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桌(老師) | 
| 問題 | 解方 | 
| 學 生 端 | (一)學生的資訊能力 
學生的資訊能力,因為上個學期也卡到疫情,所以在做成果時會有挑戰載具的問題:多使用電腦(google)的應用程式(共編、雲端),但在編輯的過程中,有些人會用手機、平板,介面設計不同,學生很容易會在其中遇到困難 ex.檔案被動到其他人的資料夾、檔案突然找不到 | (一) | 
| (二)100字摘要的書寫方式 
 
100字摘要,詳細敘述作品還是保留新鮮感?
例如:因為是要求學生寫小說,所以希望學生可以留一些梗不要直接說明,但不知道這樣如何引導學生做100字摘要,會更能吸引教授去看學生的小說作品 | (二) 
 
100字摘要要能寫的吸引人,教授會更有意願點入作品、或是一開始就會有較好的印象至少要寫一些敘述,讓教授能對作品更有概念,更能理解作品想表現的內容、作品的框架不應該寫空泛的心得,而該有具體的陳述,像是作品的架構、反思心得簡潔的破題、寫重點,不宜迂迴重點是 :吸引教授點進去觀看,因此如果學生認為不先破題比較適當也是可以的 | 
| (三)未來志向跟學習歷程檔案學科對應問題 
會因為未來志向影響學生是否要做某科的學習歷程檔案:高一的學生因為打算走社會組/高二的社會組學生,所以不想做數學的學習歷程檔案、認為不必要擔心以前做的學習歷程檔案會沒有用,因為未來的選填志願可能跟以前做的科目不相符,會認為高三再做就行 | (三) 
希望學生還是可以先做每一科的學習歷程檔案,至少先了解如何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做每一科的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中,也是讓學生去摸索對於該科目是否有興趣,讓學生能夠探索個人生涯志向先讓學生從團體的學習歷程檔案、而非個人的學習歷程檔案開始做,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以及減輕學生怕無法對應未來科系而不願意做作品的意願讓學生高一做初步的內容,高二、高三延續之前的作品做出延伸與進階,能夠呈現出三年的軌跡重質不重量,作品主要呈現出「學生的思考」,就可以適用在不同的科系 | 
| (四)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 
 
 
因為是學習歷程,可以只上傳課堂筆記嗎?考卷可以使用嗎?作業可以使用嗎? | (四) 
 
高一時以團體報告為主、高二進行個人報告,同上述一方面降低學生負擔,另外也能讓同學針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製作,呈現學習軌跡也有老師建議呈現個人作業,因為學生到後面可能不想要使用團體作業 
筆記、考卷、作業是否可以,應該是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想呈現這些內容、上傳這些內容的目的為何 ex.用考卷呈現出學習曲線?即使想上傳筆記、考卷、作業,也必須經過有架構的整理、加入個人的思考脈絡,而非直接上傳 | 
| (五)真實性的驗證 
筆記的真實性如何呈現?(不然大家都去抄最會寫筆記的人即可) | (五) 
透過老師認證,來確保作品的真實性教授也會在個人申請面試時,來驗證真實性、了解學生是否投入也可以使用「手寫」筆記代表真實性 | 
| (六)學生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學生以成果為導向,但缺乏歷程的呈現 ex.學生做了動畫作品,但卻沒有附上文件來說明,沒辦法呈現出真正的學習歷程 
學生沒有從小學習如何呈現學習歷程、如何進行課堂反思、自己主動發言,這些應該從小開始培養,而非是從從高中才開始學習學生都習慣直接依照老師說的話做,不習慣自己去進行探索,希望老師直接提供方向 | (六) 
 
建議學生寫回憶錄:思考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在自主學習讓學生每周都寫,培養學生反思能力 
 
讓學生寫學習日記:思考為什麼要進行這些學習、學到了什麼建議從國小、國中開始培養反思能力、表達能力也要與家長做好溝通 | 
| (七)跨科轉換能力
 
 
缺乏跨科轉換能力:即使以學習單來引導學生思考何為學習,學生也不會將其他科學習到的融會貫通到其他科目,只會把各個科目分開來思考、各科就按照單一老師的教學來執行學生沒有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經驗,老師要從學習單來進行引導(學到什麼?能用這些知識做什麼?);或是透過段考來引導(段考表現如何?為何會答不出來?是哪個環節不會?)這些回憶就是學習歷程檔案 | 尚未解決 | 
| 大 學 端 | 大學教授的標準 
學習歷程檔案到底有沒有用,是要由大學教授來做判斷但大學教授之間的觀點是有出入的,不論是同科之內、還是不同科之間,都會有不同意見,缺乏參考依據 
 | 
大學教授想看到的是在接觸新東西的學生如何進行學習、學習過程為何、學生是怎樣的人(ex.是否有學習動力?) 
 
 
 
 
 | 
| 高中端 | 
 | 
是因為老師也不知道要交上去的作品應該如何呈現,我們都把它想成巨大的報告。但其實主要有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即可,例如在最後的學習回顧、自己的反思例子:排列組合中原本是樹狀圖但同學畫成圓餅圖,針對這件事情寫一份思路整理也可以建議以團體報告為主減輕學生負擔一個學期做一個好的、跨科的報告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