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十點建議及相關單位回應

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十點建議及相關單位回應

2020-11-17

  作伙學團隊於上週11/12(四)舉辦審議成果發表會,由計畫主持人林國明教授主持,將計畫執行之狀況,以及審議會議彙整而成的十點問題與政策建議(見附圖),進行說明。同時,邀請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彭富源、高教司司長朱俊彰、招聯會執行秘書戴念華,針對審議計畫所蒐集到的十項政策建議,現場進行討論與回應,以利後續政策溝通與修正:

 

一、放寬容量制,提升系統穩定性。

二、延後上傳期限,保留充裕的學習時間

三、尊重學生自主性,不強迫上傳檔案。

四、改善教師員額不足,增辦新課綱研習課程。

五、提升學生資訊能力,補足各校硬體設備。

六、教師認證強調真實性,不必過度介入內容。

七、大學提供準備指引,重視學習歷程檔案。

八、提供課程學習成果的參考作品,創造高中與大學對話。         

九、改善資源不平等,呈現多元地方特色。

十、深化新課綱精神,避免落入升學的功利思維。

 

一、放寬容量限制,提升系統穩定性

  目前學習歷程檔案系統被主要質疑的問題之一,是系統平臺上所允許每位學生繳交的文件檔2MB以及影音檔5MB容量較為不足,導致學生通常只能使用「文字」或「壓縮的圖片」來呈現自己的作品成果。此外,也有參與者反應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在介面上有不夠人性化、以及當機等問題,學校卻無法找到負責單位反應。

  對此,國教署彭富源署長回應,有關學生反應上傳檔案的空間不足,就技術面來說,未來提升容量並沒有問題。至於現有系統服務不足部分,署內已經進行檢討,目前正在架設客服專線,開通後將盡速週知各單位,讓學校、學生能直接反映使用問題給客服人員,儘速聯絡技術單位予以協助。

 

二、延後上傳期限,保留充裕的學習時間

  目前高中端反映學習歷程檔案最大的困擾是上傳期限的壓力,因各校安排學習歷程檔案上傳的時間大多在每學期或每學年結束前,距離期末考太近,導致學生必須在準備期末考的同時,還要分神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彭署長回應,國教署目前正研議將學習歷程檔案的上傳期限延後至少到學期末兩週以後。針對學生反應上傳時間與期末考衝突等問題,近期國教署將發函至各校,確認延長上傳學習資料時間,規範各校對於學習歷程檔案上傳的相關規定應明確、提早告知學生、勿隨時更動,並要求各校安排學生上傳檔案之期限,應至少延長至當學期結束後2週,以舒緩學生上傳檔案及教師認證課程學習成果之壓力。

 

三、尊重學生自主性,不強制上傳檔案

  儘管學習歷程檔案著重「重質不重量」的精神,但不少參加公民審議的高中老師表示:有縣市教育局會要求校內平均每位同學都要上傳到指定件數,教育局、校方甚至以「KPI」來規範各校與各老師要達到上傳績效,甚至發函到學校要求提升上傳數量。審議現場中,有學生表示自己的學習負擔太大,學期末既要準備學科考,又要完成學習歷程檔案相關的課程報告。有家長則在會議中反應,小孩經常做課程學習成果,晚上睡眠時間甚至不夠。

  針對這些問題,國教署再次強調,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推動立場,一直是政府為學生所提供的「服務」,學生若選擇不使用學習歷程檔案,仍然可以在高三準備備審資料時以pdf檔案給大學。因此,國教署未來將再次發文各校強調學習歷程檔案是服務性質、不強制上傳,學校或教師更不應要求每位學生上傳的件數。

  高教司司長朱俊彰則表示,現行考招制度在個人申請部分,就已經有備審資料制度,未來111學年度不僅沒有要改變相關書審規則,也未改變個人申請總成績的學測佔比。新課綱帶來的改變是同學備審資料呈現的方式──備審資料在早期以紙本呈現,目前則以PDF檔呈現,但過去被批評有以下缺點:

  第一,通常是在高三下考完學測後趕工拼湊完成,難以呈現學習與發展軌跡,且資料不需經過教師認證,有「代工」的疑慮存在;
  第二,以PDF檔呈現,無法快速以審查介面檢索查閱,大學端審查費力費時,且資料往往缺乏架構。

  因此,111學年度個人申請才會規畫可增加從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勾選資料,製作備審資料的選擇,藉此對備審資料進行數位化、系統化、認證化等改良,同時提供教師對資料認證與學生每學期定期上傳機制。未來在考招申請上,將同時保留現行用PDF檔上傳的作法,並沒有限制同學僅能用學習歷程檔案,高中端本身也應尊重學生是否選擇運用新的學習歷程檔案系統準備備審資料。

 

四、改善教師員額不足,增辦新課綱研習課程

  在教師人數上,高中家長與老師都反應:目前的師生比人數仍然偏低。在教學現場所遭遇的困境之一,就是師資人力尚不足以支援新課綱所增設的課程。在新課綱部分,因為新增多元選修、加深加廣選修、以及強調「跨領域」探究與實作相關課程,各校的高中老師們備課壓力增加以外,在校內也必須相互合作共同備課,才能設計出符合新課綱要求素養導向的相關課程,但相關培訓課程卻不足夠、或是缺乏管道了解資訊。

  國教署署長承諾,未來將逐年補足國立學校教師員額,教育部已積極向行政院爭取教師人數回歸員額編制標準,經行政院109年10月16日核復同意。教育部據此將受理各校依實際教學需求提出申請,於明年目標增補700名教師員額,之後逐年補齊員額編制標準,讓教學人力到位。此外部分學校設備、空間與師資不足的情況,署長表示署內也都持續在追蹤與掌握狀況。至於新課綱培訓與研習課程的需求,教育部將依據高中老師的實務需求,持續培訓課程諮詢教師,滾動更新培訓課程;同時讓課程諮詢教師回到學校後,擔任種子教師,擴大研習課程帶來高中教學現場改變的能量。

 

五、提升學生資訊能力,補足校方硬體設備

  在審議現場中,不論是高中老師、家長還是學生,許多參與者都反映不少高一生缺乏基礎的電腦資訊能力,學校也沒有安排相關課程,導致許多同學不會使用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平台,或是把學習成果進行掃描、壓縮與轉檔等數位操作,這種數位落差問題在偏鄉會更嚴重。

  彭署長表示,國教署後續將盤整與提供學校資源,讓各校能夠利用資訊課程提升學生資訊能力。至於老師們反應學生資訊基礎能力不足,不會運用轉檔等軟體程式來輔助完成學習歷程檔案,教育部將行文請各校利用資訊課程,指導學生使用學習歷程檔案資訊平臺,並學會轉檔、壓縮檔案等資訊技能。

 

六、教師認證強調真實性,不必過度介入內容

  高中教師在審議現場經常質疑,新課綱要求任課老師必須認證同學的課程學習成果,但「認證」的標準到底是甚麼?有些老師會希望學生能將成果做到盡善盡美,因此會嚴格把關,如果學生寫得不好,授課老師甚至還會反覆退件與修正;但如果當老師介入太多,反而會讓成果的呈現失真、學習歷程檔案到最後反而變成是老師過度干預所做出來的作品集。

  對於認證標準不一,所造成潛在不公平的問題,彭署長認為:「認證」的標準就是要求真實性。署長提到他特別感謝所有教師的專業與辛勞付出,但學習歷程檔案是學生個人的學習成果呈現,所以老師不必過度介入內容,而是從旁指導與建議,只要認證這份成果跟課程有關就可以了。

  而高教司司長朱俊彰表示,未來學生需要自己從學習歷程檔案中勾選想要讓大學端看到的資料,因此沒有關聯、失真或是教師過度介入的資料過多,不僅讓大學看不到學生真實的學習面貌及個人特質,也會讓學生參加面試時,無法回答審查委員的詢問,影響對學生的評量。因此,學習歷程檔案中的課程學習成果,應該要以真實性為前提,教師以引導為重,且尊重學生自行選擇上傳的自主性。

 

七、大學提供準備指引,重視學習歷程檔案

  許多參與者表示目前大學審查端資訊仍然不清楚,因此讓高中端充滿不確定性。在審議的討論中,不論是高中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希望大學能夠提供更多的審查訊息以及準備指引,以利高中端在準備學習歷程檔案上更有方向性。另一個高中端焦慮的來源是,不確定大學校系重視學習歷程檔案的比例。就目前已公開的升學資訊顯示,未來111年學測成績佔申請入學總成績不能超過50%,但在第二階段學習歷程檔案,以及口試、自辦甄試項目等的佔比卻沒有明確公佈。基此,希望教育部能與大學端多溝通,讓大學了解高中如何因應108課綱的改變,並在申請入學審查中更重視學習歷程檔案。

  對此,延續第六點的回應,大學教授希望在學習歷程檔案重視的是學生「為什麼學?為什麼做?」、「從中學到甚麼?」、「在其中展現了哪些能力與特質?」因此,高教司朱司長表示,學習歷程檔案的整體架構除了減少多元表現項目,限制件數之外,更新增學生需撰寫「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與「學習歷程自述」,以清楚表達大學審查強調「綜合性評量」。

  朱司長也強調,招聯會明確規範學習成果是指「課程學習成果」,包括在高中課程製作的書面報告、實作作品、自然科學領域探究與實作成果、社會領域探究活動成果(最多三件)。另外在多元表現方面,新增每位學生在學校必修的彈性學習課程中,就能完成的「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而約有九成的大學學系都參採了此一項目。這樣的改變將大學審查的重心明確轉移到校內學習活動,避免偏向校外活動。

  招聯會戴執秘也表示,過去招聯會都有持續在台灣各區舉辦說明會,表明大學評量重點在於學習動機、學習反思、重質不重量,以及重視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也會以同學提出的資料做綜整式的評量,絕不會單項計點式的評分。今年12月上旬,為讓社會大眾能對考招制度更加了解,還會再提供進一步的審查原則與考生和家長做說明。

  朱司長建議同學從事並展現真正對自己有意義、彼此有關連的多元表現為佳,如果只是堆積缺乏意義與關連的資料,或只是機械式、集點式去加總這一項資料得幾分、那一項得幾分,反而將不利在檔案中展現綜整心得與學習歷程反思。

 

八、提供課程學習成果呈現方式建議,創造高中與大學對話

  在審議討論過程中,高中老師們多有提到,在課程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缺乏相關的學習範例,導致各高中因應學習歷程檔案的策略產生差異,也可能因為教師員額、專業知能、資源不均等問題,而造成每所高中在課程設計與成果展現上呈現落差。除此之外,高中與大學也缺乏對話的機會,讓高中老師相當焦慮,不確定自己課程設計,以及同學產出的作品,是否能對應大學科系的期待。同時大學端也並不清楚高中端在課程上已經做出哪些改變。

  高教司朱司長表示,高中與大學的對話是教育部三年前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教育部未來規劃辦理高中師生發表課程學習成果的交流平台,依學校的區位類型、學生的能力和課程的差異,提供多元的發表型式,讓其他老師在設計課程、學生呈現學習成果時,有可以學習、參考的對象,避免每門課程的學習成果呈現,不是簡單的只有學習單,就是要做成小論文。而當高中師生發表時,也會邀請大學端共同參與,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改變,也能與老師一起討論如何做出更好的課程設計,以便將來招生選才時,能更清楚正確看待檔案資料。

  戴執秘提到,招聯會曾在偏遠地區有舉辦過教師增能課程的活動,未來則會再進一步考量到教師實際教學需求進行調整,希望能讓這些參加培訓與課程的老師,可以回到自己所屬學校時,將這些教學工具與方法分享給同事。

 

九、改善資源不平等,呈現多元地方特色

  資源不平等、軍備競賽等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而在公民審議的討論過程中,也發現在東部以及離島地區,就有些學生擔心學習歷程檔案對他們可能造成的不利性影響,像是資訊落後、沒錢參加營隊等。另有參與者提到,他們認為「台北有五校聯盟」,自己學校周邊卻沒有大學可以直接合作,當別的學校在跟大學和社區合作開課的時候,自己學校的微學分課程卻開不出來。對此,審議的共識則是建議教育部及大學,未來除了提供線上課程之外,也應透過多元作品實例,提供課程學習成果或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的準備建議,這些準備建議要重視不同學生的需求,開放多元的選擇性讓高中端參考,也要注意到各校資源的落差。

  彭署長表示為了讓更多老師、學生能彼此互動交流、與大學溝通對話,教育部會透過高中職均質化方案,以45個「適性學習社區」為單位,額外補助材料費、外聘教師鐘點費或其他所需經費,由各區總召學校來統整區內高中職一起共享資源,並向上媒合大學服務團隊巡迴高中職,提供專業諮詢。高中與大學鏈結便是為了要補充、整合資源,也讓各高中能善加利用自己的區位特性,展現自己地方的多元特色。

 

十、深化新課綱精神,避免僅落入升學的功利思維。

  不少場次的參與者(特別在非都會區的場次)都共同提到了,他們對於108課綱,以及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資訊理解都不夠充分、無所適從。有學生提到,有些老師與家長仍不清楚新課綱的精神,仍以舊課綱的思維在看待,便可能對於新課綱有更多不平等感或誤解產生,認為考試最公平。也有不少老師以及學生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似乎要「愈早定向」愈好,擔心選錯組或者志趣轉向時,會影響學習歷程檔案的準備,對升學不利。

  對此,參與者建議教育部可以向大學端、高中端,以及家長多做認知上的宣導與溝通,讓相關當事人,以及社會大眾對於108課綱的精神,以及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理解能更加充分與全面。在推廣上可以多強調,雖然學習歷程檔案與大學考招制度密切相關,但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應不限於此,它也是個協助學生記錄自己探索過程、生涯軌跡的教育工具。

  彭署長表示,未來教育部將依據教學現場之實務需求,持續培訓課程諮詢教師,並滾動式更新培訓課程。另外,也會讓課程諮詢教師回到學校後,擔任種子教師,持續透過新生訓練、親師座談會、選課說明會等活動,向學生及家長說明學習歷程檔案之政策理念及實務運作。教育部將再全面檢視、更新對不同身分者(學生、家長、教師)宣導之公版簡報,置於教育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