以加入對自己的具體影響或心境轉變,以及個人的學習收穫;若著重在評論,則可多寫一點個人的想法,以及對於主題的分析或問題探討。延伸的學習或討論、個人的讀書方法也是可以放入的內容,但仍要聚焦在心得評論的主題,避免讓額外的補充喧賓奪主。

  例如下面這份書籍的心得評論作品,便列點概述閱讀書目的內容重點,以及透過圖表呈現選讀章節的主旨。在心得評論中,雖然對具體的學習收穫較少著墨,但有抒發個人對主題的分析與看法,以及對某些事物態度的轉變。

 

圖 13、「經典閱讀」作品

 

圖 14、「經典閱讀」作品

 

  老師在課程安排上,可以開放學生自行挑選主題或書目,並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或生活經驗來撰寫動機;若課程已有固定的主題或規劃,則可清楚向學生交代課程這樣安排的緣由、對應的單元或能力,讓學生可以在開頭交代脈絡,並在撰寫心得評論時進行回應,以展現個人的獨特性。

  最後,心得評論類的作品還要特別注意作品的真實性。若撰寫的內容有引用或參考他人的評論或資料,務必要標示清楚,明確區分出哪些是自己個人的經驗或看法,哪些是來自他人的意見或分享,避免讓審查教授產生抄襲的疑慮。

 

3.   活動與作業練習:

  活動與練習作業是依照老師設計的課堂活動或作業練習製作而成的作品,像是烹飪活動紀錄、認識家族史、寫信馬拉松、程式語言的操作練習、演講或辯論作品、非探究類的課堂報告(如:國文科作者生平、英文科口頭報告),以及各科的練習作業等。這類的作品大多缺乏脈絡與摘要,建議要在開頭說明作品與課程的關聯性,簡潔扼要地交代作品所包含的內容;若能寫出個人的製作或選課動機會更加分。

  在內文方面,一些作品經常會有只偏重過程或只呈現成果的問題,如:演講或辯論作品花很多篇幅在記錄準備過程,卻沒有呈現最終的成果;又像是調查個人家族史或寫信馬拉松的作品,僅附上整理好的族譜、信件,卻沒有過程的相關紀錄。在製作課堂活動成果時,內文應包含準備或製作的過程,以及實際的成果展示或說明,如此一來作品整體的呈現會更完整。

  像是下面這份寫信馬拉松的作品,補充了個人在設計信件時的巧思,而不只是放上最終的成果照片,適度說明製作時遇到的問題或額外付出的努力,會讓學習過程的呈現更完整。

 

圖 15、「寫信馬拉松」作品

 

  另外,像是下面這份家族史作業,除了放上整理好的族譜外,還在底部加入了過程的描述,後面也附上從戶政事務所取得的族譜影本,並透過文字補充說明,使作品的內容更加飽滿,而不是只將一堆人名串聯起來。

 

圖 16、「家族史」作品

圖 17、「家族史」作品

 

  非探究類的課堂報告需注意不要把報告的簡報檔直接上傳,在缺乏口頭說明的情況下,過度精簡的內容反而會使審查教授摸不著頭緒,建議要將簡報檔整理之後,加入摘要、脈絡、內文的補充說明,以及「個人的」心得反思再上傳。

  例如下面這份講解變異數概念的數學科課堂報告作品,就並非直接將報告用的PPT上傳,而是透過公版表格補充製作的心路歷程,以及能夠有個人的心得反思,若簡報畫面能更清楚,或用雲端連結的方式呈現會更好。

 

圖 18、「變異數報告」作品

 

圖 19、「變異數報告」作品

 

  程式語言的操作練習,建議可以在語法的功能與應用,以及個人學習與除錯的過程上多加著墨,一方面可以讓非該專業領域的審查教授能夠理解作品的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自己不只是將語法複製貼上,而是有學到程式語法的邏輯與功用,增加作品的真實性。

  例如下面這份C語言的練習作品,不僅有清楚說明語法的用途、按部就班的講解各步驟的內容,也適度加入個人所遇到的困難與解方,可以使作品更易於理解,並能夠完整呈現學習收穫。

 

圖 20、「程式設計-C語言」作品

圖 21、「程式設計-C語言」作品

 

4.   生涯探索作業:

  生涯探索作業是指同學在生涯規劃或輔導課程中,根據老師的指引或自我探索來發掘個人的興趣、性向及未來定向的作業。這類型的作品經常只有內文,缺乏標題、摘要、作品說明和心得反思。

  首先在標題上,許多作品只有寫上課程名稱,但生涯規劃或輔導課程的內容相當多樣,僅依靠課程名稱審查教授可能無法馬上明白這是什麼作品,建議可以在課程名稱之後補上副標題,像是:「OO學群介紹」、「OO職業訪談」等,讓審查教授從標題就可以知道這件作品的主題。另外,需注意課程名稱和副標題應同時具備,若反過來只剩下副標題而缺少課程名稱,可能會使審查教授迷失重點。

  下面這份生涯規劃課的訪談報告中,在標題就明確點出這是什麼課程的成果,以及訪談的職業身份,使人可以在開頭就迅速掌握內容重點。

 

圖 22、「生涯探索-社工師訪談」作品

 

  除了標題之外,摘要與作品說明也能讓讀者快速掌握作品脈絡跟重點。在摘要的部分可以簡單說明這份作品包含的內容,以及自己在探索之後的收穫,若本身對於未來已有大致的方向,也可以說明自己如何規劃更進一步的探索;作品說明的部分則建議可以加入課程規劃、指引的說明,或是個人挑選主題的動機,讓審查教授更清楚作品的由來。

  最後,在心得反思方面,建議可以談一談完成這件作品對個人的生涯規劃有什麼具體的幫助,以及是否讓自己對未來有更明確的想像,也需說明自己上傳作品的動機。若對探索的成果並不滿意,或未能成功定向也沒關係,只要如實地呈現自己的心路歷程與反思,也可以是一份好的作品,但在勾選上傳時,可能需要搭配其他作品,並在學習歷程自述中加以說明以呈現成長軌跡。另外,自主的延伸學習和預計要執行的未來規劃等,也都是可以放進心得反思的內容。

  例如下面這份科系探索的訪談報告的心得,便提到這次經驗使他對眾人眼中的「夢幻科系」有更多的認識,並且意識到自己不能盲目追求科系分數的高低,而是要考量個人的興趣和能力來選擇。若能更具體描述心境轉變的過程,以及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心得反思會更有亮點。

圖 23、「生涯探索-醫學系訪談」作品

 

5.   素養訓練課程(簡報力、溝通表達等):

  此外,還有一些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素養性能力的課程,例如:簡報力課程、批判思考訓練課程。學生在這些課程中所產出的作品,內容以逐點列出學習到的能力為主。然而,若較少附上實際完成的作業或成果,可能會讓內容顯得較為空泛。審議討論建議將具體的成果作品附上,可以是課堂的作業練習、期末報告或個人的練習紀錄等,並透過摘要、補充註解或心得反思來說明自己在課堂中所學到的能力,如果擔心篇幅過長,也可以將成果作品用連結的方式附上。

 

小結:

  簡言之,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課堂活動成果,都要特別注意作品呈現上,有沒有符合前面章節所提到的六大指引,避免因為內文整合、編排等問題,造成自己的特色或亮點無法彰顯的缺憾。

(三)實驗紀錄

  實驗紀錄基本上是自然科的課程才會作的課程學習成果。一份完整的實驗紀錄,內容應包涵實驗目的、原理、器材、步驟、數據、實驗結果與討論。雖然內容看似明確且有跡可循,不過團隊仍舊整理出幾個實驗紀錄的呈現經常會有的問題,供同學與老師們參考。

 

  比較常見且嚴重的問題是實驗紀錄中缺少實驗數據,以及實驗的結果與討論。同學花了很長的篇幅說明實驗使用的器材,列出實驗的步驟,卻沒有針對實驗的數據進行有條理地分析,解釋實驗結果如何能夠回答最初的研究問題。例如:有學生操作層析實驗,雖然有完整說明實驗原理與步驟,然而結論只寫了藍、黃、橘三色析出的高度不同,沒有列出三色的高度各是多少,也沒有分析討論可能的成因,看不出學生究竟有沒有理解實驗的用意。

 

  較好的做法是像下面這個例子,這位同學想要瞭解陀螺半徑、轉軸長度及重量三變因對陀螺轉動時間的影響,其結論呈現了完整的數據表,以及簡單的推論說明,不僅可以讓人明確瞭解實驗的成果,同學也學會了「重心」是保持陀螺平衡的重要因素。

 

圖 24、「陀螺實驗」作品

 

  實驗紀錄的另一個常見問題,與學習單的問題類似,是該怎麼在實驗中展現個人獨特性?實驗設計主要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複製實驗,老師會指派要複製的實驗,期待同學能夠親自體會做實驗的樂趣,在過程中學習邏輯推理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第二類則是給學生一個探究式的問題,像是「怎麼樣能夠讓陀螺轉得更久?」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斷嘗試與修正,尋找可能的變因。

 

  以學生的自主性而言,後者會比前者更多一些。不過,這不代表複製實驗就不能是一份好的課程學習成果,同學可以重點描述在複製實驗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一些預期之外的發現,或是呈現實驗結果如何幫助自己學習抽象的概念,甚至實驗之後做更多的延伸學習,這些都可以是展現個人獨特性的好方法。舉例來說,這個實驗雖然只是根據課本內容粗萃取香蕉的DNA,但複製實驗的過程中卻引發了同學對酒精濃度是否會影響萃取量,以及轉換萃取對象的好奇,查找資料後也做了延伸的實驗,大幅加深了他對DNA原理的認識。

 

圖 25、「DNA萃取」作品

 

  最後,實驗紀錄與其他課程學習成果相同,一樣要經過整理再上傳。如果一學期中做了多個實驗,建議可以挑選印象最深刻、收穫最多的幾個實驗,深入呈現彼此間的關聯。例如,A與B實驗都讓自己更加理解溶液的特性、B與C實驗則能夠提升對實驗器材的認識。相反的,若是實驗之間彼此沒有關聯,則可以改為強調挑選特定實驗呈現的原因。這位同學在前言中提到,他從眾多自然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化學實驗中,選擇「彩虹玻璃管」為整份作品的主軸。雖然補充了課程的脈絡,但比較可惜的是,同學沒有進一步說明選擇這個實驗的原因。

 

圖 26、「彩虹玻璃管」作品

 

  簡言之,實驗紀錄較好的呈現方式,應在作品開頭摘要說明想要呈現的重點、解釋課程與實驗的關聯,以及對應到的原理概念,讓教授快速掌握做這個實驗的用意。放上做實驗的過程時,也要注意實驗設計的合理性、步驟間要有邏輯、實驗結果推論要嚴謹。實驗紀錄的呈現格式也很多元,部分學生會將手寫的紀錄,掃描或拍照後上傳;部分學生則會將實驗紀錄轉換為Word檔或簡報檔,無論怎麼呈現,都要注意作品的易讀性與完整性。只要注意以上幾點,實驗紀錄也可以是精彩的課程學習成果。

 

【延伸閱讀: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六)—— 六大作品類型的呈現建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