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30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1030台中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一)學生的資訊能力

  • 學生的資訊能力,因為上個學期也卡到疫情,所以在做成果時會有挑戰
  • 載具的問題:多使用電腦(google)的應用程式(共編、雲端),但在編輯的過程中,有些人會用手機、平板,介面設計不同,學生很容易會在其中遇到困難 ex.檔案被動到其他人的資料夾、檔案突然找不到

(一)

  • 老師會提供一對一指導

(二)100字摘要的書寫方式


  • 100字摘要,詳細敘述作品還是保留新鮮感?
    • 例如:因為是要求學生寫小說,所以希望學生可以留一些梗不要直接說明,但不知道這樣如何引導學生做100字摘要,會更能吸引教授去看學生的小說作品

(二)


  • 100字摘要要能寫的吸引人,教授會更有意願點入作品、或是一開始就會有較好的印象
  • 至少要寫一些敘述,讓教授能對作品更有概念,更能理解作品想表現的內容、作品的框架
  • 不應該寫空泛的心得,而該有具體的陳述,像是作品的架構、反思心得
  • 簡潔的破題、寫重點,不宜迂迴
  • 重點是 :吸引教授點進去觀看,因此如果學生認為不先破題比較適當也是可以的

(三)未來志向跟學習歷程檔案學科對應問題

  • 會因為未來志向影響學生是否要做某科的學習歷程檔案:高一的學生因為打算走社會組/高二的社會組學生,所以不想做數學的學習歷程檔案、認為不必要
  • 擔心以前做的學習歷程檔案會沒有用,因為未來的選填志願可能跟以前做的科目不相符,會認為高三再做就行

(三)

  • 希望學生還是可以先做每一科的學習歷程檔案,至少先了解如何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 做每一科的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中,也是讓學生去摸索對於該科目是否有興趣,讓學生能夠探索個人生涯志向
  • 先讓學生從團體的學習歷程檔案、而非個人的學習歷程檔案開始做,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以及減輕學生怕無法對應未來科系而不願意做作品的意願
  • 讓學生高一做初步的內容,高二、高三延續之前的作品做出延伸與進階,能夠呈現出三年的軌跡
  • 重質不重量,作品主要呈現出「學生的思考」,就可以適用在不同的科系

(四)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


  • 要看團體的學習歷程檔案還是個人的?

  • 因為是學習歷程,可以只上傳課堂筆記嗎?考卷可以使用嗎?作業可以使用嗎?

(四)


  • 高一時以團體報告為主、高二進行個人報告,同上述一方面降低學生負擔,另外也能讓同學針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製作,呈現學習軌跡
  • 也有老師建議呈現個人作業,因為學生到後面可能不想要使用團體作業
  • 筆記、考卷、作業是否可以,應該是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想呈現這些內容、上傳這些內容的目的為何 ex.用考卷呈現出學習曲線?
  • 即使想上傳筆記、考卷、作業,也必須經過有架構的整理、加入個人的思考脈絡,而非直接上傳

(五)真實性的驗證

  • 筆記的真實性如何呈現?(不然大家都去抄最會寫筆記的人即可)

(五)

  • 透過老師認證,來確保作品的真實性
  • 教授也會在個人申請面試時,來驗證真實性、了解學生是否投入
  • 也可以使用「手寫」筆記代表真實性

(六)學生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 學生以成果為導向,但缺乏歷程的呈現 ex.學生做了動畫作品,但卻沒有附上文件來說明,沒辦法呈現出真正的學習歷程
  • 學生沒有從小學習如何呈現學習歷程、如何進行課堂反思、自己主動發言,這些應該從小開始培養,而非是從從高中才開始學習
  • 學生都習慣直接依照老師說的話做,不習慣自己去進行探索,希望老師直接提供方向

(六)


  • 建議學生寫回憶錄:思考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
  • 在自主學習讓學生每周都寫,培養學生反思能力

  • 讓學生寫學習日記:思考為什麼要進行這些學習、學到了什麼
  • 建議從國小、國中開始培養反思能力、表達能力
  • 也要與家長做好溝通

(七)跨科轉換能力

  • 缺乏跨科轉換能力:即使以學習單來引導學生思考何為學習,學生也不會將其他科學習到的融會貫通到其他科目,只會把各個科目分開來思考、各科就按照單一老師的教學來執行
  • 學生沒有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經驗,老師要從學習單來進行引導(學到什麼?能用這些知識做什麼?);或是透過段考來引導(段考表現如何?為何會答不出來?是哪個環節不會?)這些回憶就是學習歷程檔案

尚未解決

大學教授的標準

  • 學習歷程檔案到底有沒有用,是要由大學教授來做判斷
  • 但大學教授之間的觀點是有出入的,不論是同科之內、還是不同科之間,都會有不同意見,缺乏參考依據

  • 教授好像有一套SOP的呈現方式
  • 大學教授想看到的是在接觸新東西的學生如何進行學習、學習過程為何、學生是怎樣的人(ex.是否有學習動力?)





  • 但每個學生、每個作品都不同,不應該有固定形式

中端


  • 學習歷程檔案會讓學生有負擔
  • 是因為老師也不知道要交上去的作品應該如何呈現,我們都把它想成巨大的報告。但其實主要有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即可,例如在最後的學習回顧、自己的反思
  • 例子:排列組合中原本是樹狀圖但同學畫成圓餅圖,針對這件事情寫一份思路整理也可以
  • 建議以團體報告為主減輕學生負擔
  • 一個學期做一個好的、跨科的報告即可

 

第2桌(學生家長、學生)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課程資源

  • 課程資源不夠,學生比較難摸索方向。
  • 選修課是透過排志願來選課,學生常常選不到想要的課。(依學校而有不同。有些學校選修可以更換)


高中端

課程資源

  • 透過自主學習的過程去探索自己的方向,在這過程中不論有沒有改變方向,作品中能夠寫出過程中如何探索或摸索都能夠幫助。(高中的自主學習包含在彈性學習當中)
  • 希望學校能提供選修課程的更換。

高中端

老師介入程度

  • 介入程度高低,有無提供模板。

高中端

老師介入程度

  • 有適度引導但不要有太多限制。
  • 即便有模板,仍希望能有呈現獨特性的空間。
  • 較好的方式是老師有向學生說明學習上的規劃(時間長或短)。

學生端

作品呈現

  • 不曉得如何完整呈現作品,內容應該要包含甚麼,或不曉得該用甚麼類型來呈現。
  • 擔心單純上傳筆記、作業、學習單做為作品會沒有內容。

學生端

作品呈現

  • 建議的類型有:學習單、上課筆記、訂正(從段考錯誤題目的訂正中去展現從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或是和同學討論的過程)。
  • 除文字以外建議可以使用圖像、圖表來表達,心智圖就是一個很好呈現的例子。
  • 學習類型的科目較難製作作品,建議教師在課程中設計相應主題活動,讓學生比較好製作作品。
  • 數學:統整筆記、上台發表學習內容和如何精進。
  • 國文、英文:老師提供主題,做成學習歷程。

若課程中沒有規劃,仍能可以主動向老師討論,自己製作相關的學習歷程檔案。

  • 小論文是一個很好呈現內容的方式,較能夠體現成果,也很容易從課程延伸;同時也是很好的作品呈現類型。

學生端

作品模板

  • 對於作品形式的規範兩極:部分學校學生若沒有照著老師規範而寫,會不通過認證;部分學校風氣自由,幾乎沒有給學生製作作品的方向與建議。

學生端

作品模板

  • 學校可以提供基本能力的教學(如:寫作能力、蒐集資料能力),讓學生有自主製作的能力。而非只是提供模板而已。

學生端

定向

  • 尚未定向的話,作品與目標不同會有影響嗎?
  • 學生要花很多額外時間探索方向,同時也有很多學科壓力。

學生端

定向

  • 雖然作品是重質不重量,但可以上傳的內容就盡量先製作上傳。
  • 從大方向去尋找(文、理),若真的沒有的話就都做。
  • 有許多資源能夠提供學生去探索及取得資訊,如:Collego(網路資源)、營隊、講座、招聯會。

大學端

資訊不對等

  • 不清楚大學審查的現狀,教授在審查資料的時候,能花的時間有多少?審查的重點在哪裡?學生需要花很多時間自己揣測。
  • 作品內容多,應該要怎麼呈現才能比較吸引教授的注意?
  • 學校的課諮師對新課綱的理解並不夠完整,甚至不比學生了解,諮詢的作用難以發揮?

大學端

資訊不對等

  • 教授比較希望看到的是學生的特色及亮點,如何讓教授在短時間內看出過程中的成長(從不會到會的過程、知識上的收穫、心境)。
  • 由大學端舉辦面向高中端的演講,讓高中老師學生家長能理解大學如何進行審查,建立大學和高中端的資訊的窗口語管道。
  • 課資老師訓練需加強,老師間需要對新課綱有一致完整的理解。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一)頁數過多要著重呈現什麼?(如果是面試一分鐘要講什麼)


格式排版

  • 清楚的前言來呈現報告的核心問題
  • 篇幅長短:簡報的頁數
    • 3~5頁是不錯的範圍:可以把詳細資料放在附錄補充
    • 將標題加粗、底線,讓作品架構更加明顯
  • 書面報告的呈現方式
    • 排版上字數不宜過多:字數太多、字距太密、字太小,會難以閱讀,也看不到重點
  • 針對問題精簡呈現,讓重點能夠凸顯出來
    • 可以思考:如果只有一分鐘口頭報告,會敘述哪些內容,則那些內容就是重點
  • 研究問題單獨列成一個區塊
  • 格式統一

(二)作品應該要有哪些元素?


完整性

    • 內容應該連貫、具有邏輯性,結構上也需完整
    • 內容
      • 課程介紹
      • 動機:如何發想、為何發想到這個問題/為何對此議題有興趣
      • 問題介紹:具體描述問題為何
      • 問題的背景知識或脈絡/知識的介紹與原理
      • 知識與資料呈現:將學科知識能力在報告當中分析運用,否則報告只會流於資料搜集
      • 解決方法
      • 總結與反思
        • 遇到的困難:實務問題與研究問題
        • 學習到的內容/能力
        • 省思、後續方案
  • 作品的故事脈絡完整性很重要
  • 理科作品應介紹實驗、實作內容的原理
  • 但重點是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作品中涵蓋的知識

反思心得

  • 明確寫出學習收穫: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 呈現出學生的想法很重要,尤其是在結論的層面
  • 針對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三)其他討論

素養能力

  • 公民素養
    • 觀察現象、日常周邊生活、時事,提出問題(例如:學校地理跟海洋接近,而關心海洋生態)
    • 敘述故事後,要能提出結論、故事的意義,以及對於個人的啟示為何、未來的發展方向
  • 解決(學習過程遇到的)問題的能力:解決過程的展現
    • 遇到困難如何解析跟嘗試處理,比起真正能處理、得到答案更為重要
    • 例如:在報告中遇到團隊合作的問題,如何解決;以及在作品中技術上遇到問題,如何嘗試與解決都是解決問題的展現
  • 敘事說明的能力
    • 能把問題呈現的完整 
    • 例如:問題的描述:海洋報告當中的前言、動機(除了海洋溫度外,珊瑚白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防曬乳......)
    • 例如:公民探究實作:最想回答的問題、如何搜集資料、解決方式
    • 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省思、後續方案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題目精準
    • 將學科內容和生活時事結合發問
    • 題目所拋出的疑問需要在結論分析回應
    • 題目不宜太廣大空泛
  • 結構完整
    • 內容須有架構和整體性的主軸,較容易對內容有完整的掌握理解,是現在學生製作上常缺少的概念。
    • 如果學生能在一頁報告內精簡摘要整份作品的內容,會協助引起大學教授興趣並找到想要仔細閱讀的部分。
  • 內容嚴謹
    • 文字敘述宜精確,避免錯別字或不精確的用字
    • 小論文的優勢在格式明確,方便閱讀和強調重點
    • 資料的使用和引注需嚴謹,且建議使用出處完整的資料
  • 圖表化表示
    • 用圖表整理數據和文字會比純文字來的好閱讀,且圖像化能力可說明學生的資料處理能力
  • 完整呈現作品脈絡與過程
    • 說明題目的發想,為何對該題目有興趣,說明熱忱
    • 不要只放上學習成果,也紀錄製作過程,可以看見學生從中的學習收穫和知識能力成長
    • 除了放上數據或實驗過程外,也可以紀錄學習過程所遇到的困難、失敗的經驗,展現克服困難的學習歷程
    • 使用影片、照片可作為紀錄製作過程的補充
  • 呈現形式
    • 形式的選擇沒有好壞,而是根據學生想呈現的觀點與能力
    • 文件摘要的能力可以看見學生的統整能力,但未必適用所有領域。
  • 團體分工
    • 用圖表說明分工內容
    • 紀錄團隊合作中在作品製作過程的分工細節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標題、目標、目的不明確或不夠吸睛的話,教授會不會跳過?或是因此分數受到影響?
  • 基本上不會發生。招生已經專業化,各科系都有訂定出評量的尺規。
  • 審查時基本上還是會綜觀性瀏覽,絕對不會因為學生的題目而影響。但仍希望學生能夠清楚且精確呈現所要表達的內容。
  • 標題有沒有結構、能不能夠闡明自己的論述會是影響的要點。
  • 分工若不成比例,要如何呈現?若忠實呈現是不是會讓學生居於劣勢?
  • 要看的還是分工的細節情況,但還是不能避免有劣勢或是貢獻度較低的狀況發生。但可以透過二階段的面試去釐清。學生自己也要為自己的作品負責,應挑選適合的作品來呈現。
  • 依題目大小看待分工。(建議:小題目兩個人)。
  • 何種類型的作品呈現會讓審查端比較容易閱讀?因為審查的時間有限,教授會完整閱讀嗎?
  • 審查更重視的是學生在過程當中是如何投入以及素養能力是如何展現,輔以照片、影片來證明。
  • 學生依舊還是要根據想要呈現的能力、觀點來選擇形式。
    • 以書面報告為例(比較熟悉的文件形式),版面 A4、條目清楚等方式,皆可反應出學生的能力。
    • 設計或是傳播相關科系可能因為科系內容而會更親睞簡報等多媒體形式。
  • 閱讀心得、課堂筆記整理等其他呈現方式,該怎麼製作比較好?該按照既定的格式?或是該多元呈現比較好?怎麼樣讓能力做最大化的呈現?
  • 教授更在乎的是學習的真實性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付出了多少心力。如筆記的整理就會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展現。
  • 以課堂筆記的整理為例,絕對不是流水帳的呈現,而是用有限的篇幅來回顧、整理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努力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 當教授收到與該科領域相關性較遠的作品時,會怎麼進行審查?
  • 審查時不會因為與科系的相關性低而不去看,反而會藉此看到不同於該科系的相關能力或指標。
  • 除了一些極端案例,即便是不同領域教授還是能夠作品中從中看出學生的素養能力,邏輯、表達等能力是跨領域適用的。
  • 但作品的提供會成為教授評估學生是否適應系所的一項判斷,教授多少會從中評估學生會不會適應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