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摘審議EP01|補足新課綱鐵三角:設備、師資、課程

聊摘審議EP01|補足新課綱鐵三角:設備、師資、課程

2020-12-18

  學習歷程檔案正式實施的這一年來,教學現場的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們或多或少都親身體會或觀察到整個108課綱變動與更新的地方。以下將盤點審議現場的參與者們的困境,並分類成三大主題的討論:學校軟硬體不足、師資負擔過重以及課程設計不夠整合。這些討論都是參與者根據其他學校的經驗以及自身的發想提出的諸多建議,希望帶給其他也正在努力面對108課綱的大家一些實用的建議想法。

 

學生都有筆電嗎?場地使用衝突怎麼辦?

  在108課綱中,增設了自主學習計畫,讓同學們能夠上傳至多元表現,然而卻也使得學校硬體的問題浮上檯面。許多參與者們反應學校的場地、資訊相關的設施,例如電腦、製作檔案的軟體等等,其實都有所缺乏,自主學習計畫也很難找到適當的資源。

  為此,參與者們主要的建議是希望教育部能夠盤點各校資源並給予補助。再來是校方能夠開放電腦教室讓同學使用,並透過政府補助的資金添購設備,讓學生可以在校或是借回家使用。另一建議是依照學生自主學習計畫的需求、多元選修課程的需求分配設備。有人則建議校方能夠協調場地分配,並將自主學習時間安排在固定的時間,以便場地資源的協調調度。在軟體缺乏的部份,則是希望可以與教育局合作購入付費軟體的金鑰匙序號,以方便同學使用。

 

老師培力大哉問

(一)備課、行政、班務,蠟燭多頭燒的老師

  現場許多老師指出新課綱上路之後,自身的負擔更加沉重。主要的原因是課程過多,然而學生的程度並不一樣,需要花費比過去更多時間、力氣才能設計出好的課程,並提供學生學習成果上傳。另外,自主學習時間的輔導也未計入基本鐘點,老師需要利用許多課外以及週末的時間指導學生。再加上現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題五花八門,並不一定能夠對應到校內老師的專業,這時候現場的老師便需要花第二份工,自身也去了解學生自主學習題目,才能給予建議。而這些問題同樣也反映在我們的會後問卷(表1.)。多數參與審議的高中老師認為,在推動108課綱時,遇到不少困難,其中以「教師的觀念和教學方式難以改變」、「學校人力不足」為多數:

 

  回應上述的問題,參與者們給予許多建議(表2.),一是希望教育部能夠正視老師的負擔並且降低鐘點。再來則是能正視教師資源的部份,增加教師的員額數,讓師生比能夠降低,才能擁有好的教學品質。另外,希望學校可以先建立全校教師專長調查,再評估是否增加經費聘請校外專業人士,讓學生能夠得到小團體或一對一式的專業領域指導,以便自主學習的進行。最後,校內的部份也希望能夠成立種子教師,特別針對自主學習進行有系統的教學。若是仍然缺乏教師進入,希望教育部能夠成立中央輔導團,提供即時的諮詢服務。

  在上述兩個問題,作伙學於11/12舉辦的審議成果發表會邀請到了教育部官員對此回應,以下為報導擷取:「國教署署長承諾,未來將逐年補足國立學校教師員額,教育部已積極向行政院爭取教師人數回歸員額編制標準,經行政院109年10月16日核復同意。教育部據此將受理各校依實際教學需求提出申請,於明年目標增補700名教師 員額,之後逐年補齊員額編制標準,讓教學人力到位。此外部分學校設備、空間與師資不足的情況,署長表示署內也都持續在追蹤與掌握狀況。至於新課綱培訓與研習課程的需求,教育部將依據高中老師的實務需求,持續培訓課程諮詢教師,滾動更新培訓課程;同時讓課程諮詢教師回到學校後,擔任種子教師,擴大研習課程帶來高中教學現場改變的能量。」

◆可以參考作伙學貼文:https://www.108epo.com/results-detail.php?Key=10

(二)研習、共備:在108課綱的路上攜手並進

  回應完人力與硬體的問題後,老師的授課以及課程設計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容忽視。108課綱上路後,老師們調整成素養與實作導向的課程以讓學生能產生檔案。但是根據我們會後問卷的調查,有41.7%的老師認為「不了解108課綱的理念」,是教師們的教學方式沒有因為108課綱的實施而有所改變的原因之一。再來108課綱實施所遇到的困難和阻礙,有高達55.9%的老師認為「教師的觀念和教學方式難以改變」是原因之一。我們回過頭來看審議現場大家提出來的問題,便可更深入了解整體課程的困境。

  在現場,有許多老師反映自身其實對自主學習、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經驗不是那麼足夠,而現今課程也無法完全對應108課綱的精神。另外,如何兼顧課程進度與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平衡,也是老師們正在琢磨的課題。最後則是,有學生和家長認為,老師們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視程度不同,也使得他們在上傳時有所疑慮。

  針對上述的問題,以下有幾點是參與者們提出的建議:為了讓教師們對於學習歷程檔案有更深入的理解,希望能提供教師更多的說明會讓老師們更了解學習歷程檔案的精神以及運作模式。也希望能多舉辦增能課程、自主學習培力工作坊、研習課程,增加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與數位能力。而老師們也可以籌組同科會這類互助社群,彼此互相參照;校內成立各科、跨科教師社群,共同備課。或是向其他學校借鏡、各校經驗交流,彼此之間互相學習。

  而針對老師們態度,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接近九成老師認為該校校長或教務主任積極領導規劃全校老師因應108課綱帶來的變化。老師問卷結果也顯示,校長或教務主任愈積極的話,對於「引介大學或校外資源」、「老師之間的課程設計交流」、「老師教學方式的改變」都有較好的影響。另外,參與者們針對個別老師態度較為消極有幾點建議:成立教師研習和交流平台,提供與共同討論出具體的教學方法;採取輪動制參與增能課程,讓大家輪流參與,並非只有校積極的老師負責。藉由這些建議,期待讓老師們都能夠跟上新課綱轉變的腳步。

 

課程規劃大哉問

(一)選修課選不到?

  在審議現場,我們聽到許多學生傾訴許多關於選修課的問題,最主要是選不到想選的選修課或是課程的安排無法與興趣結合,原因除了有課程人數限制外,也有人反應學校開設的課程不見得符合學生需求或興趣。

  針對這個問題,大家給了以下的建議:最初步的便是放寬各課選修人數上限、多開熱門選修課程。參與者建議校方可以用問卷的方式,先行調查學生需求與意願,若熱門選修課程、領域無法由校內同仁支應,可聘請校外教師。開學後可以創立加退選制度,提供學生選擇和修改機會。在學期末選修課結束後有課程回饋機制,刪減不必要的課程。另外,也可以增加跨類組課程及引進大學選課制度,增加課程多元性。而校外資源的引入,也可以以辦社團方式,尋求家長、鄰近大學或社區支援,增加多元活動與學生實際探索的機會。

(二)什麼報告都要交?

  除了選修課,我們也聽到許多老師和同學都為捉襟見肘的時間所苦。老師表示自己授課及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時數互相擠壓,且因為要準備學習歷程檔案而犧牲許多上課時間,教學品質有所下降。這樣的問題其實也連帶影響到同學身上,許多同學反應作業量太大,每科都要上傳報告導致作業品質下降,同時,同學也並不是每科都想上傳檔案。也因為時間擠壓的關係,有同學認為自己學科學習與多元表現學習常常無法兼顧。

  對於這樣的現象,參與者們建議各科教學研究會每學期制定明確教學進度,各科老師之間協調進度與報告分配,讓各科上傳時間錯開。接著,老師開學前先彙整、掌握學生具備的能力,根據學生的狀況進行課程的統合設計。老師在期初彙整各科可上傳的作業總表,向學生說明該學期課程進度,讓學生也能妥善規劃時間。另外,也能開放一些課堂,讓同學製作報告。

  課程設計的部份,參與者建議老師能進行跨科作業設計,有時能夠區分文理組作業要求,有時能夠進行跨班級合作。若老師因為學生基本能力差異,不知如何有效引導學生,建議舉辦期末分享會,讓同學彼此分享與觀摩學習歷程成果,也能讓同儕之間彼此激勵。在作業評分的部份可以分段給分,對於現階段的報告或是作業的要求,都可以給出一定的標準。老師只需要給予適當引導,排定每週計畫給予學生建議,不一定要做大規模的報告。整體的作業量,參與者認為每位學生每學期或學年主要做一到兩項重要的課程學習成果即可,並幫助學生以三年歷程作為規劃,呈現同學的進步歷程和脈絡。以上這些做法一方面能夠減緩老師備課壓力,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學生產出負擔,並對於課程學習成果的產出能達到整合一貫與循序漸進的作用。

(三)我的作品,夠特別嗎?

  最後,大家關心的便是自己上傳的作品教授到底會不會看,夠不夠特別。現場有高中生認為課程學習成果產出相似度過高、過於制式化、檔案呈現單一、深度不夠,整體看來大家都上傳相同的東西,學生的產出沒有差異性。類似的問題是,同個領域授課內容重複,導致高中生操作相似的東西。

  這邊參與者建議高中各課程之間應做進一步定位,生產不同性質的課程學習成果,也引導學生實際呈現學習歷程與探索學科興趣。學校課程可以再加深加廣,不局限於課本內容,也期待可以多做實驗,學習地點不限於學校。老師對於課程設計只設計大方向,讓學生可以發揮創意與延伸,或是讓不同類組的學生針對同一個問題延伸出不同的主題發展。或是課程設計可跨科整合,舉例,微課程可以依學生的興趣導向做設計,也可以連結專業學科能力、和大部分學生想選擇的科系連結。更長遠的規劃建議是,選修課程在學生有興趣時可以再進一步縱向連貫,比如說在高一選修的科目結束後,在高二、高三延續加開,做連貫、深度學習。最後呈現的部份,老師可以提供學生不只是學習單的東西,也可以提供更多多元的特色。另外,加強課程多元性的部份,也有參與者提到可以與大學資源合作,或是透過線上學習增加多元的學習內容。

  最後,整理這三大類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高中從資源的缺乏到課程的設計上所遇到一連串問題。整體課程的問題仍希望可以回歸師培中心進行根本的改善,在此參與者們也希望師培中心能夠改變其制度與教育內容,以便和108課綱銜接。我們期待設備、師資、課程能補足與加強,能作為敲響新課綱的鐵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