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宜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814 宜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5

0814宜蘭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教師介入程度、格式

  • 教師是否要提供格式讓學生有一致的呈現形式
  • 公版設計是否過度介入



  • 教師提供公版架構讓學生有依循:學生能力程度不同,教師的適度介入引導是必要的。在引導學生使用正確格式架構之下讓學生在內容中自由發揮。
  • 教師課程設計內容介入多寡:共同作業給予基本架構、程度好的學生想深入探究再多給予指導
  • 公版所給予的是架構綱要(大綱、歷程、反思)提供學生,但不要限制學生的內容發揮

高中端、分工問題、真實性

  • 任務分配:線上授課期間,難以監督分工的落實團隊報告的任務分配不均
  • 代表性:團體報告難看出個人貢獻,尚在摸索個人在團體報告的貢獻要如何呈現

  • 在作品中放上貢獻評估表說明個人貢獻
  • 要求在歷程中紀錄團體報告中個人的貢獻、遇到的困難和解決過程

高中端、學生積極度

  • 在老師無法要求學生上傳歷程的限制下,學生的製作動機和意願不足
  • 強調歷程的成績比重,要求學生重視
  • 在課堂間要求學生持續做課程的筆記和心得,最後再整理成學習的心並加上反思
  • 老師學期間定期確認學生的歷程製作進度

高中端、資訊不完整

  • 學生、教師對學習歷程的了解和資訊不足
  • 高中老師並不知道大學端希望看到作品典範
  • 學生入學時,學校需系統性地提供訓練教育學習歷程如何製作
  • 教師間要增加研習和資訊交流的機會
  • 教育部提供類似中學生網站的學習歷程資料平台,讓高中師生有可以參考觀摩的作品展覽

高中端、歷程認證、真實性

  • 坊間已經有歷程代工的補習班,真實性可疑
  • 學生在作品上自由發揮,授課教師會難判斷是否視該課堂需要認證的內容
  • 鼓勵參與有學習代碼的多元活動以利認證
  • 交叉比對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學習的作品能確認作品是否代工

 

第2桌(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108課綱學生的作業量提高,學生負擔量大





學習的成果最後再做統整,中間的學習單紀錄等放最後做為佐證就好


跨科/合科

  • 用任務型作業來統整不同科的內容,一個作業能有兩個科的成績(ex. 國文科or英文科+地理科+美術科)
  • 不同科老師的交流、在方法上面銜接和協調
  • 老師動腦筋、有時間就有可能(ex.國際交流、策展等)
  • 有必要性,重點是老師的跨出舒適圈的意願

高中端

自然組與社會組考試量與課業負擔不平均

  • 自然科跟社會科平衡與負擔量調配
  • 可以把探究實作和其他科考試合在一起
  • 保持考科的彈性(不一定每次、每科都考)
  • 考試數量減少(3次~2次)

大學端 

教授希望看到什麼成果/影音檔案是否會看

要讓教授願意看

  • 因為學生高一時還不確定興趣,所以影音檔等作品先做起來沒關係
  • 不論如何都要交上去,想盡辦法讓教授看到
  • ex. 影片不要只是上傳到youtube產生連結,而是掃QR code

高中端

學習歷程檔案應該呈現什麼?(以反思為出發的討論)

原因

  1. 反思能力還是要有計畫性的教學,由學校端準備教學,因為老師的認知和作法可能會有差異
  2. 統一教學可以對學生有幫助,但是自然跟社會科的書寫架構不同,所以表達跟呈現的方式不同
  3. 教學上:反思時理哲學能力看重,可能會反映不同老師方法論的思維
  1. 制度上-對108課綱的能力要求要有統一的規範與開課

  • 作法
    • 請講師到學校禮堂跟所有學生說明如何反思
    • 教師的在職教育:要求學校把講師帶進學校,強迫高中老師參加
    • 也要有給老師增加能力的部分
    • 以自主學習的課程來引導(ex.老師準備不同前導課程,來教導學習歷程檔案所需要的能力)
    • 但是有師資能力問題,所以要教學保持彈性、以能夠短期呈現成效的方式為主
  1. 教學上的建議
  • 呈現的引導
    • 引導面向:為什麼參加、收穫到什麼
    • 口語表達方式(不只是感受)
    • 資訊脈絡化的能力(依照主題發揮)
    • 檢索資料能力(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
  • 訓練
  • 老師寫之前會先規範(以問答題方式回答)
  • 從反思裏面再中挑三個重點,最想分享跟有成長的部分
  • 比較優劣作品
  • 不要寫團隊合作等模糊的概念,要具體表達做了什麼
  • 角色轉換、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大學教授會怎麼分辨出廢話/想要的資訊)
  • 小組討論,互相看別的同學的作品

高中端

如何在作品中呈現出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

學習歷程進步與改變的準備方式

  • 展現出從無到有的過程:進步在哪裡、思維有什麼改變、三年來的成長
    • ex. 高三的時候回去找高一的作品,若有相近主題概念的話,可以在高三的時候再往下延伸去訴說
  • 呈現出高中三年都對這個主題有涉略
    • 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怎麼解決、重點是反思(ex.問學生「這門課讓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高中端

依照科別的性質,作品的呈現可能片段化(國文科)

作法建議

  • 先把相近的單元歸為一個主題(學期初)
  • 在學期初先規劃好,會比較有整體性
  • 英文科的舉例:把適合書信、閱讀技巧的單元結合在一起



第3桌(高中學生)

問題

解方

大學端

大學端審查標準

  • 大學端和高中端老師多交流,希望老師指導標準可以一致老
  • 不需對學生自主性涉入過多,內容中重在反思
  • 希望高中端老師有更具體的指引
  • 學校有輔導老師制度,幫助學生理解及更新資訊。
  • 班導另外幫忙找資源(啟夢教育)

高中端

有些科目(國英數)時間不夠用,不知道如何製作學習成果

  • 希望國英數課程安排上,可以保留時間說明撰寫方法
  • 提供線上教學影片,週六開設選修課程,校網上放上資源
  • 課程進行時具體說明核心素養方向、給一個方向讓同學在寒暑假進行作品攥寫。
  • 用其他課程(電腦課)開放給學生撰寫主科的學習歷程檔案

系統端

  • 藝術類學校容量容易不足(需要照片或影音呈現)
  • 手機頁面操作不順暢
  • 因為容量太大把檔案放雲端,用連結呈現,不知道教授會不會看
  • 希望修正檔案上傳平台的問題

高中端

作品在寒暑假製時,不知道如何找老師諮詢

  • 部分學校的學生會有老師聯絡資訊可以詢問
  • 學校可以開設輔導制度讓學生可以在寒暑假詢問
  • 除了有老師聯絡方式老師也會媒介其他老師幫助學生

學生端

學生作品老師涉入程度

  • 教學並重的指導方式(學生先實作、再給老師修正)
  • 老師給同學方向主題,讓同學可以在老師指引的框架底下自由創作

高中端

課程安排的問題

  • 自然科、社會科的課程除了「探究與實作課程」以外,也要多一些實作課程。例如:校外參訪、實驗課等。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高中端-老師的指導相關

  • 有些老師介入太多,造成大家作品都長一樣,缺少獨特性
  • 有些老師介入程度太少,給予的指導較少,使學生不知如何撰寫(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都有此狀況)

  • 老師會給予壓力一定上傳一定件數,以至於會上傳品質不佳的作品

高中端-老師的指導相關

  • 針對老師指導不足的部分,建議老師可以於前一節課提供大方向的作業指引,實際製作時,由學生自己製作,有問題再與老師討論
  • 請教育部辦理教師研習,讓老師清楚學檔的具體作法與相關資訊,並給予學生指導
  • 老師不要給予上傳的壓力,把自主權還給學生

其他-資源不足

  • 校方提供的校外活動資源不足(尤其針對一類組提供的資源較少)

  • 老師沒有提供相關的作業,以至於無法製作課程學習成果

其他-資源不足

  • 主動在ig、臉書等社群軟體找活動資源;或多跟同學交流
  • 學校會公布相關營隊資訊在校網,但希望班導也可以適時提醒
  • 請特定老師於特定管道(ex:整年級的FB群組)傳達營隊資訊,以幫助資訊流通
  • 建議校方在提供活動資訊時,能平衡不同類組、領域的比例
  • 老師可以在學期末出一個統整性的作業,讓學生不至於沒有東西可以上傳

大學端-大學審查相關

  • 不確定大學端對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視程度,難以分配時間(儘管已經規定學檔的成績占比,但大學實際在計算成績時,還是把學科成績看比較重)
  • 不清楚大學端對學檔的要求,導致不知道如何製作

/

學生端-準備時間不充足

  • 平時課業重,沒有多餘時間製作學檔(尤其是有補習的同學)
  • 老師會集中在學期末才出作業,導致時間難以安排

/

其他-興趣選擇相關

  • 不清楚性向(尤其是自己的興趣與未來可能選擇的科系不同時),不確定要往哪方向準備學檔

/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完整性/脈絡

  • 格式排版有易讀性
    • 建議有摘要
    • 建議有圖表化
    • 反思歷程建議有學習嘗試與挑戰
    • 可以有公版表格,但可以彈性使其有特點
    • 使用文字顏色幫助呈現重點
    • 圖表呈現研究的完整性(理科可以用圖表呈現數據)
  • 作品中要能和未來的學習接軌
  • 脈絡順序:像是故事書一樣要前後連貫,建議多梳理資料分析的過程、呈現學習脈絡

過程、獨特性

  • 作品中紀錄呈現作品理由(研究動機與發想)、學習的思路過程、反思心得。
  • 語文、文科作品:可呈現初稿與完稿修正紀錄的過程。/理科:歷次實驗數據的變化
  • 研究動機呈現和生活的連結以增加獨特性

真實性

  • 照片與圖文增加真實性
  • 可以適材適性使用口語畫的文字表達,呈現學生的真實性和獨特性
    • 貼近生活、鄉土化的內容較為適合

素養能力學科知識

  • 強調撰寫內容須有證據佐證
  • 在反思心得標示出作品所呈現素養(合作、互動、邏輯推理),幫助快速辨識作品重點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學生缺乏蒐集資料與撰寫的能力需要另外的課程
  • 額外增加補充課程
  • 公版可能缺乏獨特性、精彩性
  • 老師使用初期聲明不一定要照著做,避免限制想像
  • 抄襲問題
  • 以心得紀錄強化作品和學生內化能力的連結
  • 可以透過格式的檢視是否為抄襲
  • 擔心格式排版、公版制式化,必須保有彈性展現學生自主性
  • 斟酌公版進行改造,展現創意:可以依照性向展現可以簡潔/可以著重美編
  • 作品如果要盡善盡美會相當花時間
  • 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基本內容(研究動機)
    • 在排版和圖表上精簡作業
    • 適性挑選強項感興趣的作業發揮
  • 呈現作品修改過程會有學科差異
    • 文理科呈現形式有異
    • 要呈現多細節的變化?
  • 文科呈現作品初到完稿的修改過程
  • 理科呈現歷次實驗的數據資料修改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格式排版

把重點省思放在第一頁

  • 資訊的呈現很重要,重點先出來比較容易抓到
  • (1) 先講結果再由大學端來找到內容中的證據或(2) 先鋪陳並後續慢慢展現能力-> 都是大學端可以接受的作法
  • 想強調的內容做文字加粗、顏色編排,可以幫助閱讀者在審查時視覺上的轉換,是更能夠幫助學生呈現的一個方法

完整性

做法:

  • 作品要完整呈現過程,應該要有:
  • 學習動機
        • 強調個人的自發性
        • 成果作品要與課程有連結
  • 過程:遇到什麼問題以及解決的過程
  • 心得反思
        • 希望可以看到後續應用的能力、延伸議題的討論、後續自己的期待
        • 整體的反思(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課程提供的東西、學到的能力)
        • 單獨活動的反思(比較深入的去探討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然後深入分析可以產生什麼能力)。
        • 從大方向到單獨活動,若能做到兩面向,「學到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 團體報告要有詳細的分工表(清楚的工作細項和每個同學的負責項目)
  • 想展現的能力要聚焦

素養能力

能力(不管是什麼能力,都應該要有事蹟來佐證)

  • 人格特質的展現 - 社會關懷
      • 可以說明出自己有做了哪些事情(事蹟)來佐證。ex. 寫信馬拉松: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懷
  • 敘事能力
      • 從學期整體課程規劃或是針對某個特定活動來陳述內容與展現,其中的流程和脈絡
  • 人文關懷
      • 不論理科文科都希望有對於人文的關懷,要對人物、環境、社會有關懷。
      • 即便是理科的作品,也能夠展現出創造力、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反思的內容與社會之間的連結性(ex.預期想要解決什麼議題、怎麼幫助我探索這些)。
      • 具體呈現方式可以:報告最後延伸討論
  • 真實性
    • 原始資料能力的佐證對大學端來說很重要(ex.手寫翻拍、拍攝作品)
    • 是一個事件的佐證,也是當時做出來真實的東西,而不是事後再放進去的、其他的加工等
    • 要看到學生真的在做這件事(不論成功或失敗),是學生原始呈現的東西。

自發性

要如何強調學生是有自發性的興趣?

  • 與敘事力也有關聯,可以呈現一些應用的部分、貼近一般人。
  • 強調「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可以試著應用看看(知道前因後果)
  • 動機可以明確地呈現出來
  • 也可以說明自己在專題製作過程中的成就感、收穫、滿足、為何開心(對自己的關懷,真實感受到的內容)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過程

團體報告的課程活動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可以呈現團隊合作、協商的過程、為何選擇這樣的題材、學習歷程等  

讓大學端了解到探索問題的好奇心(例如:在旅遊的過程中的可以再有心得反思)

完整性

例如:(實作作品)必須要設定核心關懷議題(例如:食物的永續經營)、設定主題、規劃具體步驟、心得反思。將學科知識轉化成生活實踐。

例如:(自然科專題式探究成果)實驗架構(假設、實行、觀察、成果)必須更清楚、數據整理過後必須邏輯說明、需要段落式呈現而非條列式,段落之間必須有邏輯性的推理、資料必須附上連結、實驗可以拍照增加生動感、用表格呈現實驗結果

獨特性

1. 說明與科系核心能力的關聯性

2. 反思心得的寫作可以展現獨特性(例如:個人特質及學習興趣)

3. 呈現探索知識的好奇心與積極度

摘要格式排版反思心得

1. 避免流水帳紀錄,每個段落可以整理重點。

2. 格式:封面、姓名、頁碼、目錄、摘要等

3. 段落之間的邏輯要更完善。

4. 綜整性學習紀錄:盡量彙整多個學習單內容、讓內容更有條理。

5. 整理出學習歷程、呈現素養能力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高一基礎處理文書能力不足
  1. 參考寫論文格式
  2. 線上查找資料
  3. 找老師詢問
  4. 透過作業繳交的機制一步一步訓練學生
  • 是否可以採取「同一主題,高一到高三延續性作品」更完整的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

1. 可以,但需要重點整理,避免流水式的冗長紀錄。

2. 呈現學習軌跡的參考架構: 

  • 高一:知識的學習培養
  • 高二:對知識內容的反思
  • 高三:抽象知識的思考及批判反思
  • 學習過程如何呈現在作品中?

可以濃縮文字、作摘要,將學習過程透過文字彙整、整理。

  • 「跨學科」的學習歷程檔案是否可行?
  1. 可以嘗試看看,例如:從蒐集文獻資料、比較不同類型作品、延伸到抽象知識的分析研究。而且跨學科的嘗試也可以避免學術壁壘的情形。
  2. 例如:國文科與英文科的跨學科學習,就可以透過「翻譯文學」來比較、學習。
  3. 跨學科作品的檔案上傳平台必須增加「跨學科」的選項。
  • 作品檔案格式的選擇?
  1. 須按照作品主題風格、內容而定,有些風趣輕鬆可以用ppt;如果是重視邏輯性、脈絡性、嚴謹的小論文可能需要word檔。
  2. ppt不能只是重點的呈現、也要有相關的說明輔助(流程、圖片輔助)。
  3. ppt可以搭配作者的錄音檔,讓大學教授閱讀ppt同時可以聽到作者的解說。
  • 一般的課堂學習單,如何呈現學生歷程檔案「獨特性」?
  1. 學習單只是一個框架,但在有限框架下可以展現學生的學習熱忱。例如:個人反思、照片、延伸研究等。
  2. 老師設計學習單可以盡量讓學生可以「開放性」回答,讓學生可以呈現反思過程。不要只是標準答案型的學習單。
  • 「心得反思」的排版方式應該如何呈現?
  1. 第一頁可以有個「摘要」、「目錄」比較好,讓教授知道主要的作品內容、自己的想法。「反思心得」則可以在目錄中註明頁數,讓教授直接滑到重點。
  • 作品的內容、長度如何拿捏,才能讓大學端審查的負擔不會過重?
  1. 視學科、主題而定,例如:自然科實驗報告、評論式文學作品可能都有不同的頁數要求。
  2. 主要還是要看「內容」是否引人入勝,頁數不是主要的問題。如果作品的完整性、獨特性很高、也符合教授興趣,即便很多頁也會看完。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理想的作品形式與要點

過程

    • 首先思考想呈現的內容與重點是什麼,再設計呈現的形式與方式
    • 圖文描述背景介紹、主題、動機、心歷路程
    • 筆記式的作品:可以在筆記旁用文字敘述學習內容與學習思路,並且呈現老師的回饋與修改內容
    • word:適合呈現內容較多的作品,並以目錄、標題呈現作品架構
    • 簡報:想要呈現的作品內容不多時可以採用簡報,並善用簡報的備註功能多描述細節
    • 非一次性可完成的作業:可透過甘特圖呈現時程
  • 專題作業型:三段式介紹,前菜(背景)、主菜(實驗設計/實驗過程)、甜點(心得)

素養能力

  • 可以新加一個小節或文字框...等方式特別描述想呈現給大學端看的能力
  • 製作作品前,先思考自己想培養的能力並以此為目標,在製作作品的過程中,持續觀察自己是否有漸漸更靠近自己想成為的人,並進行紀錄

獨特性

  • 可以以主題性的方式(ex:以能力或興趣的角度)創造不同作品間的連結,並且用文字敘述作品間的連結以及自己的成長經歷
  • 多描述自己與作品的關聯(ex:選題的動機)

真實性

  • 以照片記錄過程(要提供時間)
  • 提供相關佐證資料(實地訪察的照片、討論紀錄)
  • 呈現修改的過程
  • 內容需包含人事時地物

格式相關

  • 不用特別限定格式,不同格式可呈現不同特點與發展空間
  • 可以把作品拿給外人看,以檢視他人是否可以理解自己想呈現的內容

可能的困難

解方

高中老師端

  • 老師對於課程學習成果的了解程度

  • 原先教授學科內容的時間已經不夠,無法再花太多時間教導課程學習成果的製作

高中老師端

  • 透過研習提高高中老師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認識,以協助引導學生製作課程學習成果
  • 跨學科的老師共同指導(理科老師&文科老師合作)
  • 在課堂一開始時,可以透過關鍵性提問(ex可能要學到什麼等等),引導學生思考

學生端

  • 學生對於製作歷程學習成果的意願低落
  • 要如何協助沉默的學生撰寫好的課程學習成果
  • 不清楚如何選擇適合的呈現方式
  • 作品件數帶來的負擔可能使作品品質無法維持一定水準,也難以與課業達到平衡

學生端

  • 尊重學生意願,無須強制學生上傳
  • 透過與其他同學對談,幫助思考可能的內容與架構
  • 可以先把想到的東西全部都先寫下來,再從內容中慢慢發展出作品的結構
  • 可以用"電梯簡報"的思考邏輯,引導自己思考覺得最有價值的內容什麼
  • 學習歷程檔案應該以學生興趣出發,因此重質不重量,上傳件數並不需要達到上限
  • 也由於學習歷程檔案目的在呈現歷程,因此品質沒有那好的作品依然可以呈現
  • 在過程當下先紀錄當下的想法,才不至於之後回想時會有困難,導致造成製作上的困難,也可以使最後在製作時,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