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嘉義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15 嘉義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15嘉義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 第1桌(老師) | |
| 問題 | 解方 | 
| 
 | 
 Ex:具備反思心得、真實性、獨特性 | 
| 
 | 
 | 
| 
 | 
 | 
| 
 | 
 
 | 
| 
 (前一屆狀況)學生備審資料弱,但還是考上了,目前學習歷程檔案真的在升學過程中有足夠重要性嗎? | 
 | 
| 
 | 
 | 
| 第2桌(家長) | |
| 問題 | 解方 | 
| 學生端 1)不清楚作品的品質標準 2)高中學生沒定向,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志向 | 學生端 作品的品質標準: 
 孩子還沒定向: 
 | 
| 家長端 1)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認知不清楚,資訊量不足 
 | 家長端 資訊不足: 
 | 
| 高中端 1)課程準備不足 
 2)資源不均(南北差異:北部有的高中能夠與大學合作、微課程、營隊) | 課程 
 資源不均 
 | 
| 大學端 1)標準不清楚 2)真實性是否能辨認 3)會不會看課外表現 (家長提到「營隊迷思」,大學端多大程度看重參加過該系營隊這樣的課外表現) | 審查標準:運用線上平台(後續提出) 真實性: 大學端透過面試進行確認作品真實性 | 
| 系統端 1)重考生:學習歷程檔案是否能夠修正? | 教育部提供修正指引,讓重考生有彈性做調整。 | 
| 公開線上平台: 整合高中、大學、教育部 1.高中端:跨地區性整合課程資源,包含各校特色的課程 2.大學端 
 3.教育部:宣導學習歷程檔案相關介紹、政策更新 | |
| 第3桌(學生組) | ||
| 問題 | 解方 | |
| 系 統 端 | 許多同學作品上傳後忘記再做件數勾選,導致最後沒有任何作品 | 省去作品上傳系統後額外勾選的動作 | 
| 系統以年份限制,學生轉向後無法再做修改 | 
 | |
| 件數調配問題(科目綁定課程,只能上傳該科目) | 不限制每個科目的上傳件數,讓學生自由分配 | |
| 如果要同時上傳社團和幹部經驗簡介容易達到件數上限 | 
 | |
| 影片上傳容量不夠用 | 
 | |
| 百字心得 
 | 
 | |
| 探究與實作分配問題(社會組不想上自然探究與實作)(自然組轉組後缺乏社會探究與實作相關的作品) | 
 | |
| 高 中 端 | 專題課安排採用填志願序的方式,學生無法選到自己適合的領域 | 事先調查學生意願,讓學生自由選擇。依照學生喜好開設課程。而不是先開設課程再讓學生去選擇 | 
| 老師為了讓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各科都分派許多作業,或是硬性規定綁平時成績,導致學生負擔過大 | 老師可以提供作業,但是讓學生彈性選擇、自由調配時間運用 | |
| 老師對於108課綱、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方向認識不足,無法給予學生指導 | 提供老師講座、研習來增加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認識 | |
| 自主學習時間意義不明,沒有達到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效果 | 自主學習時間 
 | |
| 大 學 端 | 大學端素養能力指引不夠明確,學生不清楚製作方向 | 能提供實例、製作學習歷程的架構 | 
| 審查資料坊間代打問題 | 加強審查坊間代打的情形,而不是因造假問題限制學生提交審查資料的方法 | |
| 學 生 端 | 百字心得抓不到方向 | (未有適合解方) | 
| 資訊落差和資源不平等(學生缺乏管道獲得校外的參與經驗,只能從同學之間口耳相傳的方式獲得資訊) | 希望高中端(例如:輔導室)可以提供相關資訊、定期更新,提供學生使用 | |
| 第4桌(學生) | ||
| 問題 | 解方 | |
| 高 中 端 | 高中老師資源分配不均,或是老師給予的課程學習成果的作業比較不用心 | 
 | 
| 課程學習成果如何製作? 
 | 
 | |
| 有些高中沒有給資料,學生在製作學習歷程的時候會有點茫然 | 
 | |
| 老師對於學生在課程上的延伸不給認證,但課本上的自我延伸探索是否算是一種課程成果? | 應該允許一些延伸學習的內容,放寬審核標準,不要只限定能做課程內容,亦可解決高中老師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 |
| 學 生 端 | 作品流於交作業的形式,造成高中端老師、同學雙方的壓力(現行規定10件上傳件數,並非硬性規定,學生及老師仍會以10件為目標) | 
 | 
下午場海報彙整
| 第1桌 |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EX,歷史系除了希望看到學生摸索自我的過程,也會希望學生對於歷史專業知能、研究方法的能力,若接受到一份報告,還是習慣的以研究的角度檢視) 素養能力作品明確標示和看出學生的素養能力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高中端:在選擇議題上保留學生的自主性,從其中可看出學生學習熱忱及興趣 
 | 
| 
 | 希望看到具體的內容,而非抽象的形容詞,自傳部分可以著重個人經歷對於學生於該科學習上的啟示;不要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真實性 | 
| 
 | 可以忠實呈現團隊合作過程中的討論、衝突和解決,這也是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素養能力 | 
| 
 | 兩者在呈現上沒有衝突 
 | 
| 
 | 1)在作品的末端或開頭摘要列點式的呈現我的素養能力 2)素養能力用類似索引(標示出頁碼、文字加底色)的方式連結到作品片段內容,以證實學生確實具備該能力 | 
| 第2桌 |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作品類型:專題式探究成果(PPT)、綜整性學習紀錄(word 文字/圖表分析) 作品形式 1)先不提供固定的作品格式/形式,學生先針對想要探討的議題與興趣,結合所學進行探索;最後再思考如何呈現。 2)可能的做法:高中端提供檢核表,讓學生思考自己想要呈現的能力,再去想要用什麼方式呈現,提供檢核表再由學生自由運用展現特色。 *原則:在一定的框架下,保留學生發揮特色的彈性 格式排版 1)作品呈現的重點原則: 
 2)運用圖表、照片,進行文字敘述 3) 作品中使用的現成模板只是呈現的工具,使用過程必須回到作品本身進行思考,想要呈現的重點、個人特色為何?搭配使用 完整性 1)作品應具主題深度與學習脈絡 2)蒐集到的資料與分析結合 3)學習成果以呈現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過程為原則,並不是要呈現固定的形式 獨特性 1)學習歷程檔案可以更佳開放展現個人獨特性、熱忱、風格、素養、成長背景 
 過程 做法 
 真實性 1)高中老師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發揮個人特色,不對作品介入過多 2)作品附上資料來源;訪綱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 
| 第3桌 |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過程 
 完整性 
 獨特性 
 素養能力 
 格式排版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 高中老師:讓學生自由選擇想呈現的能力、科目 學生:除了跟隨老師腳步外、也要著重在歷程和自發性想法 | 
| 
 | 
 | 
| 
 | 盤點式找出學生想呈現的課程重點 | 
| 
 (雖提倡不要給學生模板,但實行上有難度) | 老師以漸進式提供架構來刺激學生想法,等學生有方向後就讓他們自由發揮 | 
| 
 | 老師可以先行利用小組模式整合,討論出決策再去指導學生 | 
| 
 | 時間排程滾動式修正,修正過程亦可呈現學習歷程 | 
| 
 | 學校有給予資源協助,家長不用太擔心,可以從旁協助給建議 | 
| 
 | 
 | 
| 
 | 
 | 
| 第4桌 | |
|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
| 本組分享作品類型 課程活動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 素養能力與學科知識並重 
 完整性 
 獨特性 
 摘要 直接列出重點,摘要、能力、過程反思 格式排版 盡量條列式簡單整理,列出重點 其他 可以將照片或佐證資料整理成連結進行補充,讓教授可以點選有興趣的部分閱讀 | |
| 可能的困難 | 解方 | 
| 如何確保作品真實性? | 
 | 
| 社群網站上的資料(FB貼文、IG貼文)若是跟學習歷程有相關,是否能附上? | 
 | 
| 課程延伸的內容是否能作為課程學習成果的展現? | 
 | 
| 作品份量如何才適當? | 學生、高中老師可以換位思考,建議大約10-15頁,摘錄重點即可,重要的內容優先呈現(做過什麼、與學科關聯、反思心得) | 
| 高一、二還沒有定向,要如何在準備時敘述作品與未來科系的連結? | 
 | 
| 如果有老師認證過的學習成果,是否還需要付上佐證資料? | 各校系情況不同,在各系的簡章都會詳細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