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30 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1030新北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 教師介入程度如何拿捏?




教師介入程度如何拿捏?

  • 教師提供作業架構、模板,讓學生能夠有所依循 (ex.實驗動機/過程/結果 等等,內容由學生自己填寫)
  • 提供學長姐優秀作品(只在課堂上展示,不提供檔案)、作品修正建議,但不進行硬性修正
  • 自然科: 要求高度邏輯思考與批判能力,因此介入程度較高
  • 資訊科: 為了培養學生基礎資訊能力,介入程度較高

學生端高中端

  • 學生高一作品品質參差不齊,且每學期的課程內容不延續


學生高一作品品質參差不齊,且每學期的課程內容不延續

  • 學校可以在高二、三開設自由選修課程,讓同學持續發展自己想要製作的主題
  • 可以事後再做出較完整、深入的作品,放在「多元表現」的部分,並在學習歷程自述做出說明
  • 多元表現部分:可以在社團活動展現出個人成長(社團活動較有機會跨學期參與)

學生端高中端

  • 高三下學期的作品來不及上傳

高三下學期作品無法上傳

   高三下不另外製作新作品,但可以考慮以下引導方向 :

  • 對以往作品進行統整、包裝
  • 針對同學有興趣的專業領域做作品的延伸
  • 專注於學生實力的培養
  • 引導學生反思高中階段所學

學生端

  • 在檔案中嵌入作品連結是否合適?


放上作品連結是否合適?

  • 資訊科系對於電子化媒介較有需求,可以放上作品連結
  • 不一定要上傳影片,可以以照片來輔助真實性的呈現

 

第2桌(學生)

 

問題

解方

100字簡述使用英文的話字元不夠




  • 希望系統可以增加使用英文單字計算的方式
  • 如果系統沒辦法更改,可以作品內的簡述寫英文,系統的100字簡述再把他翻成中文

在勾選作品的時候頁面沒有呈現作品名稱與100字簡述,需要下載或點開來才能知道是哪個作品

  • 希望系統可以增加作品的名稱以及100字的部分,或是可以增加上傳的時間,能夠更清楚分別是要上傳哪份作品

不太知道多元表現的分類該怎麼分,種類太多

  • 希望教育部可以提供書面指引,說明哪個分類要放什麼作品,以及內容要填什麼,比較難分類的作品也可以舉例說明
  • 學校可以提供一個統一的說明會,之後開放說明會的書面資料,讓學生更清楚系統怎麼操作,或是去詢問輔導老師

沒有教導撰寫小論文的格式

例:想要將高一的作品延伸寫成小論文,但是沒有老師指引怎麼寫小論文

  • 希望學校可以辦講座或開課,指導特定格式(小論文、閱讀心得、文獻引用)該如何撰寫以及確切的格式應用,或是只能找學校以外的資源(如:華藝論文網、相關書籍)

不知道是不是新課綱的問題,多開了很多課但是有些老師不太會教



  • 除了提供研習跟講座,學校在對於授課老師的選擇與篩選可以加強
  • 可能老師之間可以多交流,教學進度或是授課方式

社會組與自然組的差異:必修課有點太多,導致沒辦法做其他事(自然實作探究:做實驗),時間的安排有點需要調整

  • 希望可以依照不同的類組(文組、理組)去調整課程時間安排,讓學生可以去學習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數據分析、股票研究、歷史演變)
  • 在上不同類組的課程可以想成是學習不同的素養能力(數據分析、科學探究)
  • 感覺社會組的課程安排較為鬆散,希望可以針對社會組多開更多加深學習的部定必修

反思心得的內容不知道要寫什麼內容

  1. 如果在製作學習歷程時沒有遇到困難,就不知道要寫什麼
  2. 不知道應該要著重在成果還是過程的描述
  1. 可以延續之前的報告內容,利用前面報告所學的能力來製作這份報告,彌補沒有遇到困難的缺失
  2. 希望教育部或是大學教授說明比較希望看到哪個部分,可以讓學生知道要著重在哪部分的撰寫

自主學習:找不到可以適當配合自主學習時間安排的線上課程 

例:線上學習網站(大學開設)的課程所需要的節數與學校的時間沒有辦法對上

  • 希望大學端可以配合高中的上課週數,畢竟是開給高中生的課程

自主學習:設定的計畫與實際執行有落差,時間安排沒有辦法很完善

  • 可以讓學生自由安排自主學習的時間,其他額外的講座可以自由參加不用硬性安排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原則:

真實性  

  • 小組分工報告,需要呈現每個人的貢獻度。
  • 以具體文字、粗體字標示自己的收穫、過程(不論成功或失敗)。或是以實驗照片來呈現。

獨特性 

  • 對於高中生作品的內容注重「創意展現」,不要僅以既定教材、範例去操作,同值性過高。特別是:大數據、AI等主題
  • 可以從 youtube、日常周遭找靈感、找題目,並試圖找方法去解決問題。
  • 學習動機不要僅限於老師的指引,會讓教授認為扼殺同學們的創意。

過程 

  • 作品中不要只把結果(程式碼)秀出來,應該提出研究問題、解決方式等學習過程、脈絡。

做法:

反思心得 

  • 學生寫作不夠詳細、縝密、呈現學習過程。不同學科的老師都可以從各領域專家出發、教導學生有條理、邏輯地寫出自己的想法。

格式排版  

  • 盡量不要放網路連結,教授在審查中比較不會看。但如果可以呈現學習過程,有些教授仍會打開來看。
  • 英文作品的排版要舒適整齊。

類型:

實驗紀錄

獨特性 

  • 成果呈現、課程設計可以採取「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的精神,與校園生活環境做連結。

實作作品

  • 拍影片可以用旅遊、遊記的方式拍攝,會更吸引人。另外,可以把影片的腳本呈現出來,避免教授不點開連結。
  • 連結可以附上截圖讓教授查看、或用文字提醒可以點進去。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大學端審查學生「課程活動成果」時的相關標準?
  • 大學端重視學生的獨特性、心路歷程、學習反思等細節。報告呈現的形式則需要老師們的指引。
  • 同學的作品要看出學生們的用心程度。
  • 理想作品形式:
    • 格式排版:美工、頁數多寡、視覺上舒適
    • 內容: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多元

    2.   高中老師如何呼應108課綱設計課程,協助同學呈現素養能力?

  • 建議使用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來進行課程設計,誘導學生思考、引發學習興趣。
  • 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Operate(操作)(CDIO):設計具有連貫性的教學課程,而非單點課程。

  3.   高中老師如何在短時間內協助學生發展創意?

  • 可以指引同學在問題中展現自己對現象的覺察,不一定要做很大的題目,但需要衡量作品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建議的引導方式:
    • 結合高中學科知識的基礎內容
    • 從生活中尋找靈感

  • 另外,學生的「學習態度」優先於創意: 希望能在作品中看到學生的參與感、學習興趣、熱忱、成就與責任感,以正面學習的心態來撰寫作品
  • 在高中端開設專題課課程,讓同學們先熟悉大學校系的相關知識是大學端樂見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意、提早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4.   老師如何協助學生具體呈現出學習過程?

  • 單門課程設計可以用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CDIO)的教學模式對知識內容進行分類:從基礎與進階,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設計問題、解決問題並提出自己的批判反思等。

  5.    學生作品中「成果」與「過程」的比例應該如何衡量?

  • 必須按情況區分:
    • 基本學科能力展現:「成果」比較重要(例如數學)
    • 專題研究:探討題目的「過程」、「問題」、「挫折」比較重要
  • 「過程」中可以在作品中多加琢磨,「結果」可以放最後成果來寫。撰寫從0到1的過程,以及最後的成果都是重要的。希望最後繳交的作品必須吻合自己的興趣。

6.     團體作品分工應如何呈現才能展現真實性?

  • 可以在小組報告當中多加強調自己「學到什麼」、「發現什麼」,呈現組員差異性
  • 忠實呈現個人工作,標示主要負責人和個人負責內容

7.     小論文是否是較受青睞的作品形式?

  • 小論文可以呈現學生組織架構、整理文獻的能力,但大學端的確沒有太多時間細緻看小論文的內容。
  • 有小論文當然在審查上有加分效果,但必須內容夠精彩。另外,也要看科目而定,自然科實驗探究就不太適合小論文。

8.      作品「獨特性」如何呈現?

  • 多接觸一些與科系相關的課外活動、學習經驗有助於呈現自己的獨特性。
  • 參加檢定、考取證照、擔任幹部、社團表現都可以用來呈現獨特性和素養能力
  • 從生活中取材,多想、多看、多聽。從使用者出發、投入社會關懷、增加對社會現象的理解。
  • 另外,家庭因素很重要,會影響子女學習的方向,也會呈現不同的學習面向。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的作品形式:實作作品課程活動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

完整性

  • 最前面有摘要統整此份作品呈現重點,注意內容應具體;內容豐富的作品應該有目錄了解架構,加上附錄
  • 團體報告,應說明分工內容
  • 作品中放上口頭報告PPT可以有資訊輔助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與能力
    • 增加數據化的資訊輔助說明,並記錄與作品內容的關聯
    • 有書面的文字紀錄製作的過程與遇到的困難等等,後面附上口頭報告的簡報檔(截圖放入文件中)
    • 將簡報加上字幕,輔助說明簡報的內容

過程

  • 可以看出學習進步的軌跡:心得反思與學習動機/目標前後呼應(例:從講話會發抖到克服恐懼成功完成、原本不會什麼->課程會了什麼)
  • 脈絡說明學習內容與課程學習的關聯
  • 「知識清單」vs「學習歷程」
    • 加入個人學習所獲   (例:從夜市文化的研究中培養的個人觀察)
  • 如果有遇到困難、克服困難或是自主探索的過程都可以記錄下來 (例:簡報修正)
  • 實作作品加入過程照片可以讓呈現更豐富
  • 實作作品可以多描述過程,理論如何應用以及延伸

個人獨特性

  • 上完這堂課是不是更了解自己的興趣(與個人經驗結合),並記錄特別感興趣的部分
  • 個人報告比起團體報告更可以讓人看到學生個人學習與特質
  • 「在地獨特性」:作品與地方文化特色結合

素養能力

  • 系統性搜集資料、統整資料的能力:如何整理資料、搜集資料的過程
    • 查找文獻出處,不只網路,可能還有書籍與書刊
  • 自主學習知識、探索知識的能力
  • 將所學運用在生活的能力:可以在反思心得說明,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 團隊合作的能力:說明團隊合作的過程

格式排版

  • 資料引用與整理標注年份、寫出引用來源
   
可能的困難

教授的意見都很好,但實際執行要兼顧內容的完整性與豐富度,學生負擔重,老師時間表很滿,也難以給予較多指導

解方
  • 老師最後可以幫助學生選三件最有利的作品上傳
  • 將學習歷程的製作加入備課的安排,可以減輕老師與學生的負擔

學生對於科系的理解不夠深刻,未定向學生在製作學習歷程時,比較難展現對應的能力

  • 除了專業知識的展現,可以多表現學生的個人特質與素養能力,以及如何探索的過程,不需要針對某個科系去特定的製作學習歷程

摘要要多說明動機與背景,但又不能太多字,要言簡意賅,製作學習歷程的字數拿捏有點難掌握

  • 主要展現探索知識的能力與過程即可,展現自己的獨特性
  • 每個教授的喜好不同,可以有個統一的方法:
    • 第一部分:摘要、目錄
    • 第二部分:正文
    • 第三部分:附錄

學生會講的比寫的好,不太會文字的表達,該如何改進與引導?

 

主科的課程學習成果老師如果給太多作業,會導致學生的負擔加重,而且一堂課可能沒有幾個學生會教這堂課的學習歷程,該如何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