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31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1031台北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問題

解方

1.提供模版可能會太過矯枉過正,影響同學們發揮的空間。

  • 有些學校有提供、有些沒有。
  • 台中一中的經驗:從過往資優班製作科展報告開始累積引導的方式,目標是讓國中生也聽的懂→提供學生結構(濃縮的一些問題指引,例如你最想分享的內容是什麼?)而非硬性的模板。
  • 竹中經驗:學校花很多時間教研究方法、研究的結構,但學生沒有好奇心、研究的動機。很多同學運用模板的方式很制式,覺得只能照著做





1.不同形式的指引

(1)

作品結構指引

結構:問題式的指引

教學生先想結論(最想講什麼)接著論證(為什麼是這樣),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提供模板讓學生模仿是第一步,但也要持續引導同學們超越模板、整理出個人的作品。


(2)

作品內容指引

引導學生思考製作作品後自己的改變是什麼?不用硬性結構,但在文字之間表達自己的改變、讓自己感動的東西。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利用自學時間多去各種地方看看找到自己的興趣,激發同學的動機。

2.教學現場老師如何引導?


  • 學生:引導很重要,給予大概念之外需要更舉體的操作方式。老師可能覺得學生要自己想,但學生不知道如何著手


  • 108課綱的精神,老師本來就不應該系統性的引導學生製作

1.實作引導

  • 老師需要同學先有作品再進行引導,學生要自己展現自己學到哪裏老師才能一步步引導

  • 老師應該是陪伴的角色學生要自己產出東西

例如:自主學習課程中,前六週老師帶後面學生自己做


2.教師共備課程

  • 找數個老師共同交流彼此遇到的引導問題

共同開設課程豐富內容

  • 老師引導有沒有用也和學生動機有關,不考的課學生缺乏動機

3.家長對新課綱緊張 學校如何建立溝通?

  • 家長:

有從學校收到資訊但還是不了解歷程檔案目的是什麼?

學生就是不會所以需要老師的引導


希望老師的指導、對於歷程檔案的評分標準

有清楚標準、系統化的引導



4.

  • 學生總覺得作品「不夠好」沒有上傳意願
  •  學生沒有製作歷程檔案的動機


 

  • 後段的學生對於歷程檔案疑惑、缺乏意願

當沒有意願成為團體的風氣後更難執行

4.

  • 有部分學生、家長還是以考試為重點
  • 如何鼓勵學生引發動機:鼓勵學生現在的教育制度不只動式考試成績一步步累積自己的成長是可能被大學端肯定的

  • 以學長姐經驗為例子分享,達成更有效的溝通

  • 多參與活動讓學生慢慢改變觀念 引導學生

「不要想的太複雜,如實呈現自己的過程」 ,擴充「優良」的想像。

5.百字心得如何書寫?


高一時不了解百字心得的重要,但無法修改。

5.

  • 設定不能修改是因為108課綱希望高三下正常上課
  • 高三還是有學測後可以寫的東西,分別是學習歷程自述和多元學習表現綜整,運用這兩份整體性的串起前面漏掉的地方
  • 以「電影預告片」的方式做隱喻引導學生撰寫

留一些「空格」最精彩的部分保留在作品中吸引教授去看

許多「優良作品」範例都是以理科結構式的作品為主,但文科可能需要不同的範例參考

 

 

第2桌(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 一般性學科課程,歷程如何展現?

  • 老師介入、引導程度
    • 老師認證的界線?可否退回請學生修改後再上傳
      • 是否需評語、批改錯字?



  • 真實性:學生真實能力?內容真實性?

學習單、作業內容製作→老師設定問題、架構是否是過度引導?



  • 如何引導反思?


  • 自然科:已知研究方向錯誤,是否應讓學生繼續做下去?

  • 學校量化教師上傳的業績並公告之,市教育局請學校填報績效,講求數量,恐影響作業品質,淪軍備競賽
    • 學生負擔加重:每一個老師每一科皆要求學生上傳,學生期末崩潰

  • 探究實作課程教學範圍不清,教學負擔重
    • 實作範圍不在課綱內,是否能呈現學生真實能力?
  • 學生一稿多投,拿A科作品找B科老師認證,和老師專業有差異(發生場域:綜合性高中職)

高中端

  • 以英文為例,英文為主題性教學,結合現有作業的主題,請學生發展成project
    • 老師介入、引導程度
      • 老師認證的界線
        • 是否需評語:
          • 老師引導→用註解去標記、對格式作建議,只會退回一次、錯字修改
          • 針對學生差異,給予修改的建議
  • 真實性:
  • 學習單呈現努力的過程、心得
  • 老師問一個延伸的大問題,學生自己衍伸小問題,讓老師能適度引導但也讓學生自提問題
  • 如何引導反思:課堂中給予時間、引導學生反思、感受、提問

      • 自然科:呈現老師的批改作品即可


  • 針對校方及市府的部分暫無相關解方,但最後最多只上傳三件作品轉換成在課堂內可以完成者,可減輕學生負擔



    • 探究實作課程教學範圍不清,教學負擔重
      • 大學端或教育部提供範本
      • 希望教育部針對探究實作科目有明確的引導、大學端提出合作方向
      • 利用外加性課程,寒輔暑輔,將課程延伸內容製作學習單、團體作業
  • 團體作業減輕老師批改負擔

學生端

  • 資訊能力差異,如:有學生使用設計軟體canva,有學生無
  • 團體作業問題:缺乏角色定位
  • 版面應該如何呈現(特定科系看重)?形式是否重要?


學生端

  • 資訊能力差異
  • 團體作業問題
  • 版面應該如何呈現:一開始重點講清楚、視覺化呈現,邏輯排版

大學端

  • 審查標準不清

高中端大學端對於作品須要呈現的內容與形式模糊

大學端

  • 審查標準不清

希望提供作品之格式範本

作品呈現

  • 沒有成果/不完美的作品如何呈現?
  • 只考選擇題如何呈現
  • 筆記如何呈現學習過程,是否適合上傳?大學端希望看到如何整理?

作品呈現

  • 沒有成果/不完美的作品如何呈現:整理學習單,呈現努力的過程與思考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 脈絡(作品本身)
    1. 必要資訊:課程、年級、為什麼是這個主題等等背景資訊,展現學習歷程檔案的定位
    2. 作品類型對應到不同方式的評價,課程綜整的紀錄或是專題成果。
      1. 大學端老師不熟悉高中作品,缺乏參考的依據但需要給與評價,所以多半只能關注一般性能力(作品架構)
        1. 大學端對高中學習教材熟不熟悉,如何拉近大學端、高中端的了解
        2. 普通科學生展現實作能力、技術科學生展現邏輯思考都可能成為教授的亮點
        3. 好文件需要好的說明讓教授了解完整的意義(例:ˋ英檢高分可以呈現背後學習過程,原先英文程度如何?)
    3. 老師引導學生更清楚的在摘要中說明該課程的學習目的、作品的製作背景拉近和大學教授的理解距離
    4. 多運用自傳、自述做組織起不同作品的整體說明,加強整體的敘事,展現特質

  1. 審查的經驗(整份學習歷程)
    1. 整合
      1. 所有作品總合的經驗,風格一致。
      2. 各個教師的引導受限於自己的學科:學生需要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展現整體的個人風格和能力。
    2. 審查動用默會知識
      1. 在資料中流露出來,難以刻意包裝或強調。→引導同學發揮個人的特質
      2. 真實表現個人狀況。設身處地的想如果自己審查希望看到什麼。(對應到科系的個人特質,後續統整)
    3. 很多元的考量,偏鄉同學展現潛能但是沒有進一步的整理。
      1. 需要挹注資源,避免學校之間的不平均。
  2. 108課綱的配套專責資源
    1. 輔導室、課諮師的配套
    2. 課諮師的認證教師研習無意義,教育部投注資源的方式到底合不合理?→要如何改善?
      1. 熟悉大學選才網,形式上的課諮師研習,要實質發揮作用,提供一些重要的概念。
        1. 高中校長要扮演重要角色,以校為單位的組織改革。
        2. 教師行政的增能和資訊分享。
        3. 高中直接面對同學,應該強化現有機制/教育部請大學教授來更關注這些事情(招生專業化方案)。
        4. 說明大學科系的特殊性,讓課諮師能有更多材料和同學分享,探索個人興趣。

  1. 素養能力抽象,評估的方式?
    1. 問題解決、創造力、團隊合作、領導能力,如何呈現在作品中,對學生來說極大的挑戰,但是是重要能力。
    2. 透過整份學習歷程的相互佐證,看出整體的風格與素養能力。→一般性原則的說明(連貫性)。


  1. 認證的責任
    1. 需要讓學生自行負責,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學習的狀況。真的不想改,還是要認證
    2. 順其自然,給予同學大方向的修改建議,來回修改牽涉學生動機。
      1. 部分瑕疵OK,大瑕疵難以忽略,整份文件傳錯、漏頁。
      2. 個別老師把握自己的教學理念。配合學校策略。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學生特質如果難以從作品浮現,面試再處理可以嗎?

1.可能審查書面和面試的審查教授有差異,需要在個階段都試著展現學生的特質。

2.學生的特質後還是會扣回老師的學科專業,要如何一般性的呈現讓教授看到?相對來說,教授審查過程動用許多默會的知識會不會讓學生、家長更加不安?

2.學生需要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展現整體的個人風格和能力。協助同學更認識自我。→在綜合活動課程中安排自我認識的環節。

選課組合也是重要線索。



3.老師不一定有機會掌握每個學生的特質,因為需要長時間和學生的來回討論

3.

老師時間資源有限,可以揭露大原則(檔案的整體性、展現出特質......)該如何依照這些大原則去組合交給學生進行

4.分組進行的報告要如何呈現給大學端



4.

自主學習:特別花心思引導學生分工,讓學生清楚去區分每個人要有平均的分工,例如:一個大主題接成三個部分去找資料、撰寫,每人有明確負責的不同區塊。


課程學習:分工報告要求付分工表,加上老師自己上課的觀察去檢驗認證

5.相對指導資源缺乏的學生

多為他們補充資源、資訊

6.課程諮詢教師的培訓不夠,教師也沒有足夠的能力諮詢。或是有這樣的設置但學校的安排沒有發揮的諮詢的功能

6.可能需要校級的組織改革推動,單一老師難以改變結構性問題,

例如:學校投入更多資源給輔導室

7.學生執意不改高中老師也有義務認證,老師應該介入到什麼程度?不影響到教授想看到作品中自然浮現的特質

7. 

不強迫學生修改,而是會引導學生說某些方向可以進一步思考,由學生去決定是否要去修改。基本的錯字還是會要求,學生也多半願意改。

8. 教師很難協助同學跳脫學科本位,去往一般素養能力的方向準備

8. 導師、輔導老師在高三的時候可以花時間和同學說明要怎麼整體呈現自己學習歷程檔案的重點、連貫性。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完整性

  • 作品要有主題性
  • 內容前後間要有連貫ex研究問題與結果應呼應
  • 述名使用不同表格呈現的原因
  • 應完整展現思考過程、動機、結論(具體、延伸的問題應給予結論)

反思心得

  • 應與課程內容、期望契合,內容跟課程內容呈現其相關性
  • 反思心得可以考慮放前面
  • 可以列明在課堂學到的內容或能力
  • 可以呈現歷程:跟老師的互動、老師的提醒再反思、老師的建議是否採納
  • 可以寫團體報告合作的過程(如何發想、如何和他人互動)
  • 學習過程當下紀錄心得與反思

格式排版

心智圖助於凸顯課程學到的相關能力

  • 心智圖可以摘要學到的內容
  • 對應內容各章節,呈現連貫性

其他

  • 活動相片應加註解

可能的困難

解方

課程內容設計vs學生自主表現

  1. 老師不干涉內容製作,只針對完整度提點,例如格式、前後邏輯
  2. 老師引導學生,選定主題,協助呈現重點、系統化呈現
  3. 檔案之架構由學生自行製作,可請老師過目後,就完整性、連貫性相關問題進行修改

如何呈現能力、素養?如何讓學系知道自己是要的人才?

  1. 反思心得可呈現素養,例如團體合作
  2. 形式:學習單、作業之間的連結,邏輯性
  3. 內容:例如社會參與→延伸課堂內容到實際生活

反思心得/學習歷程檔案完整性vs過於細節化

如何寫反思?

  1. 形式:心得應更具體化、條列式、有排版、分段落
  2. 內容:反思應列名課堂的理解,避免流於情緒性反思
    1. 具體連結:應和個人經驗連結→這部分需要老師引導
    2. 對比、對照個人經驗和學科知識
    3. 撰寫反思時,可參考招聯會說明、college go 對科系要求

高中學生心得、想法很多,難以文字方式呈現

  1. 老師利用學習單,用架構引導,協助學生漸進式反思(事實→推論)
  2. 日常就把反思draft down,日後做整理
  3. 可以用圖像、圖表的方式呈現
  4. 呈現語言推論邏輯,不須詞藻堆砌

理科如何呈現反思?

  1. 從理科的結果,推論研究過程遇到的問題
  2. 利用研究結果延伸其他相關主題ex抽象的數理科內容如何和個人經驗連結
  3. 呈現文字架構的邏輯
  4. 數學可以寫解題的過程

學習單真實性vs版面清潔

如何亂中有序?

  1. 真實性:應看到素養能力、思考的過程
  2. 抓出最重要的內容,排版要有邏輯
  3. 分子主題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本組作品類型:綜整式學習紀錄專題式探究成果
  • 共通原則:

完整性

  • 需要強調作品的脈絡,例如課程背景,這會決定教授的第一印象
    • 在作品的開頭摘要明確指出作品的時間跨度、主題、報告來源課程...等。
  • 可以在標題的部分做強調
    • 報告的開標:更加聚焦在報告相關內容(Ex:把「學習單」改成「高二下數學學習方式調整」)

真實性

  • 反思心得老師的介入越少,希望能看到學生在過程中真實的學習收穫及反思

獨特性

  • 高中端有跟學生強調「不一定要用模板」,但要素(例如課程名稱、時間、素養能力、反思...等)是必要的
  • 從內容的詳盡雖可以看出成長,但對該領域的熱忱是否呈現出來,則需透拓心得反思呈現出來

跨學科呈現

  • 教授會認為高中的每個科目的學科知識其實都是大學的基礎能力必修(例如:英文能力)
  • 有些科系不一定會和高中學科有對應,因此重點會放在素養能力(Ex:醫學院沒有對應科系,但有需要的人格特質,這是可以在作品中呈現的)
    • 如何具體在作品中呈現?

Ex: 數學的綜整式學習成果,可以多跟課程內容做結合,讓教授看到不是只有死讀書,而是能夠改進學習方式、把數學跟生活經驗做結合

Ex: 專題式探究過程 的各個環節,例如設計問題、設計實驗、做成結論都對素養能力有相關

Ex: 選取適合自己程度的書籍教材深入閱讀,在同一個領域主題內自我學習、鑽研


素養能力、過程

  •  基礎性學科的學習宜呈現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並適時以圖、影片凸顯學習過程

格式排版

  • 文字大小宜調整成適合閱讀的大小,報告長度不宜太長,並凸顯重點
  • 個別作品原則:
  • 綜整式學習紀錄
  1. 如何強調重點?
  • 格式排版字體、行距縮小;放上筆記是好的,但同樣可以縮小,因為老師看的重點是過程而非內容
  • 格式排版折線圖的呈現很明瞭
  1. 如何避免流水帳?
  • 聚焦在學習過程中改進的過程以及背後呈現出的素養能力
  • 思考如何將學習內容與生活議題做結合
  • 在加深加廣課程,可以藉由生活上常見的題材,引起學生延伸學習的動機,進而完成另一份進階成果。

  • 專題式探究成果
  1. 獨特性若為團體報告,建議加入分工表及個別的心得反思
  2. 完整性、過程 如為實驗性報告,如能附加些許實驗過程的照片、影片截圖,會較為完整
  3. 完整性以回顧型作品整合橫跨高中三年的學習過程及其成果(例如:高一簡單初步的構思、題目來回修正確立的過程,後來的研究設計、進展...)
  • 高中老師心目中研究實作培養的能素養能力:發現問題、規劃研究、研究實作、研究發表
  1. 過程:重點著重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成果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大學教授的審查標準可能會依照個人想法或對108課綱的了解有差異

(Ex: 不一定每個教授都了解剛剛上面討論的這些新課綱的情況和原則),該如何跟學生溝通有哪些可以遵循的原則或作法?

  • 教育部需要對大學端在學習歷程檔案的審查有更明確的原則說明,根本解決大學教授理解不一的狀況
  • 大學的評審很難有統一的標準,針對同一個作品會有多個評分,但好的作品通常會獲得多數評審的青睞,沒有獲得高分的一定標準,但重點仍在於學習熱忱、該領域的所需的素養能力
  • 評審團隊內部會有評分規範,不同的評分項目占比不同,避免極端好惡影響評分的狀況
  • 在大學生態普遍對新課綱精神不了解的前提,許多學校還是有可能採取過去評分方式,此時向學生溝通「學習歷程檔案是加分用的」可以減低學生、高中端的壓力與焦慮。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過程
課堂筆記除了記錄公式,可加上自己對這知識的想法/如何應用、串聯過去知識(在表格下方做題點補充)或反思生活中的問題

希望多看到學生如何建立、修正報告結構的過程


*除了利用學習前作品與學習後作品的比較做呈現外,還有什麼方法?

  • 課後文件:將課堂當下零碎的筆記統整、完整化,以內化學習內容(小單元式的反思);並將整學期整理出的文件排列、標示重點
  • 延伸問題:除了課堂所學,也能呈現學生反思的能力
  • 不只是客觀知識上的呈現,學生也必須在作品中呈現他的主體還能做到哪些其他面向。

反思心得:

  • 釐清個人學習到了什麼
  • 與過去的學習內容、程度有什麼連結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對高中生程度的預期有所落差(高一~高三)

-不同年級學生程度差異,如何將作品放在一起評價?

  1. 作品上傳年分是高一/高二/高三會在系統上顯示,希望大學端審查上可以察覺。
  2. 在高三上學期,對已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進行「歸檔」,分類自己各項作品能力素養等等
  1. 在無法與學生當面談話的狀態下,如何利用書面內容呈現多元課程,例如:表達力/英語口語表達這類的學習成果?
  1. 得先讓教授看懂、有興趣,才會想邀學生來面試
  2. 提供外部連結(例如:影片),審查端不見得會一一點開來看,但有放有機會
  3. 上傳系統同時有書面檔和影音檔欄位,大學端審閱時可多注意
  1. 需要模板與否?
  1. 每個人資訊表達習慣不同,但有「清楚、基本的架構」是方便閱讀的。例如:摘要、學習心得

而無論什麼格式,最重要是看得清楚、看得懂,也可視申請科系領域的特色與走向來決定

  1. 跨科申請(高中學科無法對應大學科系)的內容如何做呈現?
  1. 學生在申請上本就會分成兩個類型:
    「一開始就定向、有備而來」,以及「後來才知道、理解自己興趣」。但無論是哪種,跟科系有所對應都是基本。
    後來才選擇申請該科系的同學,也應該在作品上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就像投履歷,做產業連結一樣)
  2. 利用高三有的作品檔案去做素養能力的分析,再去對應到相關、有興趣的大學科系。
  1. 過程得要是學生自主思考的心路歷程?光是整理課堂所學算不算是過程?
  1. 能呈現「素養能力」是重點,因為學科知識憑考試成績就能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