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台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31台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1031台南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高中老師)

問題

解方



教師不清楚學習歷程該如何準備

  • 多元表現的分類不清(例:舉辦偏鄉營隊該歸類至服務學習或志工?)
  • 是否每個學科都需要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 要準備何種作品類型
  1. 希望給予各類型作品清楚的指引
  2. 建議降低主科比例,讓多元選修老師指導,有較多時間,對學生來說也較能在作品中呈現獨特性

節數減少,沒有多餘時間引導學生

可利用學校既有空白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時間、花費上的負擔重,例:私校教師需自費參與部分研習、調課排出時間

  1. 希望教育部可派駐相關人員到校辦理研習
  2. 建議於寒暑假期間辦理研習,減輕教師在時間上的負擔
  3. 統一補助費用(例:車馬費)希望教育部可派駐相關人員到校辦理研習

自主學習的部分,教師不知該如何拿捏介入程度

教師不宜介入自主學習太多,僅需扮演輔導者,提供相關幫助即可,作品結果不需經由老師認證或修正

  • 高一(低年級):指導程度較高,以架構、型式為主
  • 高二、高三(高年級):給予空間較大,啟發觀點教師



學生製作作品的先備知識不足,導致需耗費大量時間反覆修改,作品完成率偏低

  1. 提供交付多種類型作業的機會
  2. 引導學生先從簡單的作品開始著手,再依學生興趣發展
  3. 循序漸進指導,先以基本能力為主,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查詢資料能力

疫情期間的遠距教學問題

  1. 建議校方協助提供線上會議連結、幫助教師熟悉線上設備操作等
  2. 教師本身也可先行備課,將教材電子化

三重二不中的「重視校內表現」,是否會使學生誤解而不那麼積極參與校外活動

可詳細說明原則,並重校內外表現

 

第2桌(老師+學生)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 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時壓力很大
    • 班上老師規定的學習歷程檔案的繳交時間跟考試撞期,會不知道如何平衡
  • 建議以小組的方式製作學習歷程,可以減輕學生負擔
    • 同時以省思的方式讓小組成員間呈現獨特性
  • 調整課程時程安排:鼓勵學生更早開始準備,才不會和期末考的時間有衝突
  • 老師方也可以先調查學生們要面對的考試,並且再老師間進行跨科的溝通,再以此安排學生的時程
  • 老師開一個雲端共編,學生隨時都可以把問題丟上去,老師也可以隨時上去回覆,可以幫助學生減輕負擔

學生端

  • 學生對於沒有興趣的科目(非科系相關)製作檔案的動力不大
    • 理組的學生就不太會願意製作國文科的學習歷程檔案,覺得對於未來申請沒有幫助
    • 在製作學習歷程時同時還要準備考試,時間不太夠,只能做取捨
  • 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多元方式進行,讓課程不那麼枯燥
  • 可以鼓勵學生培養共通性的素養能力(例如:說話、說故事的能力)
    • 數理科的課堂也可以用報告的方式訓練學生口語表達和組織的能力
    • 國文科的閱讀能力對於學生在各科的學習上也都很重要,可以此鼓勵學生進行學習

學生端

  • 學生如果沒有早點定向的話很難確定準備方向
  • 如果後來才確定或是改變定向,之前做的作品跟最後申請的科系連結不起來,教授們會怎麼看?
  • 可以先以社會組/自然組這樣的大方向作為準備方向

大學端

  • 不清楚大學端注重的到底是甚麼,是成果還是過程?
    • 競賽的獎狀、證照分數是不是會比課程學習成果更有用?
    • 在競賽能得獎的確是個加分項目,但是如果學生專心準備競賽卻沒得到成果,同時也放掉了課程學習成果,落的兩頭空,因此也會不知道該怎麼輔導學生
  • 希望大學端可以在學習歷程準備建議那裏明確地寫出應具備項目(獎狀、證照)

高中端

  • 高一的多元選修是填志願後抽籤分班,不一定真的可以選到自己想要的課程,有時候選到的課程也沒辦法對應到未來要申請的科系
  • 選不上課的話其實可以在課外的時間找老師協助製作成果、專題研究或小論文,一樣是很棒的學習歷程檔案
  • 學校方可以增設加退選這樣的調和方式,讓老師可以考量學生狀態再做加選

高中端

  • 在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時同時還要面對課綱的改變,很難適應
    • 新舊課綱的差異不清楚的情況下不知道甚麼樣的東西算是課內的甚麼樣不是,不知道該著重於教導哪些內容
  • 建議大考中心應該明確宣示在新舊課綱改變的情況下,舊課綱哪些東西會考哪些不會考,讓老師可以有更明確的方向去輔導學生

高中端

  • 高中老師過去受的多是考試導向的訓練,在面對學習歷程時不知道如何教導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的作品類型:課程活動成果小論文學習單


完整性

  • 應完整提供背景資訊:摘要、製作作品的動機、針對人事時地物的說明
  • 可整理相關文獻,與其他主題面向做連結
  • 選擇作品要與未來科系相關,可著重欲發展領域書寫
  • 呈現探索過程、問題解決過程、內容討論過程,呈現學生的反思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 在學生有興趣的部分多下功夫,查找相關的作品與資料,以及學生對這些資料的想法

真實性

  • 資料來源備註,建議老師可提供學生文獻庫,讓學生先從文獻庫找尋
  • 應於首頁、摘要等部分,註明作品製作學年/學期與製作背景
  • 團體報告要記得附上分工表

獨特性

  • 作品取名可以更吸睛一些
  • 可不受課程內容侷限,針對內容作改編,與未來科系做連結會更加分
  • 呈現學習過程中可展現出來的能力與個人特質

格式排版

  • 使用目錄整理作品脈絡
  • 引註方式可多參考小論文規範

可能的困難

解方

長時間的歷程、作品如何呈現?

  1. 高中端可多設計銜接課程,或也可以就單一作品作完整呈現,而非選擇長時間利成的作品類型,會比較好
  2. 校方與學生都應擁有自己的學習地圖、課程地圖,幫助釐清學習過程
  3. 總結性大作品,可以回顧學生們長時間歷程,學長姐的作品做參考

何種作品類型會是比較好的呈現方式?

小論文:架構嚴謹完整,要求文字的表達能力,也是大學作業的試做,對升學可能較有利

  • 比起作品類型,內容才是重點,選取適合內容的呈現方式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針對較需引導的學生,教師該如何拿捏介入程度(真實性&完整性)?

  1. 以引導式為主,不直接介入
  2. 完善度不高的作品可以呈現學習歷程
  3. 面試可驗證真實性

當學生高中科目與學生欲申請科系無關時,該如何引導學生準備學習歷程?

課程活動可結合其他科目,連結科目與學生欲發展領域

時間不足,無法再花時間引導學生製作作品

可透過課餘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家庭背景與城鄉差異是否影響個別學生製作作品的質量?要如何因應?

  1. 不同背景的學生也會有不同優勢與資源可利用
  2. 在作品中直接敘述學生的個人背景,以利大學端考量審查標準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格式排版

  • 參考資料應清楚說明來源
  • 簡單摘要網站內容,避免呈現過長的網址
  • 善用圖像呈現,也應注意解析度
  • 程式碼檔案可以放在附件,使用原編輯器呈現

摘要

  • 包含動機、目的、結論、成長、未來發展,可以更快看到審查重點
  • 簡潔描述整份作品,並著重呈現想給大學看到的面向

脈絡

  • 寫前言介紹作品的學習脈絡

素養能力

  • 跨領域思考能力: 不同科目間的相互連結引用(不需要到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
  • 資料蒐集、整理的能力 (可以圖表的方式摘要、整理資料)

獨特性

  • 動機、反思可以呈現個人獨特性
  • 小組報告應有分工表
  • 跨領域的學習也可以展現獨特性
  • 展現出對特定議題的興趣也能呈現個人特質

完整性

  • 注意作品內容之間的連貫性
  • 作品可以再延伸未來想做題目、學習和閱讀
  • 可以跨學期連貫主題、加深內容

學科知識

  • 如果已鎖定特定科系,應該在整理時加入科系的專有名詞,展現自己對於科系的認識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要如何呈現學習的過程?(如何區分老師教的、學生自學的)
  • 可以呈現出在課程獲得的關鍵字,並以這樣的關鍵字再做延伸研究,逐步擴充內容
    • 在前言就說明課堂所學的話就可以明確區別課堂與自學內容
  • 學習內容的延伸規劃在另外一堂課,只是學生不一定能完整修習
  • 如果沒辦法繼續選到課,也可以利用課餘的時間去進行延伸學習
    • 重點應該是在課堂中啟發學生的興趣,並且提點學生做延伸,這樣學生便能自主學習與成長
    • 延伸討論的重點其實是呈現學生的企圖心、興趣程度(幫助大學端了解學生)
  • 要在教導課程內容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跟未來科系的連結是很困難的(高中端希望重點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
  • 做跨領域時,各個領域需求、著重的點和觀念都不太一樣
    • 跨領域的教學,在老師的鐘點費上會難以計算
    • 目前時數被縮減的情況下,本來學科知識的教導就很困難了,不太有時間再做跨領域
  • 需要老師們在事前做更多的溝通
    • 可以透過合開、鐘點費給與的方式解決
    • 建議可以再多元選修的課程進行跨領域學習
  • 要如何將內容與其他領域做連結?
  • 重點還是了解適合自己的呈現、學習方式
    •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很跨領域的科目
    • 跨領域的方式也很多元,絕對不只文理組的跨領域,也可以與藝術等其他領域做連結
    • 很多議題跨的面相本身就很廣,學生在接觸這些議題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做跨領域的學習,把這樣的過程呈現出來就可以了
    • 建議可以多做實習、體驗,可以更加瞭解如何學習這樣的科目
  • 作品應該偏重呈現該科目的學科知識還是與未來科系的連結?
  • 建議應該在高一、二時保持多元的探索,展現獨特性外也可以保持對於多元科系的連結
    • 如果有轉向的過程,大學端也都可以理解
  • 該如何兼顧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與學科成績?
  • 學習歷程的資料是讓大學認識學生很重要的資料,大學也都很想要收到適合自己科系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