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桃園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22 桃園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0822桃園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 學生能力不足,包含文書處理與資訊能力


  • 學生製作、上傳學檔意願低落

-遠距教學難以督促

-教師不知道該如何鼓勵學生製作多元類組學檔

-學生擔心高一階段能力不足,無法達教授標準或性向不清,而白做工,傾向高三再繳交


  • 學生負荷量大

須兼顧學業與學檔,學檔經常為外加、每份作品都要反思與後設認知能力,反而增加負荷


  • 高中資訊課應納入文書處理能力訓練、設計相關作業並提供網路教學資源,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相關能力,減輕教師負荷量與遠距教學限制

  • 提供鷹架或公版學習
  • 強調學檔重視「歷程」,因此即便無法兼顧各階段作品品質,仍可上傳呈現學習變化


  • 指定負責人協調各科學檔繳交時程
  • 教師不應將學檔與學業成績綁在一起
  • 盡量在課堂完成學檔作業
  • 學檔製作可分段分流進行,減輕學生負荷

高中端

  • 沒有學檔架構、範本可供參考
  • 教師負荷量大,知能不足(非教師專業)
  • 如何設計能呈現學生興趣、能力與學習歷程的作業
  • 特定學科(數學)難以設計學習歷程檔案相關作業


  • 以學長姐的範例作品提供學生參考
  • 教師可多加入相關社群自學並跟進學習

大學端

  • 不清楚學檔格式與大學端標準
  • 擔心教授有偏好的學檔格式

大學端

  • 不揣測教授偏好,重視素養的呈現、學習的歷程、能力

 

第2桌(學生)

問題

解方

學生端高中端 歷程檔案製作

  • 學科導向的科目難以製作成歷程檔案,教學考試取向的老師也不會多給指引
  • 不了解心得和反思的差別
  • 教授的資訊和教學現場不一致:老師設計的提問足夠補齊心得的部分,但有教授意見認為只有回答教師提問不夠
  • 外聘老師不重視學習歷程,仍重視考試成績
  • 增設以學生為導向,關於學習歷程檔案如何製作的演講課
    • 挪用道德宣導的集會演講時間改為新課綱的說明演講

  • 各科目的教學規劃排設製作學習歷程的諮詢和教學時間
  • 教育部增加面相老師的學習宣傳

高中端 課程選修

  • 彈性學習、多元選修修到自己不想修的課製作和上傳意願低
    • 部分學校的開設課程內容輕鬆的微課程,成果不適合上傳
  • 學生感興趣的科目因為人數限制未授課
  • 學校用自主學習的時段開額外課程,學生必須在自主學習和微課程的時間資源上二擇
  • 開設多元內容的微課程
    • 一學期多次選課讓學生都能修到想修的課
    • 不限制課程開班人數,讓學生有興趣的課都能
    • 部分微課程在假日開設,避免和已經時間緊繃的現行課程搶時間

學生端高中端 自主學習

  • 如何呈現一學期的自主學習內容
  • 教師提供協助有限
    • 僅提供排版指導,沒有內容的引導學生沒有方向
    • 教師不願意提供學生教學,學生必須在外尋求資源協助(例如補習班)
  • 提供公版(週記)但沒有說明如何統整作品
  • 老師以作品修改的方式給予回饋
  • 學生間形成互助學習的社群
  • 用於自主學習的課程時間可以和空堂時間銜接讓學生能彈性運用
  • 現行自主學習的時間常被挪用為其他課程使用,學生希望在不刪減其他課程的情況下保有自主學習課堂

高中端系統端

  • 高中、教師不熟悉系統的操作,上傳後沒有確認
  • 網頁編輯停留時間太短,超過時常就會跳掉;超過100字也會直接刪掉
  • 100字心得如果沒有附加檔案就不能儲存
  • 密碼、驗證碼擾民
    • 三個月更換依次密碼的系統限制擾民
    • 密碼更換不能和前三次一樣(3年總共要換12次)
    • 驗證碼複雜,且輸錯三次就要等15分鐘
  • 沒有為手機客製的介面,部分功能手機無法操作
  • 學生在上傳前先完成作業和控制字數,不要在系統上操作
  • 要隨時能存檔,百字心得的儲存功能不要綁附加作業
  • 改善網頁編輯儲存功能,網頁的作業時間限制取消
  • 取消定期更換密碼更換的規定,至少不要限制不能跟上三次依樣;取消驗證碼
  • 增加行動版app,網站介面要對手機使用進行最佳化設計

學生端 新課綱的資訊

  • 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不了解;各方各科的詮釋不一(是否採重、如何製作等等)
  • 老師對課綱資訊了解也不完整;部分學校的課諮師是導師掛名,一樣資訊不完整。
  • 多元資訊管道
  • 老師須充分了解新課綱
  • 課諮師提供更多一對一的諮商協助
  • 網路社群資源(臉書社團等)
  • 學生利用輔導課時間和課諮師請教
  • 開設對學習歷程專門的輔導課

學生端大學端 大學審查機制

  • 沒有參考範本、也沒有可供參考的客觀量化標準
  • 不清楚大學端的審核機制
  • 坊間謠傳教授只看三分鐘,所以不清楚具鑑別度的重點是心得和還是內容
 



第3桌(學生)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系統介面:

  1. 輸入/上傳資料時登出時間太快:內容容易不見
  2. 百字心得字數計算:中英字數計算方式一樣;中文計算標點符號
  3. 一次只能上傳一個檔案:同一份報告可能產出word與ppt形式,但只能合併或選一份上傳
  4. 學校開放上傳時間太晚:檔案容易遺失或忘記上傳

系統容量:

  1. 容量不夠(4mb/10mb):照片、影片

系統端

系統介面:

  1. 修改系統自動更新/登出時間;學生事先規劃上傳內容
  2. 中文:不要計算標點符號;英文:以單字計算字數
  3. 開放一份作品可以上傳不同檔案類型
  4. 希望全國統一學期中就開放上傳

系統容量:

  1. 影片檔可以增加到12mb。或是上傳到youtube以連結替代

高中端

  1. 老師干預過多
  2. 不同科目準備程度不一樣:有些老師(如主科)沒有規劃讓同學製作學檔
  3. 老師沒有教如何製作
  4. 老師對於學檔了解不深

高中端

  1. 放手讓同學討論與製作
  2. 老師若這堂課本身沒有要製作沒關係,但應在課堂上引導如何準備該科學檔,讓同學自行準備
  3. 安排講座給不太了解學檔的老師
  4. 增加教師培訓與研習

學生端

作品製作(不曉得該如何製作):

  1. 不確定未來科系方向
  2. 覺得自己作品普通、沒特色 

學生端

作品製作:

  1. 學校協助探索大學科系
  2. 開設講解學習歷程檔案如何製作的課程
  3. 學校錄製學檔製作的影片供學生參考
  4. 輔導課時開放時段讓師生交流學習歷程檔案製作,同時讓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5. 尋找各方資源:他人意見、圖書館查資料、網路查資料,豐富自己的學檔作品
  6. 從IG看到有特色的作品:社團經歷-從當上幹部到結束,加上心得彙整成PPT

高中端

  1. 因學校人數少,多元選修開課數不多

高中端

  1. 所有班級或是跨年級一起進行多元選修選課,並增加語言類選修課程

大學端

  1. 影片會不會看
  2. 不知道大學端審查標準

大學端

  1. 可以給些具體實例、範例什麼叫素養

 

 

第4桌(家長)

 

問題

解方

  • 資源不足
    • 學校資源提供不足,資源落後於小孩自學的課程
      • 多元選修課程供不應求(老師不夠)→如果變成自主學習老師就可能說無法提供資源
    • 學校課程非連貫,每個學期都在換老師,很難延續主題、深度,只能靠自己
  • 請孩子著重在自主學習計畫(依照每個時期訂定階段性計畫),並加上教師額外的輔導(老師幫忙確認進度、給作品建議)

  • 不知道教授會花多少時間審查、審查的標準又是如何?擔心高中端和學生用心的成果不被教授採納(成果的目的是什麼)
  • 建立雙向溝通
    • 開放提早交作品給大學教授、讓教授給予建議和回饋,而不是到最後審查才來挑選作品
    • 參考國外作法,設立招生委員會專門審查,給予高中端意見
  • 格式和要求不明確,每年著重的重點不一
  • 至少主科要有完整的報告,以呈現高三完整的作品為主

如何呈現學習歷程檔案(文字表達能力、製作方向、素養能力)

  • 難以在短時間內提升
  • 經驗和學習(一方面孩子自己努力,一方面老師引導)
  • 如果作品只有文字敘述足夠嗎?是不是需要額外加入照片、排版才完整
  • 盡量在文字中表達所有能力、高中老師給予清楚的指導、優良範例參考,讓學生更清楚製作方向

  • 學校老師提供演講(反思相關課程)

  • 按照學科特性呈現、根據課程領域想表達的成果特性來決定呈現的方式(學術科目用嚴謹的word格式、生命科學可以用ppt額外加入一些美編)

高一、二作品成熟度不足,且教授會知道高一高二高三的歷程,(認為教授強調歷程),那如果都是交高三的話,可以嗎?

  • 學生定向不足,會以多元作品的呈現為主,雖學生作品深度不夠,會傾向一直換題目,沒有針對同一個作品去延伸有點可惜
  • 若小孩有定向的話,高一可先以搜集作品為主,在高二高三將作品加深加廣,把每次繳交作業過程當作是學習、紀錄

  • 呈現成長歷程:將作品做連結,在最終作品中放入高一、高二的作品連結
 

不確定自主學習計畫的成熟程度應該到如何

  • 終極目標是學測,學生其實沒有多餘心力去製作這些檔案,主要就是跟著學校的步驟完成

(未有適合解方)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的作品類型:

學習單實作作品課程活動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

主軸整理

摘要

課程與作品內容以列點方式簡要說明,重點應為作品實作歷程與學習成果

格式排版

文字呈現:分行列點清楚呈現、以顏色凸顯重點

可以圖表輔佐,並說明如此呈現的原因

排版的格式要整齊清楚明瞭

心得反思

心得:應包含學習到的能力、困難、如何解決(例如找老師諮詢的過程)、未來要加強的能力與努力方向,決定不納入的行動或內容也能放入學檔,另外也可以多著墨性向摸索的部分

反思:說明應如何精進與補強不足

過程(脈絡性)、完整性

應詳細說明修課動機與背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在操作上選擇修改或自行延伸尋找資源的過程

在掃描檔案或作品旁補上註記,敘述作品重點

教師的批改與註記顏色需要有脈絡性地呈現

真實性、獨特性

提供相關證據(ex.截圖呈現同學討論的過程)以呈現真實性
團體分工:應以文字詳細說明在團體中的貢獻與分工(不只以比例呈現),突顯個人特質並釐清抄襲與躺分問題

可以在過程中多描述與老師的討論內容與決定,以及自主延伸學習的行動(ex.如何跟臉書社團請益請教),可以增加真實性

獨特性、過程

廣泛嘗試各領域,三年後最終成果選擇時可著重作品之間的連結,以及與學科的關聯,呈現自己如何摸索出個人性向與特質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學生常壓線上傳學檔,導致教師沒有足夠時間提供建議

  • 不清楚各科系所需特質與個人獨特性是否適合




  • 教授只能看紙本學檔,若僅提供作品連結不方便大學端閱讀?
  • 督促學生可以準時繳交

  • 可多加搜索大學科系網頁、官方或非官方的線上資源、寫信詢問、於招聯會官網了解相關資訊,也可參與相關科系的營隊與活動,並應避免迎合或依循特定模板,應著重在個人特質的呈現

  • 針對有連結的部分可以提供QRcode,方便教授閱讀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素養能力

  • 作品格式的嚴謹與完整(是否比照正式論文要求)可以展現學生科學素養和寫作推理的一般性能力
  • 團體報告中說明個人的貢獻、負責部分與操作過程可以看見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中的個人特質

學科知識

  • 選題應注意對應所申請科系與否

獨特性

  • 在團體報告中加上個人心得展現個人特色

完整性

  • 作業、心得報告都要有完整標題、細目的結構編排
  • 科學報告(小論文)的形式完整有層次、好閱讀
  • 圖文並茂、標註重點更吸睛
  • 研究型報告:應有摘要、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和結論

真實性

  • 資料的查找過程、引用來源、引用格式可以鑑別作品的真實性
  • 只給予作品基本的架構讓學生發揮,避免作品趨同
  • 團體報告可以用照片紀錄
  • 以影片讓學生口頭報告作品,可以突破文字的限制和對作品真實性的質疑

摘要

  • 無論形式,摘要能讓教授迅速掌握內容

反思心得

  • 因系而異,但具體能力素養的展現比感受性的抒情心得更佳
    • 學習後具體的作法與行動
    • 呈現分析推論的內容

格式排版

  • 理工科教授喜歡科學報告的形式
  • 目錄、摘要是協助閱讀的必要結構
  • 投影片是個好的清楚的呈現且教授熟悉的形式,但完整性較小論文欠缺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提供公版會限制學生的發揮空間和個人特質
    • 完全不提供公版/格式學生無從做起
    • 提供太多學生作品趨同
  • 報告僅題點必要的結構,內容讓學生發揮
  • 在課堂上展示和共同討論作品,學生對作品有所想像後彼此的製作就不會差距太大
  • 如何程現真實性?
    • 沒有照片紀錄的書面報告如何呈現?
    • 報告內容超出學生程度太遠真實性存疑?
  • 團體作品可以用團體照片紀錄
  • 個人作品,學生以影片報告自己的作品,檢核學生是不是熟悉作品而非代工
  • 說明個人在作品中的貢獻和操作過程
  • 團體作業要如何呈現
  • 即便是團體報告,每個人在其中的學習和貢獻仍不同,心得的撰寫可以看見不同學生各自的理解收穫
  • 團體報告中說明個人的貢獻、負責部分與操作過程可以看見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中的個人特質
  • 缺乏操作型活動,以演講為主的主科(國英數社自)要如何製作作品?
    • 學科教學已經吃力的班級,較難做課外的延伸,對學生負擔較大
    • 課堂筆記、習作是否能當作作品內容?
  • (基本)整理後的課堂筆記、習作可以看見學生基本的學習能力與歷程
  • (進階)從跟教材相關的題目延伸探究可以展現學生對科系的熱情和投入
    • 國文科: 從課程的閱讀材料發想延伸閱讀與提問
    • 自然科:延伸課堂實驗,延伸時事議題進行額外的探究
  • 課外參與的資料如何呈現;是否必要?
    • 有無必要的資料(志工服務等)
    • 學生參與的營隊活動如何呈現
  • 因系而異,需要根據科系檢附,且寧缺勿濫。
  • 說明參與活動和申請科系的相關
  • 學生高一高二未定向,若作品和申請科系不直接相關是否檢附,如何呈現?
  • 不宜不經說明的全丟上去,也不能完全沒有檢附。即便作品本身科系不同,若能從中說明和申請科系的相關能力會加分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的作品類型:

學習單課程活動成果(PPT)實作作品(錄音檔)


主軸整理

製作作品時可以先想好未來可能想申請的科系:

理工科:

  1. 條列式重點
  2. 可以量化的結果對老師比較好衡量
  3. 非量化內容:呈現歷程的方向

完整性

1)重點呈現:運用精簡的摘要

2)呈現原則:動機(說明作品與課程的連結、作品目的、與想申請未來科系連結)、過程、結果、反思

做法:說明現象/主題的脈絡、背景;提供連結;照片

作品形式:運用不同形式做為輔助(錄音檔 + 文字;PPT+文字)

>>學習單:呈現歷程(呈現自己的主題、動機、心得)

>>PPT:在一頁列點說明、呈現前因後果

真實性

1)參與程度:文字說明作品製作過程、個人的參與、分工表、圖片證明

2)說明參考資料來源,例如在每張照片下方註明拍攝者

獨特性

說明個人經歷,與他人的差異

*如何讓人看見個人獨特性?

>> 從做法中看出跟大家不一樣的地方,比較能看出是獨特的。例如:在規劃的過程中有哪些作法,為什麼最後是那個做法

>> 挑選的主題:家族史

>> 針對挑選的主題再向外延伸

>> 多元資料蒐集方法:運用IG蒐集資料

過程

1)  圖片方式做成歷程:可能太過冒險

2)  小論文:有比賽、獎狀,量化與質化都可以呈現

素養能力

>> 把三面九項的圖列出來,在作業前先勾選

>> 能力指標呈現

團隊合作:呈現互相協助上的困難、協作後的改善這類的省思

邏輯:讓地圖與照片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社會參與:運用生活中的元素(關注新聞、政論節目)、實際考察

多元性:以PPT形式或是做成影片,前後加入介紹、講解自己所要表達的想法

整合資料:精簡、條例式的呈現

分析資料的能力:從作品中同學有找地圖呈現看到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文句表達的能力限制
  • 文字版+影音檔,影音檔作為加強;高一進行文字表達邏輯訓練(IDEA訓練方式)
  • 高一在作品難以呈現熱忱?
  • 至少要書寫作品動機:要說明與申請科系的連結
  • 真實性難以判斷
  • 分工表對老師們難以判斷。會盡量相信同學,可以看出是否是不同身份做出的作品。
  • 呈現個人特質特色
  • 團體報告中如何展現個人獨特性?
  • 在心得上展現不同,在省思部分寫報告前後的改變,未來若有類似議題或是小組合作,會如何修正。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的作品類型:

實作作品課程活動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


主軸整理

格式排版

格式排版怎麼樣較清楚?如何更精簡、直接的表達特定的素養和能力?→重要目標:清楚

  • 具體來說需要什麼章節?內容彈性、依照各科有不同的要求
    • 內容應包含學習目標,陳述能從報告中學習到什麼、做了什麼事情
    • 建立目錄。老師給予大方向其餘讓學生自由發揮,對格式比較不在乎,只要脈絡清楚就好
    • 描述課程學習過程
    • 科學領域作品應按照嚴謹期刊格式
    • 把反思放在作品前面、過程在中、整份報告的達成狀況
    • 建立引言,陳述報告的動機,展現潛力
    • 建立素養的檢核表,幫助大學教授評分
    • 反思的格式可以區分大小標
  • 呈現形式→重要目標:精簡
    • PPT vs Word哪一種呈現方式比較好?
      • PPT視覺效果較佳,學生會自動簡化內容、縮減文字
      • 從PPT的編排較能看出學生的用心程度(美編、文字大小),能看出整合性能力
  • 對於不同的課程學習成果形式,可以怎麼做?
    • 小論文的文獻、資料與發現以及參考資料,是大學教授習慣的形式,可以容易從中想像到學習的收穫。
    • 那麼實作作品的格式安排應該如何呈現?
      • 實作作品可放入照片來呈現學習過程,補充真實性。
      • 實作作品除完整步驟呈現以外,可以再額外加入一些個人的創意、想法,展現個人自主的學習能力,而不只是「老師叫我做」。

反思心得

  • 心得反思如何具體描述?
    • 心得和反思應視為兩部分。
    • 心得:學到什麼東西 ;反思:知識上學到什麼、有什麼技能、態度、聚焦在後設認知的部分、學的程度是多少
    • 呈現成長歷程以及具體從無到有的能力進展,如分組報告能力和製作PPT能力(從無到有的美編、文字)
    • 學生的經驗:寫作上強調強調學到的事情和遇到的困難

跨領域

  • 課程學習成果專精,如何展現出跨領域的能力、一般性的素養能力?
    • 學科知識:理科可以放尺規,幫助大學端審查,即使不是對應的學科,也能夠理解這份學習成果的目標和素養。
    • 素養能力:具體來說是對自身的定位及反思、生活的應用,對學科知識外的延伸,而這是各科系通用的。

可能的困難

解方

每個科目的要求不一、沒有統一標準,格式也可能太過多元,可能會造成大學端審查的困難、難以理解學生的製作邏輯

  • 製作學習目標與教師的評量尺規和引導過程,方便大學端審查,理解這份作品的脈絡和學習情形。
  • 在引言放上學習目標
  • 直接把老師的尺規標準檢附在作品後面

如何同時做到精簡且清楚表達(理工科的論文需表達事實性內容難以實際做到精簡)?如何兼顧精簡和呈現亮點?

  • 大學經驗上,理工科作品:科學正確性>精簡度
  • 在招生的情境中,學習歷程是重要的目標,但也應該依循嚴謹的格式。
  • 透過引言來連結到課程的學習目標(亮點,理解到老師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
  • 還是要重視原創性和過程,在高中端和大學端的要求中做取捨

學生能否經準掌握老師課程設計中想呈現的能力?

  • 確認老師和學生雙方的學習目標相同,多做溝通。
  • 製作過程中多聆聽學生想法、和做法上遇到的困難

學習目標如何和科系做連結

  • 高一高二的作品可以更廣泛地提及能力
  • 專注學科知識的作品:可以放上高中的評分標準,可以協助審查
  • 強調素養能力的作品:具體呈現對自身的社會定位的反思、生活的應用,以及對學科知識外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