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雲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14 雲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0814雲林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高中老師)

問題

解方

學生動力低

學生製作動力低、個別能力有差異,導致不願上傳,或者作品呈現品質不佳





  • 學期初闡明各科上傳項目、課程規劃,讓學生及早開始準備,知道要保留的內容
  • 評語加註解在學生的作品,以加分制鼓勵同學上傳
  • 鼓勵學生以自己最有感覺、有興趣的內容出發,請同學回顧、思考檢討可以改進的內容作呈現
  • 老師提供漸進式修正建議,如製作簡報檔
  • 認證只是形式,但過程中就有適當介入與引導
  • 邀請大學教授觀看作品
  • 舉辦自主學習成果展、競賽,提供好的範例

學生端/作品呈現

分組報告問題

  • 小組報告學生只會擷取部分記錄,呈現尚無法完整
  • 分組報告如何呈現個人貢獻?
  • 請學生在個人心得/結果回饋上強調個人特色、貢獻。例如:實驗紀錄
  • 要求學生寫小組分工表

跨學期整併呈現

  • 跨學期作品是否可以整於其中一個學期上傳?單一作品如何呈現歷程?
  • 三年如何呈現歷程?
  • 整學期作品如何貫穿、統整?

跨學期整併呈現/歷程呈現

  • 以系列報告的方式呈現,作品完整性較佳
  • 呈現單一歷程,舉例:自主學習呈現畫畫改進過程
  • 老師在學期初提供公版,讓學生在呈現單一作品的歷程應該包含哪些項目有明確方向
  • 公板需要多樣性針對各科製做適合的模板以展現學生獨特性
  • 學期歷程自述上強調三年歷程

影音作品呈現

學生作品以影音為主,檔案過大,改以QR code呈現,但不確定大學端會不會點進去看

  • 用照片/影片截圖呈現重點

社會科探究

社會科探究沒有明確定義參採項目

  • 希望教育部/大學端明確定義社會科探究的參採項目,是要看地理、歷史、公民

系統互動性不足

系統互動性很低,老師難以在系統上給學生建議(如:如果不通過,評語有字數限制)

  • 改善系統欄位設計



第2桌(學生)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作品製作與呈現

  • 格式問題
  • 學習心得要放最前面還是最後面?
  • 學習心得與百字心得的重複性?各自定位?
  • 教授那麼忙是不是只想看心得?
  • 如何在百字中呈現獨特性與完整性?(該呈現作品內容綱要或學習到的能力?)

  • 團體報告(分工與貢獻問題)
  • 美編能力不同,最後做出來成果沒有連貫性
  • 搭便車現象,組員付出心力不一;不會美編的同學撿現成的來用
  • 使用分工表請老師簽名,卻有點奇怪、破壞報告正式感
  • 覺得從高一到高三都沒有在團隊合作過程中遇到特別的困難或是新的學習,可是大學老師如果重視這塊,就不知道怎麼呈現,很難從課程成果中真的看出學生素養能力或特質

作品製作與呈現

    • 格式問題
    • 希望大學端可以針對具體會怎麼審查、審查內容的重點做說明
    • 呈現做法:最前面是課程大綱與動機,並附上目錄讓審查者可以快速檢索在報告最前面加上自己的學習成果,特別是素養性能力的呈現(如解決問題、資料蒐集的能力)
    • 可以從學校課諮師得到一些呈現內容的指導
      (但各校有差異:大部分小組成員認為課諮師無法給合適幫助。)
    • 團體報告(分工與貢獻問題)
    • 可以把分工表放在最後面,作為附錄,不會太影響版面,也可以讓審查者查證
    • 在分工時,比起各自獨立完成自己部分的內容,透過大家一起討論製作整份成果的方式會更好(也有擔心是:有時候老師會直接分配、另外因為作品製作時間有限,難避免有比較清楚明確的工作分配)
  • 針對預防團體報告搭便車的問題,老師提供學生反應的管道
  • 從學生個人的反思與學習撰寫,教授端應該就可以看到學生的個別努力,可以信任大學端
  • 在心得撰寫展現個人亮點,具體可以說明自己的在團隊貢獻
  • 具體呈現方式:可以呈現加上自己的想法過程,例如美編前後的差異比較

學生端

教師引導

  • 老師在製作作品給定特定模板,學生只是照做,沒有探索自己興趣的機會
  • 在「團隊合作」本身,老師不會給一些溝通合作上的指導,但學生不會本來就懂得如何做一個好的團隊溝通合作,那學生具體而言要怎麼從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團隊合作」這個素養能力?
  • 付出心力不見得能幫助探索未來職涯,學檔淪為形式、為做而做

學生端

教師引導

  • 自然探究課程,老師只提供大主題,實作由學生自己結合課程所學、設計操作,學生在過程中比較有個人收穫
  • 從國中就開始培養素養能力養成、作品呈現的訓練,才不會跟高中有斷層

學生端

  • 課程學習成果是不是可以有共學的機制?
  • 時間跨距比較長、規模比較大的課程學習成果可以上傳嗎?目前系統彈性程度不足
  • 田調訪談遇到阻礙

學生端

  • 共學機制議題尚未討論完
  • 在作品上傳上,是不是可以有讓學生自由上傳呈現自己最自豪的能力,不要有限制
  • 遇到店家阻礙、理念溝通不一的情況,可以找老師或是認識的教授諮詢意見,提供計畫修正。透過高中老師協助媒合/牽線願意協助的社會人士

大學端

審查

  • 學生做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大學老師想要看的,可能有一些作品學生花了很多心力做了,但是最後沒辦法呈現或是大學老師不重視
  • 多元表現被弱化,大家比較不注重,好像只要花錢找補習班或是參加營隊就可以,不確定大學端會不會因此覺得多元表現變得比較沒有價值
  • 老師建議呈現幹部經歷加上心得,但學生覺得不知道這個經歷意義在哪裡

  • 曾任學校的活動幹部,有自己製作工作報告呈現

高中端

課諮師專業度

  • 課諮師沒辦法給予作品呈現上的建議與指引
  • 課諮師給學生的內容以升學資訊為主,內容也流於形式化,高一到高二重複的內容一直提
  • 學校課諮師存在感很低,主要以班群運作為主

高中端

課諮師專業度

  • 課諮師的訓練應該要再加強
  • 讓學生視個人需求自由選擇要不要參加課諮師的升學諮詢說明



第3桌(學生)

問題

解方

1.準備時間

(1)高一二對學習歷程檔案理解不足,太晚開始準備


(2)學科內容龐雜沒有時間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例:文、理組準備時間分配不均, 製作過程斷斷續續)





(1)

  • 高中端提早給予方向、清楚說明學習歷程檔案

(2)

  • 高中端老師需要更了解學習歷程檔案(辦教師研習等等)才能更知道如何幫助學生,將學習歷程檔案製作進度納入課程安排
  • 系統端延後上傳時間,學期結束後讓學生有充足時間製作

2.準備素材與資源提供

(1)沒有範例、模板可以參考


(2)學校提供課程專業度不足以應付針想就讀的科系準備學習歷程檔案(例:資工方面科系沒有給予相關的程式課程)


(3)課諮師發揮功能性不足(例:給予幫助不夠具體)




(4)選修課無法對應到組別


   

(1)

  • 高中端老師提供範例模板(EX:呈現大綱)

(2) 

  • 高中端辦更多活動可以幫助製作學習歷程檔案(EX:高中舉辦興趣探索營隊、邀請大學端來舉辦課程)

(3)

  • 高中端課諮師應該給予清楚明確的建議
  • 高中端學長姐經驗分享

(4)

  • 學生端從不同的選修中以不同的切入點,找出個人特色,呈現出對應科系需要的素養能力
  • 高中端開設提供給全國高中生共同選修銜接大學的能力課程(自由報名)

3.準備心態

(1)不知道想就讀的科系需要準備什麼樣的資料?怕準備的跟大學教授要的有落差?(焦慮)


(2)老師不願意幫忙認證(例:嫌麻煩、覺得不重要)

 

(1)

  • 大學端提供具體呈現的範例(例:用什麼可以證明邏輯思考能力?)

(2)

  • 教育部端嚴格要求高中端老師具體了解學習歷程檔案要求並履行認證



第4桌(家長)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 城鄉差距導致學校老師對新課綱的理解不夠,無法提供學生足夠的資訊。
  • 學校老師對新課綱的因應不積極
  • 學校老師們對於該如何呈現本身沒有共識,導致學生們也無所適從

高中端

  • 需要有一個統一、提供明確資訊的管道。
  • 規範高中老師需完成一定時數參與108課綱的研習活動
  • 增加高中端與大學端的交流

學生端-學生自主性

  • 學生的主動性不足該如何培養
  • 老師的認證環節一方面影響學生自主性,另一方面學校也可能影響老師是否認證,無法足夠反映出真實性,是否可以考慮直接廢除
  • 希望老師不要過度介入學生,影響學生自主性
  • 學校對於自主學習的安排或是幫助不夠

學生端-學生自主性

  • 老師給予學生陪伴跟支持,適當引導但是也要尊重學生
  • 取消認證制度
    • 正:認證制度就是老師過度介入學生自主性
    • 反:認證制度只跟課堂有關,不會太影響學生自主性
  • 應該要由老師給學生足夠的引導才可以達到更好的自主學習
  • 可以利用分組討論分享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足夠的動力進行自主學習
  • 教育部應盡快增加老師名額,且減少高中的在校時間

系統端

  • 不清楚學習歷程檔案的準備方向,教育部是否可以提供學生參考的模板?
  • 學習歷程檔案超出系統限制容量,無法上傳

系統端

  • 提高容量限制
  • 開設一個可以由家長、老師、學生直接提問交流的網頁,並且放上優良作品與教授建議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的呈現例子

實作作品(公民行動方案、影片製作、機器人專題)

綜整性學習紀錄(英文學習筆記、國文科多主題綜整)


獨特性/完整性

團體報告要有個人特色與學習心得、個人自己真實的樣貌

  • 反思心得

心得描述可以更具體、詳細,例:作影片為什麼對後製有興趣

動機、內容的描述可以再具體、加入自己的想法

  • 摘要(附在首頁,交代脈絡

內容 : 封面、簡介作品、動機、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總結


過程/學科知識、素養能力

  • 過程中的負面經驗、做出了哪些努力、日後改進方向、學習之前之後的差異。例如:實作作品(影片)的後製過程、附上剪接參考的資料來源
  • 可以多與學科知識、方法做結合
  • 可以試圖展現PDCA能力(plan,do,check,action)
  • 跨學科整合

形式排版

善用工具將部分照片可以後製,展現善用工具的素養能力


實作作品可以附上簡短的影片呈現動態成果(如:機器人)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如何因應不同學生的能力做引導上的調整?
  1. 用一句話將收穫/挫折/如何解決問題凸顯出來,把作品當作素材,並加上佐證
  2. 在老師做認證之前,針對不同學生能力做漸進式的指引
  3. 提供公版(非制式)確保學生的作品脈絡完整

2.  獨特性學生如何在使用公版的狀況下呈現獨特性?

形式排版(關於美編的補充 : 呈現美觀、完整、華麗?)

  1. 美編上開放同學自己發揮、變更;不需要做到華麗,重點是學生呈現的內容、邏輯性、脈絡架構
  2. 各科針對課程製作自己的公版,同時也尊重學生使用意願
  • 成果附上過程如何聚焦、完整,又不過於細節?

綜整性學習紀錄、實作作品多元主題、資料很多怎麼綜整?

  1. 舉例:英文科。架構可以更明確、開門見山
  2. 用QR code、短網址連結作品
  3. 1頁簡介:要在摘要吸引教授的目光 (5秒之內了解作品意義)
  • 不同學科(特別是部定必修)呈現的作品類型差異?做法差異?

國文科素養能力難以量化,難以統整?

國文

  1. 學生從多主題中,選擇一到兩個最有興趣的子題,進一步做深入研究,呈現出學生的興趣、個人成長
  2. 從課文當中做延伸/獨立探究
  3. 設計學習單、主題式報告,讓同學製作與分享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呈現過程

    • 附件單純放照片或簡報內容看不出學生的學習成果,應該有說明輔助呈現針對學習過程反思、學習歷程的轉折點再多闡述
  • 比起單純描述事實過程或是工具介紹,重點應該放在工具如何應用以及這一個「過程」如何幫助自己達成研究目標
  • 可以運用STAR(Situation 情境/Task任務/Action行動/Result結果)架構描述過程
  • 綜整性學習紀錄不同階段的學習應有所連結,例如具體說明每一階段的學習如何幫助達到最後的成果,並且從這些經驗出發未來可以再有的延伸做法。例如學生在作品呈現Ted演講經驗,可以準備過程如何設計講稿、怎麼把內容濃縮在18分鐘內的過程
  • 反思心得撰寫應具體,例如「學到教訓」具體而言的內容是什麼、學到的能力如何應用在研究;也可以針對失敗原因進一步提出未來展望

呈現素養能力

  • 專題研究/田野調查呈現解決問題能力:可以闡述過程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尋找資源、資源導入後團隊討論的過程、如何做修正;修正調整的過程可以具體說明,例如:從哪邊蒐集資料、如何解讀資料

獨特性

  • 從引注資料完整個呈現可以看到學生整理許多資料的能力。不過除了蒐集資料的客觀陳述,可以再加上自己的想法、觀點(連結過去的學習脈絡)

完整性 

  • 專題研究報告開頭綜整性學習紀錄不同主題可以呈現研究動機(為什麼想要做這個研究)讓教授了解如何從課堂延伸學習的脈絡

其他

  • 綜整性學習紀錄的呈現教授更可以對學生學習有全面的了解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呈現過程

  • 教授期待看到學習過程,可是可能成果本身內容就很多,再加上過程描述內容,篇幅受限下,要如何呈現?
  • 為了強調過程使得篇幅爆量,要如何呈現才能抓住教授注意力 (例如放入小標之類)

呈現過程

  • 成果需要有,但重點還是歷程的呈現,如何達到成果的過程應該要敘述。要有所取捨。
  • 看到很長的內容其實會覺得它沒經過內化與精簡,應有系統呈現學習內容

呈現獨特性

  • 要求獨特性,可是學生能力不一定做得到
  • 資料呈現侷限於網路的資料,比較沒有自己發揮的部分

呈現獨特性

  • 獨特性不見得是主題的特殊,而是製作過程中的思考模式、取材方法等等,重點在於學生忠實描述學習過程的內容、學生對於學習內容的掌握度與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不能建立自己的觀點
  • 學生比較難去使用學術資料,即便是引用網路資料,如何清楚梳理、呈現、選擇資料、寫成自己的話也是可以呈現的能力;老師在設計上,也不一定要選擇很艱深的題目,可以以引發同學興趣為目的,同學也可以書寫探索過程中有引發自己的哪些興趣或熱忱

完整性

  • 心得要放在最前面? 還是後面?

完整性

  • 第一頁一定是整體式摘要,而不是只有心得
  • 不用因為預期教授不會看到最後而犧牲作品的完整性及脈絡

跨領域

  • 英文科的能力呈現,可以應用在未來申請跨領域的科系嗎?理工科系會重視嗎?呈現重點應該要是什麼
  • 自然組學生可以呈現社會科的作品,還是其實不用做社會科的作品


跨領域

  • 回到作品應該可以看得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熱忱與具體收穫,可以如何「學習歷程」
  • 重點在於作品中所呈現素養性能力,是否可以應用在未來學習。只要可以呈現該領域所需能力,什麼作品都可以。
  • 此外還有說明勾選作品的脈絡,與申請科系連結

格式排版

  • 針對作品再排版,以雜誌方式呈現好嗎?(能不能有更彈性的形式呈現?)

格式排版

  • 排版呈現有創意會加分,但重點還是回歸到呈現內容、學生在過程學到什麼。此外,設計本身應該符合內容呈現脈絡,才會加分。

真實性

  • 學生主動性不一,教師給指導的程度要到哪裡?

真實性

  • 老師還是可以給作品的大架構、跟學生溝通使用此架構的原因、脈絡。具體內容讓同學自己製作,若遇到問題再找老師討論。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原則)

過程


  • 一般素養、學科能力

摘要反思心得強調與課程的連結、具體說明自己想呈現的素養能力是什麼

強調完成學習歷程檔案後學習到甚麼

 

  • 獨特性、完整性

老師的「適度」引導(例如:先給予創作的空間再引導、陪伴去做修正),也可以呈現出學生學習、探索的軌跡真實性

要說明自已的貢獻

        除了老師提供的模板,要加入自己的美化、整理與反思

        針對學習成果做延伸,藉此呈現出自己的興趣


格式排版相關

1.開頭給予摘要,最後清楚總結

2.重點劃記便於閱讀者掌握重點

3.圖文並茂的說明


(實際做法)

綜整性學習紀錄:在背景說明、動機與摘要中強調上下連結(ex.學期間)的學習成果比較紀錄,藉由反思心得說明成長軌跡


小論文:重點不在於多專業,而是在於過程的學習(使用的方法、學習到的技能、貢獻、反思...等)


學習單:開頭結尾給予簡潔摘要總結、畫重點

              除了老師給予的模板,再添加圖文、心得、或轉換呈現的方式(ex.做成投影片、手寫打成word)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內容呈現

1. 如何呈現獨特性?(老師的介入程度該如何拿捏)


2.如何呈現成長軌跡?

  1. 有些學生會依照各學期上傳歷程檔案,有些學生可能累積到最後才一次上傳,各校要求不同是否有公平性問題?
  2. 下學期引用上學期課程的內容老師不一定會審核通過

3.怎麼具體呈現小論文中的反思心得?

1.

  • 老師需要時間陪伴學生,一開始先不提供固定格式侷限學生(給予犯錯的空間、給予學生反饋),逐次修正不足的地方。
  • 可以透過逐次修正的過程呈現成長軌跡(是否有明顯進步)

2.

  • 不一定是要把上學期的資料放進下學期,可以利用動機及背景介紹來講解,也可以透過反思心得來呈現自己不足及希望改善的地方來鏈結前後的作品

3.

  • 把小論文的研究報告包裹在簡報等其他形式,額外加入反思心得,或是跟其他檔案進行合併上傳
  • 題材選擇

      針對單一作品進行延伸,作品形式、內容會較固定,不夠多元


  • 作品僅針對特定科目、主題也可以呈現自身興趣
  • 可以多方嘗試來探索興趣
  • 選課的組合也可以呈現出興趣探索的方向
  • 資源取得

偏鄉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完整性(例如: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了解不足、家長能給予協助的程度不同、偏鄉教師流動率高給予協助的專業度不足)


  • 提供微課程、工作坊與在地大學連結給予更多說明與資源提供
  • 線上流通平台的說明與範例的提供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過程

  • 作品的主軸要清楚描繪
  • 邏輯與脈絡的思考
    • 文字詳盡記錄、具體說明,不要流於心情抒發
  • 學習的軌跡紀錄,例:像日記一般的紀錄每天的學習歷程

素養能力

  • 遇到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 自行思考跟找資料來解決
  • 團隊合作的能力
    • 多闡述團隊內的分工與角色
  • 分析、統整資料的能力

獨特性

  •  失敗的經驗跟成功的經驗一樣重要
    • 為什麼會成功?失敗?清楚論述原因

  •  自己觀點的剖析
    • 反思、心得

真實性

  • 展現學生自己做的很重要!
  • 學生的感受、想法需要被呈現
  • 老師更改前後的比較,例:國文學習單的呈現

格式排版 

  • 排版、格式:圖表化、條列式
  • 如果要用連結呈現,需要附上重點說明文字幫助理解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學習成果怎麼呈現比較好?又能展現獨特性?

  1. 不要給模板
  2. 從實驗設計開始讓學生思考該怎麼做

如果課程著重教學,而沒有太多的成果作品,不知道怎麼呈現學習成果?

  1. 不一定要有特定的成果,重點是能展現學習的軌跡(例:成績的進步、摸索不同學習方法)

大學端如何去量化作品?呈現學習狀況就好?

  1. 大學端最需要知道的只有作品的真實性,素養能力的展現是很難量化的,有些標準無法被量化

學生的心得、感受流於心情抒發,跟學科知識的學習沒什麼相關

  1. 具體描寫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測可能的成因與解方,例如導致實驗失敗的原因,避免心情式的描寫
  2. 老師可以適當給學生一些方向幫助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