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725 台中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5

0725台中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文組老師)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由於尚未有任何判例,108課綱資訊、大學審核標準、教育部核心概念傳達不足且不被信任;若大學教授不買單學習歷程學生又要如何應對。

大學的選擇標準不需要對高中公布,但需要被監督。


學習歷程的新檢視系統呈現很完整清楚,若能讓學生家長也看到教授的檢視資訊或許能提升學生的信任。

高中端

課程種類和時數都不夠,學生仍傾向選熱門系所的多元選修課程。

用多元選修去補齊必修科目減少的時數;

高中端課諮師能力、資訊、資源不足

 

高中端

高中地區的資源不平等

 

高中端

教師對於學生學習歷程的介入要如何拿捏

 

大學端教授是否完整接受了108課綱的資訊、學習歷程的評比是否有量化和標準化、而大學是否真的重視學習歷程的內容。

 

制度端

大學的升學制度讓學生產生線性思考(or功利主義)變成學生自己想像只想用心製作跟未來科系有關的學檔。

 

 

第2桌(家長)

問題

解方

高中端

學校該如何輔導學生準備?

高一上應該輔導學生如何準備

學校訓練學生如何自主學習

應該讓學生知道可以求助誰

適時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高中與大學配合讓學生選課旁聽

大學端

教授的評分真的公平嗎?

大學教授應該要做試評

看同一份作品不同教授平等差距跟原因

教育部要求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學生端

學生本身可以怎麼做準備?

研究需要具備的能力

針對未來要去的學群或學系做準備

透過高中三年慢慢培養基礎

多參與課外活動增加多元性

增加歷程檔案的豐富性

學生端

特殊優良表現應該提供什麼?

希望教授重視更多元的學習

不局限於特定的標準(國際或全國比賽)

系統端

上傳檔案大小不夠用?

增加上傳空間

教育部解釋為何是要求這個檔案大小並說明如何符合檔案大小(以了解準備方向)

學生端

生命歷程要怎麼呈現

可以參考用影片的方式呈現

高中端

老師用心程度有差異?

 

學生端

系所要的學測考科和指考不同,學生就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

 

家長端

家長該扮演什麼角色?



學生端

學習歷程檔案很考驗學生文筆

 

學生端

自學生該如何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高中端

班級幹部是否可以統一由學校端上傳?

 

大學端

自傳是否為必要的?

 

 

第3桌(學生)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 上傳學歷歷程的帳號密碼很容易錯誤、系統也很容易當機,尤其是天候不佳的時候。
  • 因為上傳的容量不夠,需要壓縮很多遍,會影響到報告內容
  • 有人的系統壞掉,造成它整學年學習歷程都不見,由此可知系統很不穩定。

系統端

  • 系統修正,保持穩定 
  • 可以增加容量,上傳影片或圖檔比較順利。

高中端

  • 老師說教授會想看到老師的評語在作品上,但是並不是每個老師都會給評語,給多給少也很難講。
  • 彈性學習這個欄位不知道要放什麼東西,因為學校只有安排自主學習,也沒有另外安排
  • 多元選修會有人數限制,不是每個人都能選到自己最想要的

系統端大學端

希望透過教育部或大學提出學習檔案歷程的明確範例,在各個標題旁都放上範例,讓學生知道評分標準,避免做白工、浪費時間。

高中端

應該明確舉例告訴學生彈性學習的欄位應該要放上什麼內容,如果學校沒有做出特別安排的話。

學生端 

心得:

  • 寫心得(包含報告內容心得跟上傳時的100字摘要)有哪些面向,不知道該包含什麼面向?也不知道該寫些什麼?(摘要or自己的感想)
  • "上傳檔案時"的心得要用條列式寫比較好,還是寫一篇綜合的文章?
  • 提供範例的抄襲問題。


美編:

  • 美編跟排版很難做,因為不知道教授對於美編跟排版的喜好;美編的模板很難找,就算找到了,也要擔心檔案太大的問題;一份學習歷程檔案已經要花許多時間,但是如果還要美編就更花時間了。

多元與專項權衡:

  • 課程學習成果中的彈性學習項目不知道究竟要放什麼東西?
  • 在學習某個領域並不會遇到困難或挫折,那心得要怎呈現?
  • 是要呈現出特定科系要求?或是呈現自己多元學習想要的結果?如果想申請的科系跟自己想探索的、學習的不同怎麼辦?

心得:

  • 較多數人認為上傳檔案時的心得(作品簡述),應該要精簡,並以摘要為主,並非闡述過多個人心得。
  • 大學端可以給像範本的東西,抄襲整個範本的內容其實很好分辨,如果抄襲在大學端也看得出來,沒辦法拿到高分。
  • 心得中應該列出學習到什麼、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發生問題時如何解決以及對於過程的反思。
  • (文組)可以在最後成果裡試圖跟更高層次的面向連結,例如社會時事,在生活上做出應用;(理組)因為很多學習歷程並不易與時事結合,著重在過程中遇到的難處。

美編

  • 希望美編占分有個固定的衡量標準,可以在公告評分比例是多少。但內容的重要程度應該還是要大於美編的評分佔比。

多元與專項權衡:

  • 如果探索的過程剛好契合科系要求,那就一拍即合,如果遇到像是轉組的問題,可以呈現出自己為何要轉組的動
  • 即使已經訂下志向,但仍然可以呈現多面向的自己給教授,不論是哪個面向的學習都可以呈現出自己有學習到的東西。除此之外,也很難確定教授的偏好,因此呈現多元性質的能力很重要。




第4桌(學生)

問題

解方

課程學習成果呈現方式

系統能夠上傳容量太小






1.用另一種呈現方式(例如重新整理過的簡報,既符合系統容量,又能重新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


2.把文件和影音容量限制總和起來,讓學生自己決定總容量要如何分配

排版、美感、文字描述、組織、科技運用等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相關能力不足

有些學校目前已提供相關課程、資源,例如字型的工作坊、排版的講座,但同學反應時間匆促、無法有更完整的訓練。應該要投注更多資源,普及做學習歷程需要的能力

學校老師規範太多,失去個人特質,還浪費時間

1.如果只放老師的指定格式會沒有個人特質,應該呈現精華(也就是自己反思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能是你花最多時間、覺得資料很難找、或是很有感悟的部分


2.同儕也可以相互討論、溝通應該如何呈現

學校間差異

學校資源、規定差異(實驗教育特殊狀況)

未完整討論

可能解方:實驗教育學校是否應該提供學生體制內升學的資源?教育部是否應該提供相關規範、資源,讓所有不同制度的學校都能擁有同等的資源投注在學習歷程檔案上?


可能解方:同學、學長姐間組成升學互助團體,提供彼此需要的科技素養能力、經驗分享等等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嚴謹的架構(學到的知識、用到什麼技巧完成作品、透過製作的過程改變了自己什麼態度)
  • 群我關係的描述
  • 呈現探索的過程,以及選擇的理由
  • 呈現「可移轉的能力」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嚴謹的架構

學生尚未受過嚴謹的質、量化研究方法訓練

  1. 學校須提供相關的課程資源,不需要完全複製大學的研究方法,但在課程結構上需一致,能銜接大學教育
  2. 固定檢討歷來的學生作品內容,改善寫作上和研究方法上的缺失

嚴謹的架構

不同能力、資源背景的學生若都想要嘗試小論文式的寫作,可能造成自己和老師能力上的負擔;且無法專心在琢磨一件作品

  1. 建議學生依照適性能力選擇作品的呈現方式
  2. 學校提供入門的研究方法課程
  3. 雖然不用到非常深入的描述,但至少要說明清楚動機以及為什麼

群我關係的描述

升學制度下要寫出群我關係並不容易,高中生主要以自我的能力作為分工的出發點,難以拉高視角描述合作中的分工互助

  1. 由高中端老師引導學生以平行分工的方式挑戰自己不熟悉的職務,訓練團隊配合
  2. 在作品中放上分工的紀錄表

呈現探索的過程

  1. 難以呈現探索的脈絡和申請學系的關聯
  1. 清楚描述思考的過程以及選擇的理由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學生端

  • 圖文並茂
  • 簡約排版

高中端

  • 附上心得及反思

家長端

  • 先放上重點(動機、目的、過程及省思)或吸引人的標題(cover letter)

大學端

  • 邏輯、表達、歸納
  • 個人特色
  • 展現熱忱
  • 內容完整
  • 先將重點提點出來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如何展現獨特性
    1. 沒有獨特性怎麼辦?
  1. 在作品中可以寫出屬於自己的故事(如動機、未來展望等)
  2. 高三統整、寫出完整故事
  3. 先平穩表現,再求寫出自己的獨特性
  1. 如何辨別作品真假
  1. 可參考範本,但僅止於參考寫法,仍需寫出自己的故事
  2. 大學端會判斷過於雷同的作品
  1. 不同科系老師的標準不同
  • 大學端和高中端合開課程幫助學生了解準備方向
  • 各科系老師要求差異不大,最後可以選擇適合呈現的檔案
  • 針對所要申請的科系做準備
  1. 圖文並茂的方式需要耗費較多時間
  1. 學生自行規劃及分配製作的時間(老師做適當的提醒)
  2. 利用電子檔方式統一儲存學生在學期間的檔案以利回顧
  1. 如何抓取重點
  1. 內容描述流暢即可
  2. 需要有動機、克服挑戰、個人情感的部分。
  1. 純樸的文字是否過於白話或冗長
  1. 教授能自行從純樸的文字中抓取重點
  • 重點標示明確
  1. 參考文獻公信力不高
  1. 參考學術性質的文章
  2. 多元的參考不同作者的文章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 形式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詳實紀錄在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在哪裡遇到困難、如何解決。
  2. 不要籠統的心得,而是以多面向、不同角度(正、反方)進行分析,以及最終的省思是重點
  3. 希望可以看到跟課程的連結(當時課程內容的相關性),知識性、能力的成長也可以強調地呈現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學生能力可能會沒辦法完整呈現作品的內容
  1. 重點不是題目難度,而是學生能力的展現,以及過程中如何處理困難
  2. 若是有能力還不及的地方,也可以記錄下來
  1. 文字排版、美編問題
  1. 上網或翻書找資料
  2. 多請老師批

 

第4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1. 重要的是想透過這個作品呈現什麼樣的特質或能力
  1. 形式上:簡介或摘要、目錄或大綱,提供作品的架構,需要呈現整個作品的脈絡(表達能力、展現的特質、學習目的);透過標題運用、重點條列也可能可以更清楚
  2. 內容上:心得、反思的重要性(在作品架構中呈現學習目的、想展現的特質,具體來說是數學和生活的結合)
  1. 不同身分重視的準則
    1. 學生:在小組報告中呈現個人獨特性
    2. 老師:在作品架構中保留彈性;在教案彈性中提點學生展現不同的個人特質
    3. 教授:三份作品總和起來想傳達什麼特質或能力?各個作品能夠呈現的特質如果雷同就很可惜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學生自主和老師介入的張力(如果作品不認真需不需要認證、要如何給評語?)

1. 老師已經指導過就可以認證,雖然求好心切,但學生有各自能力和限制,應為自己負責

2. 實務上來說可以以比較中性的語言來說明學生的個性和特質

  1. 在高三的時候學習歷程和學業成績都需要花非常多時間準備,應該要如何取捨?

這兩者呈現完全不同的能力,兩者無法相互取代。教授建議按照想要申請的學校志願來分配,例如特定學系應該達成什麼條件等,無論在成績或特質上應先了解學系需要的是什麼,才進行準備

  1. 目前大學端被要求討論審核的尺規或甚至公布準備學習歷程的方向,但一方面,大學若提供精準的面向,很可能學生在檔案裡都寫上我有__的特質,反而不夠真實。學生也會被此限制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現在是較模糊框架,學生和家長可能又會不知道如何是好,大學提供的審查標準應該要到多精準?

教授回應目前大學已經有相關的參採標準,但對於學生家長來說,可以當作參考的指標,以讓自己更了解特定學系需要的特質和能力,但並不是要照著這些標準去改變自身的特質,而是了解自身特質和科系的連結

  1. 學生在聽完理想的形式後覺得不確定自己能夠精確透過大綱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授回應親友同儕的檢驗與討論,應該能夠解決表達不清楚的問題。且需要思考的面向應該是「能否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呈現的形式是輔助,而非必要或是規範,因此大綱、條列等等建議作法只是參考

  1. 大家如何決定要上傳哪三件作品?
  2. 大學端應不應該把招生標準的訂得很精準?

未完整討論(可見上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