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七)—— 課程學習成果常見QA

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呈現建議(七)—— 課程學習成果常見QA

2022-03-04

  在110年五十場審議活動中,參與者深入地討論課程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外,也請高中老師、高中同學彼此分享已經上傳至檔案平台的作品。活動蒐集到超過六百件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其中包含學習單、實驗記錄、課堂活動成果、專題報告、實作作品、綜整式學習紀錄等等,呈現形式非常多樣,作品內容也因為科目、課程類型而有所差異。作伙學團隊整理了審議現場參與者經常提出的困惑,以及作品常見的問題,分別從呈現內容、呈現格式兩個部分回答大家的疑問:

 

(一)內容篇

  • Q1:學習筆記可以上傳嗎?學習筆記怎麼寫?

A:學生在生物課做的細胞核筆記、國文課在課本中做的註釋釋義、英文學習筆記,究竟適不適合作為課程學習成果上傳?參與者認為,這必須取決於內容的豐富度。同樣是課堂筆記,但每個人呈現的內容與寫法都不太一樣,部分作品僅掃描課本頁面,或是上傳的學習內容僅是老師抄寫在黑板上的補充,但也有同學自己做了許多延伸,額外找學習的資源,呈現多面向的學習紀錄。相較之下,後者的內容就更為豐富且完整,也更適合呈現出個人的能力與特質。因此,若要上傳學習筆記,建議同學可以針對學習內容進行延伸應用,或是補充自己還透過什麼方式理解這個單元或主題。



  • Q2:心得收穫怎麼寫才具體?

A:避免只有情緒或感官上的敘述,像是「我覺得很棒、很開心、收穫良多……」,也不要只以「我學到了……」這樣的敘述一語帶過,應該要明確說明因為經歷了那些事件,做了哪些努力,才有什麼樣的收穫,在哪部分的能力上有所增長。

 

這位同學描述學習收穫的方式,並不是用一句「學習完這堂課,我覺得自己收穫良多」帶過,而是以具體的事例,反思最初在問卷表單的設計上不夠周延,沒有考慮到受訪者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立場,並且在統整時過度詮釋問卷結果,加入太多個人想法,去推論受訪者有不同立場的原因。

圖1,「校訂專題報告」作品

 

 

  • Q3:學習過程與成果的比例該如何拿捏?

A:相信許多人都有著上傳的容量、篇幅有限,該如何拿捏過程與成果比例的困惑。呈現學習的過程與心得收穫固然重要,但是還是建議要附上成果作為佐證,如此才能提升所述內容的真實性。

 

舉這份作品為例,同學認為自己在製作這份傳染力報告的過程中,學到如何統整網路資料,但他並沒有附上完整的報告內容,審查教授無法從兩張小縮圖看到他是否良好的彙整資料。

圖2,「地理學習紀錄」作品

 

 

  • Q4:怎麼寫反思心得比較好?

A:剛開始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時,老師可以試著先用制式的表格做引導,再慢慢讓同學尋找自己慣用的形式。老師可以規劃學習單公版,透過架構引導學生進行漸進式反思;學生也可以自行製作自我檢核表格,用易瞭的方式呈現學習收穫與反思,最後在沒達成的目標的項目上加以解釋。

 

舉例來說,這份作品透過公版Q&A的方式,依序說明做了哪些工作、遇到的困難與解方、反思自己的優缺點、學習收穫等,將反思心得所需包含的基本內容具體地呈現給審查教授。

圖3,「社交焦慮症報告」作品

 

  反思心得不單單是讓你抒發心得感想,同時也能從中展現出你的「獨特性」與「素養能力」,像是陳述個人的分析或見解,一方面可以讓教授看見你的獨特性,同時也能呈現邏輯思考的能力。

  但如果你還是不太確定自己的作品適合放入哪些項目的話,「學習收穫」、「遇到的困難與解方」、「對自己的具體影響和轉變」是大多數教授會看重的項目,而若你的作品是心得評論、針對特定主題的探究成果,又或者你對該課程、單元的主題特別有感觸,則可以再加入「個人的分析或見解」與「延伸學習或未來發展」,如此一來便能夠寫出一份獨一無二的反思心得。

  當然,也不是上述所有項目都一定要寫進反思心得中,可以衡量自己的作品性質,以及想要呈現給審查教授看到什麼樣的內涵與特質,來決定要放入哪些要素。

 

 

  • Q5:擺放在架構中不同位置的心得反思,在寫法上有什麼參考範例跟具體建議?

A:我們根據會議的討論紀錄,整理了三種心得反思的編排方式,供同學們參考。

 

  • 放在開頭」:一開始就摘要整份報告所欲傳遞的重點,強調透過作品所習得的學科知識、素養能力。在前面先加一段心得總結課程學習後的成長,可以讓教授不用特別去找學生想展現的能力,不過要特別注意,在放上反思心得之前,需要將題目的動機和作品的主軸介紹清楚,否則容易使審查教授因搞不清作品內容而感到困惑。

 

這是一份探討女性在政治場域中所面臨的困境的報告,作者在開頭便加入了摘要和動機,清楚交代作品脈絡後,再透過心得反思點出自己從這份報告中所習得的素養能力、困難解方與延伸建議,讓審查教授能快速抓到重點。

圖4,「女性從政困境報告」作品

 

 

  • 中間鋪陳」:若是作品多主題的綜整,或有分成好幾個階段或步驟,可以在各段後面補充自己遇到的困難、制定什麼樣的策略去解決,階段性的去鋪陳製作的心路歷程,最後在結尾加入對整份作品的心得反思作為總結。舉例來說,這份生物科多元選修生的綜整中,作者將製作過程分為多個階段,包含:資料蒐集、線上討論、插圖繪製、成果發表等,並在其中適度加入在該環節所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法,心得則聚焦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收穫與自我省思。

圖5,「溶瘤病毒療法報告」作品

 

 

  • 放在結尾」:放在結尾的優勢在於它符合一個正式研究報告的邏輯脈絡,並且在瞭解整份作品的動機、過程之後,再閱讀反思心得會更有共鳴。像是這份公民行動方案作品,前頭先說明行動方案的發想緣起,接著解釋擬定訪綱與實際訪談的過程與內容,最後才放上個人整學期的心得反思,並在反思中與前文做呼應,既加強整份作品的邏輯,也提高了心得收穫的可信度。

圖6,「DFC行動方案」作品

 

  • Q6:上傳作品時填寫的百字說明要注意什麼?

A:每一份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在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平台時,都可以撰寫100字內的簡介。百字心得是要向審查教授介紹這是一份什麼樣的作品。撰寫心得時,可以想想看教授為什麼應該要點開這份作品,這份作品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又如何能夠幫助教授認識自己?

  百字心得與正文首頁的摘要有類似的功能,但不建議省略任何一個。可以把百字心得想像成正文摘要的精簡版,但如果只寫出「這是公民與探究成果作品」,解釋是哪一個科目的作品,顯得過於簡短,不容易吸引教授點閱。由於字數相當有限,審議討論建議應先寫出作品的主題或是課程單元,再放上想讓審查者瞭解的重點,可以是探究的發現、自己的想法,或是在素養能力的增進等。至於如何發想主題、過程遇到的困難解方,以及更具體的學習收穫等,需求較多敘述的重點,則可以放在作品的摘要或心得反思中說明。

 

  • Q7:學習歷程自述怎麼寫?

A:申請入學時,每位學生每個學系可以勾選三件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和十件多元表現作品提交給申請的學系,並撰寫「學習歷程自述」。在學習歷程自述中應解釋勾選這三件課程學習成果作品的原因,說明自己想要用這些作品組合,展現出個人在這三年什麼樣的學習經歷以及個人的特質能力,並適度和申請動機連結。

  為確保上傳資料真實性,教育部目前規定學習歷程檔案作品上傳到系統平台後不得修改。對此,有些高中學生及家長會擔心如果志向未定或是志向轉變,有些上傳作品如果和之後申請的校系沒有直接的學科知識對應,會不會造成申請的不利。這兩年審議的討論都得到類似的共識:提交勾選作品,不需要都跟申請科系有學科知識上的對應。重要的是,應該透過學習歷程自述這樣一個回顧性的個人敘述,清楚說明自己高中三年來的累積或探索,與學系重視的特質和能力的關聯,並以勾選的課程學習成果、自主學習計畫和其他多元表現項目,作為展現能力與特質的例證。

 

  • Q8:如何將高中三年(或是跨學期)的學習歷程在單份作品展現出來?

A:如果是同科目、具連貫性的課程,可以在後續的作品中,將以前的作品或是心得反思當作附錄,說明不同時期的進步,呈現出成長的軌跡。如果是無連貫性的課程,也可以放上不同的檔案做比較,說明自己在素養能力方面的提升。這些都是目前高中端實際嘗試過的做法。要注意的是,想要在單份作品中呈現跨學期或跨學年的內容,應該要思考想要重點呈現的內容,避免篇幅過長與雜亂。



(二)格式篇

  • Q1:將課堂報告作品整理成可以上傳的「課程學習成果」,有什麼重要的原則嗎?

A:課堂報告與學習歷程檔案標準不同,需要經過額外的整理。兩者有一個基本的區別是,課堂報告是講給老師、同學聽,或寫給任課老師評閱的;而課程學習成果則是要給審查教授看的。製作學檔時,不能預設教授了解課堂進行的方式,或是課程中習得的專有名詞(例如湯瑪森物品、ORID法、STAR)等等,要補充這些專有名詞的涵義,讓審查教授能掌握作品內容。另外,課堂口頭報告的簡報檔會輔以口頭說明,可以使用圖像化的方式呈現,文字也相對簡潔,但在沒聽到口頭說明的閱讀者看來,卻容易毫無頭緒。因此,口頭報告的簡報檔、團體報告也不能直接上傳,需轉換到閱讀者的立場,不只要加上課程和動機的說明,讓閱讀者了解作品的脈絡,也想想看形式該如何呈現、加入哪些說明,才能讓大學端更認識作品的內容。

 

舉例來說,像這份作品如果只放上四張簡報檔,未附上其他的說明,就無法知道他最後的成品是一本旅遊小書。較適當的呈現方式是在作品前頭說明整堂課最終是要產出一本手冊,旨在介紹曼谷的景點與美食,規劃一條旅遊路徑,吸引旅客前往泰國遊玩。

圖7,「曼谷遊」作品

 

  • Q2:一份理想的課程學習成果,頁數要有幾頁?

A:作品內容在精不在多、重質不重量。只要能夠掌握標題、摘要、作品說明、內文、心得反思的基本架構,注意內容的完整度與邏輯性,資料避免過於龐雜或未經整理,即是一份好的作品。篇幅則會因為作品類型、主題、格式排版而有所差異,但盡量控制在10頁以內為佳(不含附件),若有長篇幅的需求,建議放上目錄索引與頁碼以供審查教授參考。篇幅過長的課程成果作品(如專題報告或小論文),可以依照上述的基本架構重新整理,把原來的作品當作附件。

 

  • Q3:有建議的格式排版嗎?

A:格式、排版、整理方式極為多元,建議同學以能清楚呈現重點為原則,試著站在審查教授的角度思考,並自我檢視作品的易讀性。注意字體大小、行距、顏色選擇、段落對齊、圖表位置、標題結構等細節。標註的重點不宜過多,否則容易干擾讀者閱讀。

 

舉例來說,這份作品在呈現資料來源時,在同一個頁面就有7個顏色,4種字體大小,雖然試圖想要區分重點,但稍嫌複雜了些。

圖8,「獨立研究報告」作品

 

  • Q4:照片圖片怎麼放才好?

A:適度在正文中融入照片、圖片,能夠讓作品更生動,但要注意插入圖片之餘,必須附上簡短說明,描述圖片欲傳達的內容。舉例來說,這份作品就用每張照片下方用5-10字,說明銀鏡實驗的步驟,帶領讀者認識實驗現場。

 

圖9,「眼鏡實驗」作品

 

 

 

  • Q5:影片、網站連結教授會看嗎?放QRCODE適當嗎?

A:參與審議活動的大學教授,多數肯定影片、網站連結能夠增加作品的豐富度。不過,卻也指出影片、連結需要適度融合正文,避免整份作品只有一段網址,這樣的做法會讓審查教授毫無頭緒。建議除了附上網址,也可以事先在作品中「主動」說明希望教授從影片中看到什麼、哪個片段才是亮點。另外,若影片是團體口頭報告,也要預先說明幾分幾秒開始是自己。

  作品以QRCODE呈現固然顯眼,但「一定要」附上超連結網址,教授才能在電腦閱覽你的精彩作品!除此之外,還需要特別注意連結的有效性。這個部分可以善用網頁的無痕模式功能,檢查作品公開的權限範圍。

 

舉例來說,同學在課程中製作了一個關於轉型正義的公民DJ節目,除了放上QRCODE與連結吸引教授目光外,也放上影片的截圖與說明,凸顯影片在這份作品中的重要性。

圖10,「轉型正義DJ稿」作品

 

 

圖11,在Google Chrome中開啟無痕式視窗的位置





結論

課程學習成果呈現的形式百百種,內容也會因為課程設計、主題挑選、科目而有不同。團隊除了回答審議現場參與者經常提出的困惑外,也統整了作品常見的問題,並分析了不同身份的參與者的問卷調查,分別從呈現內容、呈現格式兩個部分給予建議。一份理想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基本上應該要有標題與姓名、摘要、作品說明、正文、心得反思五個部分,呈現內容必須經過重新整理,著重在學習過程與一般性素養能力,以具體事例舉例說明,在作品中凸顯自己的獨特性。每位同學做出來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重點是要忠實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從中檢視自己的成長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