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台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904 台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5

0904台南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定向困難

  • 即便有多元課程、性向測驗,但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 學生尚未定向,上傳的作品可能會跟最後的科系不符
  • 除了學科知識,也可以多呈現共通的素養能力,才可以因應各個科系
  • 在高二、高三的作品中特別呈現過去的成長、轉變軌跡
  • 增加上傳件數,讓學生可以有更彈性的選擇空間

高中端 學生端 學生負荷過重

  • 每一科老師都要求要產出作品,但學生同時還要準備考試,學生的時間根本不夠,難以兼顧學業和準備歷程檔案
  • 老師將歷程檔案作業綁成績,導致學生有壓力
 

高中端課程學習成果呈現方式

  • 不知道數學科的學習歷程檔案怎麼呈現
  • 學生都只呈現成果,沒有過程
  • 作品與反思如何呈現獨特性?
  • 建議應重點呈現學習的過程以及在其中獲得的能力(特別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 反思:可以用「反思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呈現

高中端  數學課程設計

  • 數學的課程設計上,多數社會組學生念的是數學B,但是會計系的教授卻說想要學生修數A,不知道如何因應(目前作法是讓學生自學數A,但這樣要如何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呈現?)
 

高中端老師資訊不足

  • 專業科目的外聘老師對於學習歷程檔案不熟悉
  • 老師和學生間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資訊掌握不一
  • 目前是透過有參加研習的老師間接傳遞資訊,但會有一定落差
  • 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研習機會
  • 希望有可以統一直接傳達資訊

系統端 抄襲判定機制

  • 會不會因為老師給定一樣的主題,導致學生做出來的作品跟別人太過相似被判定為抄襲,最後被教授忽略了
  • 如果每年上一樣的內容,學弟妹的作品會不會被認定是抄襲學長姊?
  • 如果是團體作業,大家上傳了同一份作品,會不會也被判定抄襲
 

系統端 容量不足

  • 容量限制不足
  • 建議可以引導學生在有限的容量中呈現內容

大學端審查標準

  • 不知道自己指導的方向是不是大學想要的
  • 不知道教授想要看甚麼
  • 大學端的標準分岐
  • 希望大學教授能提供希望看到的作品類型
  • 建議增加高中老師與大學教授的對話機會

大學端 對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視度

  • 學習歷程檔案對於升學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會不會教授最後都只看成績?
 

 

第2桌(家長)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100字課程簡介過短

  • 系統限制100字課程簡介過短,無法清楚表達

系統端

100字課程簡介過短

  • 放寬字數限制至200、300字
  • 把心得、完整介紹放到作品當中

高中端

主科歷程檔案

  • 主科歷程檔案缺乏引導,老師教專注於學科知識,學生不知道要如何準備主科歷程檔案

高中端

主科歷程檔案

  • 整理課堂作品(學習單、筆記),匯集為歷程檔案
  • 透過主題式研究、實驗、小論文等形式來製作作品
  • 向外發展 : 鼓勵學生參加競賽(科展)、大學的公開課程演講等
  • 跳脫課堂內容,用多元活潑的方式呈現學科知識(Ex.英語話劇表演)

高中端

師資知識

  • 不確定老師是否有充分了解學習歷程檔案的內相關知識、是否可以有效提供學生諮詢與引導

高中端

師資知識

  • 學校成立108課綱的研究團隊,提供教師、學生歷程檔案上的諮詢

學生端

學生負擔問題兩極

  • 部分學校每一科都要求製作學習歷程,團隊報告多學生負擔大
  • 部分學校幾乎都沒有相關指引和作業,學生無所適從 


學生端

學生負擔兩極

  • 科目(國文科、數學科等)間協調作業的分量和規劃,科目間的要求要一致,並且不要每個學期每一科都要求製作
  • 讓歷屆學生分享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期程,讓新入學生對學習歷程的製作時間有所規劃
  • 以科為單位,學生老師共同規劃一學期學習歷程的主題和時程

學生端

學生缺乏製作動機

  • 高一、高二學生缺乏製作動機

學生端

學生缺乏製作動機

  • 大學端提供學科延伸的學習活動資源,讓高中學生有進階學習的機會放進學習歷程(線上活動為佳,能克服地區不平等)

大學端

不了解大學審查標準

  • 大學端的審查標準無從得知
  • 學生不知道要如何製作符合科系要求的作品
  • 如何製作可以適配大量學科的作品(學生探索科系時間有限)

大學端

不了解大學審查標準

  • 大學各科系應該給予明確的指引/目標,讓學生知道大學端想看到的內容(Ex.該學科重視哪些的核心能力?、應該強調學科能力還是基本素養?)
  • 由教育部統一調查各校系審查的重點,再統一公布給學生

其他

  • 離島資源不足,學生缺乏探索機會

其他

  • 多參與線上活動

 

第3桌(學生)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多元表現細項分類問題

  • 幹部經歷已經呈現在基本資料上,那還需要另外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嗎?
  • 不確定如何歸類作品
  1. 先將每年擔任幹部的經歷記錄下來,高三時將所有的經歷整理好一份檔案上傳。
  2. 詢問老師、教務處;學校設置表單,統一回覆學生對於系統、繳交作品的問題

系統端

上傳系統每三個月都要改密碼,會一直跳提醒,對同學而言是困擾。

希望密碼可以固定同一組,不要一直更改。

系統端
檔案上傳的截止日期只會在系統內提醒,如果沒有打開系統,則很容易忽略。

除了在系統內通知以外,應該設置外部通知

例如:透過電子郵件

系統端
系統介面每五分鐘沒有動作,會自行登出。

例如:在打100字心得的時候,若切換到其他頁面編輯作品,剛剛的內容也會消失、無法暫存。

  1. 同學先把要上傳的東西打在word上存檔,再複製貼上系統
  2. 系統開發自動儲存的功能

大學端

  • 不確定哪裡是重點、如何選擇主題,是教授想要看見的形式
  • 不知道怎樣的格式呈現會比較好,所以在排版時會遇到困難
  • 若要詳實呈現學習過程,顯得過於繁雜、冗長

希望提供更多具體範例和詳細指引,以供參考。

高中端
因為線上授課的關係,學習過程很難呈現,過去會用照片或影片來佐證,但由於遠距教學的原因,資料都在網路上。

  1. 小組討論使用共編白板,做為討論過程的依據、使用分工表
  2. 使用文字描述+截圖紀錄過程

學生端
作品勾選類型不確定應以團隊合作或個人,哪個較好?

如果全部繳交個人作品,是否顯得缺少團隊合作的素養能力?

  • 勾選較無解方
  • 因應作品類型選擇合作完成或獨立作業;如果小組合作過程不順,老師需能提供同學能調整為獨立作業的空間和彈性,讓學生能夠自主決定。

學生端
自然組做的實驗都需要團隊合作,但受到疫情影響,沒辦法聚在一起該怎麼辦?

  1. 嘗試轉而尋找一些能夠獨立在家完成的實驗來執行。
  2. 提出因應疫情的調整之描述

學生端
小組報告,大家繳交的成果都一樣,要怎麼呈現出個人學到的東西?

  1. 在報告後面加上個人的反思,裡面包含個人遇到什麼困難、如何克服等等,同時可將心得反思放在報告最前面,這樣教授比較不會沒看到。
  2. 在成果部分把自己做的部分明確列出,或是註明貢獻程度
  1. 學生端
    如果把學習歷程檔案做成網頁版,然後提供網址,是可行的形式嗎?例如:google協作平台
    提供網址的話,不確定每個教授審查時都會點進去看;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有網路設備可以使用。
  2. 但是用協作平台呈現的話,會有事後修改的疑慮,與現行規定互相牴觸?(未討論出解方)

較理想的方式應該是先繳交一份報告,再另外附上連結,那麼教授即使不點擊連結也可以看到報告內容。

學生端

用PPT製作作品,排版較不會受拘束,但版面可能會比較紊亂

  1. 一般內容用12的大小即可,再另外把重要的主題用粗體字或是較大的字表示。
  2. 可以用圖片、圖表取代過多的文字(eg.流程圖)
  3. 將簡報尺寸轉直式、和word檔尺寸相同進行排版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1.系統容量不足:多媒體素材檔案太大,只能丟網址而不能上傳系統。(例如:影片)



學生端

  • 目前先將影片部分上傳youtube,並附上網址,並佐以企劃書形式的書面呈現。

系統端

  • 雖之前有增加容量,但對多元素材的容量仍是不足,還有再改進空間。

學生端

1.成果作品發想:不知道要挑什麼東西下去做,或是不知從何開始



學生端

    • 先從特色課程去選擇,因為每個學校的特色課程不同,也可以兼顧獨特性
  • 請教學長姐的經驗以作參考
  • 可以從老師引導(例如:課程學習單與成果的累積)或自主從課本內容、展覽去延伸

學生端

2.學生尚未定向,該如何準備:不確定是要鎖定一個目標準備,或都要做準備?

學生端


  • step 1 探索定向:

善用collego或ioh等網站,或參加課外活動(如:研習、演講)去探索定向


  • step2 找到有興趣的面向後,先做量的準備(多面向嘗試)再做質的取捨(最終選定目標精進),也可以針對不同科系的共通特色與素養能力去異中求同

學生端

3. 作品如何呈現過程

例如:有同學目標是影視廣電類科,有在自行拍攝影片、音樂後製等,但不知道要如何呈現團隊分工合作的過程?

學生端

  • 透過表格(左圖、右文字敘述)「逐步」詳實紀錄,並寫下過程遇到的困難
  • 可以加入在閱讀過程或上課時後的筆記,用掃描的方式附在作品中

高中端

1.城鄉資源差距


偏鄉學校資源較少,老師比較難請,比較少多元的課程;學校課程規劃偏自然組,文科定向的學生在製作作品較為受限

高中端

  • 與教育部合作開設跨校、多元的線上課程平台,並提供修課證明
  • 可以主動選修大學的開放性或銜接課程
  • 利用e-want網站提供的免費課程資源
  • 開放網路上的免費線上課程資源能登入系統

大學端

1.不清楚教授看重的項目


例如:教授想看什麼?美編重要嗎?不知道加美編是否會破壞作品的正式感?



大學端

  • 主要希望大學端能提供好的作品範例

困難:

  • 由於新制剛實行,所以可能僅能作為參考,還不夠完整;今年的高二等到高三審查完,可能也沒時間再參考前輩的範例準備新的作品

  • 關於【美編】

1.原則:

  • 圖文並茂:避免過多的文字,增加圖標、圖示的使用
  • 以簡約為主

2.不同形式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 ppt→網路下載簡約風格的模板
  • 書面→目錄、綱要、表格、小標題、粗體標示,使結構完整,也方便審查者抓到重點

大學端

2.小組作品,每人上傳的作品相似度太高


有些是分組的報告,大家都上傳一樣的作品,不知是否會被審查端系統掛上抄襲標籤?

大學端

  • 如果有相似度的審查機制,希望能公開作品重複的地方佔多少%會被視為抄襲,讓高中端能知道如何避免。
  • 加入個人的論述、延伸探討與心得(例:於探討死刑存廢的報告後,延伸加入之前看脫口秀的討論內容與額外查的相關資料)
  • 重新編輯:分組報告不用直接傳ppt,可以再用word檔重新編輯,呈現心得反思、補充說明
  • 明確寫出組內分工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格式排版

前面以摘要呈現重點可以幫助審查

要標明重點

手寫記錄可以附件呈現(因為手寫文字較不易辨識)

將與科系相關重點內容放在前面

視覺化呈現更易閱讀

文獻、圖表應注意引用格式


反思心得

多著墨在小組分工和個人想法

作品內容應連結自我想法


完整性

不同題目間應有連結

應有研究動機、問題、方法、結論

作品前後應有呼應

小組討論過程、寫作歷程、所遇困難與解決方法


獨特性

選題應注意

寫出個人想法(例如跟其他領域的連結)

可以寫出更詳盡的分工表

要特別呈現自己的成長



素養能力

邏輯能力

思辨能力

領導合作能力

可以在標題就寫出想呈現的能力,之後再以自己做的事情作為佐證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不知道老師應該給予多大程度的指導
  • 建議老師應多觀察學生的狀況與程度,決定引導的力道
    • 建議老師可以多帶領、分享課外的活動,豐富學生的作品
  • 實驗是老師指定的,不知道要如何將多主題的實驗作連結
  • 建議可以用實驗間獲得的能力成長作為連結(從文獻查詢、事前的理論計算到實際操作,在各個階段自己獲得了哪些成長)
  • 用網站呈現是個好的做法嗎?
  • 可以用網站呈現,但是要清楚展現出希望教授看的東西(使用要注意教授還要適應新的呈現平台的時間)
    • 用PDF檔可以確保格式不會跑掉
  • 內容要多少才是合適(課堂中的內容很多,完整呈現會頁數太多)
  • 在4、5頁的篇幅內呈現重點,最後以附件的方式呈現完整的檔案較佳
    • 可以訓練學生盡可能精簡的呈現內容
  • 作品是否需要美編,還是純文字較佳?
  • 格式不是重點,重點是要清楚地呈現訊息
    • 美編有好有壞,可能會過度花俏或是沒有對到評審胃口
  • 學生要應付現有的作業已經很有壓力,很難再做進一步的延伸
 
  • 不知道要如何協助學生定向
  • 建議在初期先作廣泛的探索,最後再慢慢聚焦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真實性、獨特性、創意
    • 客觀資料:重點為紀錄學習的過程
    • 主觀資料:應該要多強調學生的心得、反思、個人成長收穫.etc
    • 在作品中展現個人的故事、研究動機
    • 與個人經驗有連結的報告、手繪的作品具有真實性,也能展現學生個人特質

  • 學科興趣
    • 不一定需要小論文、專題研究才會展現學科興趣
    • 在心得部分多加闡述自己對於學科、課程領域的興趣
    • 資料的蒐集應扣連個人經驗,而非網路資料的剪接貼上

  • 反思心得
    • 說個人的故事:學習的收穫、心得、啟發
    • 要個人性的見解與詮釋,不要只有空泛攏統的用字

  • 完整性(作品形式)
    • 在龐雜的報告中先提供一份摘要對閱讀時間有限的教授有幫助
    • 目錄提供教授索引作品內容
    • 簡報需要口語表達,但學習歷程要用資料說話,這中間如何取捨
    • 標題要扣緊作品內容和學習收穫

  • 跨學科的一般、共通性能力
    • 資料蒐集、判讀的能力
    • 跨出舒適圈以後做出的努力、如何內化不同領域的知識
    • 描述製作學習歷程的方法,可以呈現個人的能力和特質
    • 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對未來的啟發和改變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簡報作品(PPT)要如何呈現?
    • 簡報是合適的作品形式嗎?
    • 缺少口頭報告,簡報作品要如呈現?
  • 如果簡報是用來口頭報告用,還是要附上完整的作品內容與解釋
  • 課程上的作業、學習單能不能如何放上
    • 若要上作課程作業,怎麼呈現較佳
  • 用目錄來協助檢索附上的作業
  • 把作業、學習單當作附件即可,重點為學習過程的闡述
  • 放上照片、圖片,一定要有文字描述跟作品的相關
  • 老師對於作品的介入程度如何拿捏
  • 老師用引導、鼓勵的方式,協助同學尋找製作主題,認識自己的優勢能力
  • 指引學生基本格式,其他部分交由學生發揮
  • 如果作品已達容量上限,用連結或QR code是否的解決方式嗎
  • 可以加入QR code或連結,但前提是在文字表達上要能引起教授的興趣與好奇

 

第3桌

本桌呈現類型形式:專題式探究成果、課程活動成果

  • 過程
  1. 應該將重點放在「學習到的能力」,並且在精簡的篇幅內呈現出來。
  2. 研究的主題、摘要為最重要的地方。
  3. 課程內容先給架構和簡介說明
  4. 探究報告:列出問卷表單的設計和內容,後續呼應授課老師的建議時更加清楚
  5. 個人動機的呈現
  1. 寫出選擇該主題的原因,讓審閱者知道作品並非是被指派而做的。
  1. 反思心得
  1. 文字可以標示重點,並且重點要能夠呼應主題,讓審閱者可以短時間內就找到作品的亮點
  2. 高二高三有相關課程可以回頭反思,連貫過去報告,呈現成長軌跡
  • 獨特性
  1. 報告缺乏個人內在動機-並非要以科學論文的形式表現才是最好,應該要從興趣出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2. 提出所學知識連結到生活(和時事連結)、鄉土的過程。
  3. 將所學跟反思心得做連結,讓報告更有厚度。
  4. 列出小組分工表,凸顯個人貢獻。
  • 格式排版
  1. 可以在摘要的地方標明頁數,讓審閱者能夠挑選有興趣的地方瀏覽
  • 參考文獻
  1. 缺乏文獻參考、依據,建議附上文獻來源。
  2. google scholar、網站及出版品均可做為資料來源,重點是要標註清楚,但應該避免引用媒體資料。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篇幅大小,高中端無法衡量與決定

學習歷程檔案還是精簡為佳,提供摘要、頁數指引;若是有補充資料、說明,可以上傳至多元表現項目

高一的作品較不成熟,但有些課程僅在高一開設(例如探究與實作),且在系統規定上傳檔案後,不能再做修改,無法在後續延伸,授課老師也無法認證

  1. 高一作品能忠實呈現學習態度
  2. 將不成熟的作品結合後續成長,整合成系統性檔案上傳在多元表現項目,可不受年級限制和認證限制
  3. 希望能在高二高三學習到更多後有回頭修改的機會,針對現行修改限制的規定進行調整

課程學習成果多為老師設計主題後製作,但要做出獨特性,如何在老師的教學範圍以外做出延伸?

  1. 就同學特質和能力範圍內提供精進的機會,而非每位同學都需要額外延伸

動機的呈現:

課程學習成果多是老師首先擬定主題,經常缺乏個人連結

  1. 可以在老師指定的主題下,延伸出更多內容,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會有不同動機

參考文獻
國高中階段較少關於查找參考文獻的課程、取得文獻的資源

  1. 高中端設計查找文獻的課程
  2. 學術文獻作為支持會是加分
  3. 出版品、網站就能夠是資料來源,不一定必須是學術資料,但要註明清楚來源,並確認是該領域正確的資料,避免使用媒體
  4. 需要強調資料蒐集能力和識讀能力
  5. 例如:岑蓁的作品-可以增加台灣各大學與聯合國永續指標的網站和成果作為來源

摘要呈現:科學實驗類型作品的摘要如何呈現?

著重內容應是科學實驗的常見學術摘要或課程所學技能的摘要?

  1. 取決作品類型
    1. 小論文(多元表現):可較傾向學術類型摘要
    2. 課程學習成果:強調所學技能
  2. 高中端開設科學寫作的教學課程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一)呈現原則:(具體說明How to? Why?)


格式排版

簡潔清楚!

  • 加入目錄綱領、時間軸、分段、重點標記
  • 第一頁摘要!把重點寫進去!
  • 多媒體素材應配合說明,不要只貼連結
  • 資料引用的方式可以嘗試自行整理、分門別類,教授就能比較清楚你看了哪些東西(只呈現一堆連結,老師會看不出你讀了什麼,教授也不會一一點進去)
  • 影片的使用可能要考慮對應的科系(如:傳播類科系會較重視這樣的能力),不一定最好,也不一定不適用。
  • 要先想過大學端的想法、想要的能力(什麼形式更適合呈現該科系要的素養能力),以及自身與作品的狀況(口語厲害便善用口語、文字厲害便善用文字),再思考要用什麼媒材打動對方

脈絡

作品中加入動機可以吸引目光!

  • 強調與自己的連結,讓教授看到作品是有溫度的!(自主性的出發點>老師告訴你要做什麼)
  • 例:什麼時候開始有興趣? 有沒有什麼事件促使你展開這樣的探索、行動 或研究?

素養能力


原則:

素養能力>學科能力(透過共通的素養能力可以看出學習任何事的潛力)

反思心得深刻性>知識性內容(知識性內容指的是網路上蒐集資料就可以得到的)

ex.

  • 自主學習的潛力最重要!可以因應不同的問題、找出解方。
  • 解決問題的能力-於作品中具體說明製作過程遇到的困難與解決的方法
  • 批判思考能力邏輯思考的能力-議題相關作品可以透過脈絡、不同角色立場、時間軸的梳理來展現批判思考
  • 同理心-由自己而發的同理心的展現讓故事更動人更吸引
  • 創意力-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內容去表達(例:校外參訪的空間多大可以讓他自己跑一圈、想像如果這是自己的家要怎麼介紹)

獨特性

-呈現溫度、與自己的連結、加入自己的角度去說明

  • 要注意書面跟口語都要有個索引,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呈現並說服審查者
  • 呈現量化數據或個人故事:若只說對某項議題有興趣,會想問你多有熱忱?你為此有多少努力(例:為轉型正義看過幾篇文章等)
  • 從自己出發,講自己個人的想法或安排,會比呈現老師說什麼、老師如何推動更吸引人

-感受反思上的深刻>知識擴充的廣泛

-獨特性與素養能力的準備與呈現上,可以設定一個模仿或學習的對象(偶像),他具有什麼特質讓你靠近他,你要如何培養這些特質,再由此發展成故事,會更具溫度


(二)不同類型具體作法


1.實作作品: 

➡️ 包裹成一個package

(1)除了課堂的投影片呈現之外, 應配合報告後的文字與圖片(word)說明去呈現製作歷程與自己在過程中的反思心得紀錄。

(2)一樣是聲音、圖像與文字的組合,power point錄影是比較穩定的做法,可以用照片+字幕和語音的方式呈現,避免迷信影片但拍攝成果不好、缺乏文字描述的狀況。

(3)不同立場分析也可以透過訪談調查去做多元的呈現,ex. podcast的形式也是一個不錯的表現方式,可以呈現不同的觀點看法


2.課程活動成果:

➡️ 一樣的課程活動與背景,實作行動可以顯現與他人的不同(例:你透過什麼具體實踐來展現熱忱)

(1)除了原本影片跟紀錄外,書寫的過程與反思可以加入作為重點

(2)避免內容太過雷同,可以加入跟身邊人的討論、與自己的連結;呈現運用哪些資源來增價學科知識或素養能力,也可以藉此展現獨特性

(3)同樣也可以採取不同立場的呈現,不只是從單一面向切入(例如:參與一個國際組織的聲援活動時,也去看其他立場的人執行的脈絡)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影片形式是需要的嗎?有加分的效果嗎?
  1. 多元媒材到底是否適用,要先了解自己的獨特性(ex.有些人就是很適合口頭報告)
  2. 用適合該領域的形式呈現作品「溫度」,不要迷信影片形式的絢爛!

      2. 如何呈現獨特性(兼顧學生自主與教師介入引導)?

【學生個人】

  1. 參訪作品如果能在進現場前先做準備,就不會只被動接收學習的內容ex.歷史文化方面參訪,如果是我自己要介紹這個地方?

【師長引導】

  1. 參訪給予創意性的提問,讓學生自由發揮ex.歷史文化方面參訪前的提問:你覺得為什麼這件事發生在這個地方?如果你是___?
  2. 如果能點出一些可發想的重點讓學生自由發揮(例:如何從建築聯想到歷史背景),就能避免照本宣科或像網路上的資料,而呈現獨特性。
  3. 主動的學生可以開放更多元的呈現形式,如:可以在學習單之外延伸組織成額外的報告、小論文等作品
  4. 較被動學生只能讓他繳交制式的模版

3. 如何呈現三年的歷程?

(例如:高一影片拍得不好怎麼辦?)

1. 從『不確定要呈現什麼能力的問題意識』 到 『以呈現素養能力為目標去規劃』

ex. 試著思考:想變成怎樣的人?這樣的人有什麼素養能力是想學習的?希望別人在你身上看到的?


高一的作品可以呈現動機與興趣,透過闡述說明自己的不足,並由之後的作品去呈現學習的軌跡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