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9 北北基高屏場海報成果

2023/10/29 北北基高屏場海報成果

2023-11-07

上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高中教師)

問題

解方

1. 制度複雜不清

制度創造太多新名詞,名詞過於複雜,各名詞間解說不清,且與過去制度的名詞太過類似,會造成老師與學生理解上與實務上講解時的不便。(例如:心得與反思之間的區分是什麼?學生僅認為是相同東西寫兩次)

教育部端 

  1. 制定名詞時,增加可區辨性
  2. 介紹說明時,增加名詞解釋欄位
  3. 未來建立制度轉換期不要重疊、精簡專有名詞再進行解釋
  4. 提供明確時程規劃

2. 研習內容對老師、學生沒幫助


現行研習內容偏理論,即使知道名詞但也無法在實務上應用,造成混亂。

許多研習給的是官方宣傳內容而非真正有用的內容。

教育部端 

改進教師研習主題:建議分享實務上的經驗、實務上會遇到的問題


高中端

要打開公開討論空間,讓不同角色(教師、學生、大學教授)之間持續對話,因為學習歷程每年的內容、大學端的期待都不太一樣。


  • 利用班親會進行學檔製作說明、學生初上高一時也會說明
  • 希望學生可以用公共參與方式參加更多相關活動
  • 校園宣講、實務經驗分享

3. 高中老師有專業科目的局限
(例如:國文老師無法幫助理工學生)


各科老師有自己專業的侷限,無法給予切中大學教授需求的學檔協助,且每個大學教授要的方向都不太一樣,不確定自己的指導對學生是否有幫助、是否會局限學生發展,擔心自己的指導反而導致學生無法展現自己的多元性。



大學招生端

  • 大學端給予具體的引導、具體的要求內容,希望寫得更詳細,協助不同專業的教師可以引導多元的學生

4. 學生- 學生沒有製作學檔的能力
      學生可以分成


  1. 有能力有動機:
          a-1/ 已擅長考試:覺得考試成績比較有效率,會敷衍做

      a-2/ 可以從學檔製作中得到成就感:會主動做

b. 沒能力但有動機:老師會願意幫忙
部分學生可以透過教師指導做出學檔作品,但依舊有學生即使接受指導後也不知道該寫什麼

c. 沒能力也沒有動機:後面約1/5,很難帶領。到了高三才想請老師以速成方式做資料,只想要有學校念就好。最後這類的學生也只是在老師拼湊作品後才將學檔交上去。

國中直升高中,為了不考試所以選擇直升,上大學也只是有學校有科系就好,如果到不了想要的學校就直接出國念書。


延伸議題但未討論解方

多元入學依舊受到學生家庭背景影響,弱勢家庭依舊弱勢  

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家長也較有意願且在乎學生升學,會陪著學生製作學檔,因此學檔作品也較好。

較弱勢背景的學生更無法獲取多元學習的資源,依舊只能回歸到考試。










高中端


B-b. 學校可安排演講來協助學生製作學檔

共識:分科測驗不考國英

  • 學檔制度下,如果考國英,反而增加分科考試壓力

1.念書時間遭到壓縮,但考試內容沒有縮減。學生選擇直接考分科測驗而非製作學檔


2.分科測驗如果再放入國英,選擇參加分科測驗的學生會增加,反而減少學檔製作的動力與願意使用學檔升學的比例,依舊回到早期考完試再做備審的經驗


  • 加考國英將加劇文理組申請上的差異

國英範圍幾乎相同,和需要更深入學習的自然社會不同。考量學生心態,大部分學生都還是盡量撒網,考國英將讓本來就在國英方面有優勢的學生和其他學生差距拉得更大。除了讓學生有第二次機會以外沒有特別的幫助。

共識:分科不加考國英



  • 國英數老師在該科目不考後,會變成專業的書審協助者,學生的學習與聽課動機下降。
    • 本組國文老師認為,因為台灣就業市場以理工為主,國英算是工具性科目,自然與社會科更偏向「主科」。

 

第2桌(家長+學生)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 高中生普遍不了解自身志向
    1. 學校舉辦的講座因為時間關係而不太有人參與。
    2. 對特定科系有興趣,學校卻沒開相關課程。
  • 新課綱會加重學生壓力
    1. 時間難以兼顧課業與學習歷程檔案,假期也可能要用來參加活動與考取證照。
    2. 造成家庭經濟負擔。
  • 不了解檔案製作方向
    1. 格式
    2. 如何評估是否製作該科目內容
    3. 學校老師教導得太籠統不夠明確

學生端

  • 高中生普遍不了解自身志向
    1. 廣泛舉辦不同時段講座
    2. 學校會做性向、興趣測驗
  • 新課綱會加重學生壓力
    1. 由老師規劃完善時間表
    2. 老師可以提供課綱(syllabus),讓學生能按表操課,提前準備課程內容與考試。
  • 不了解檔案製作方向
    1. 提供範本參考
    2. 選擇與志願科系的相關科目製作
    3. 透過網路搜尋取得資訊

高中端

  • 自主學習
    1. 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2. 不確定大學端審查時想看什麼
    3. 時間不夠充裕
    4. 學校推動的自主學習只有自修課缺乏引導,導致學生難產出可上傳的成果

高中端

  • 自主學習
    1. 希望有老師引導,輔助學生製作

e.g. 由老師指導篩選資料的方法

  1. 老師適當叮嚀跟施壓,讓學生妥善應用
  2. 提供自主學習的範本與明確的評分標準

大學端

  • 未有指向性的學習歷程在升學上的評價?

大學端

  • 未有指向性的學習歷程在升學上的評價?

「指向性」未必是科系與作品間的直接關連,透過不同的角度(如能力)切入也能夠找到與科系的共通性。

其他

  • 家庭經濟差距可能會讓學生的課外經歷豐富度有所落差

其他

  • 參加免費活動,e.g. 線上開放課程、高中校內比賽、講座、(大學)課程等
  • 網路關鍵字搜尋

分科測驗考/不考國英(若組內無共識請分述正反方意見)

    • 在分科多一次彌補機會。
    • 範圍不固定,端看考題決定考生發揮。

配套措施(例:考試方式、課程安排、輔導措施)

    • 學測分科擇優使用
  • 不考
    • 國文、英文沒有範圍,不容易準備,花了時間較難達成預期成果。
    • 科目數變少可以減輕壓力。
    • 國、英能力難以短時間提升。


  • 不考

 

下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1. 作品的選擇不受限於時間、文理組或想申請的科系

即使申請學系與累積的作品文理組的組別不同,但也可以運用反思學習連結,反而可能是亮點。

可以參考所選科系所需的一般素養能力來做連結


2.在累積作品的時間就可以多多累積與嘗試

重質不重量,但還是盡力把每份作品都做好,高三才有足夠作品可以勾選。

不同科的報告,不分團體、個人都還是有派上用場的時候

 

3. 呈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

成功經驗都很樣板,將自己的獨特之處呈現在反思與歷程中

獨特性不等於「非常優異的能力」,透過失敗經驗呈現自己如何面對與改善失敗,也能展現個人獨特性

團體報告中可以寫自己做了什麼或貢獻


4. 將作業轉換為能夠放上學檔的作品

  • 將學習單轉成電子化,用自己的話來陳述,不一定要使用老師規定的題目或答案。
  • 分組報告陳述自己擔任的角色(查資料、統整分析),報告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透過報告學習到的內容
  • 將老師探究與實作課中讓學生做的多個報告統整起來,建立連貫性

5. 比起用證書證明能力,可以呈現進步與規劃

比起英文證書,可以放自己的英文讀書規劃與單字整理,呈現自己的系統規劃能力與進步


6. 替作品放大小標題、粗體與心智圖

標示出重點對於教授來說很有幫助,也會展現學生的論述表達能力

心智圖可以做,但不要太複雜

可能的困難

建議做法

  • 學生端

學生定向不明確,製作學檔壓力大

1. 很晚才確立目標,過去做的作品與未來選擇的科系很難通用

2. 同學到了大學也還沒定向。高一與高三想申請的科系也很可能不同,還要考慮考試成績落點。

3. 每一年把課程成果放上去,學生壓力大也疲累



  1. 多方探索、累積作品素材:在目標不明確的時候,不排斥任何學習的可能。做了什麼內容都先傳上去,最後才有足夠的素材可以選。
  2. 透過各類活動探索出未來科系:例如:透過社團活動發現自己樂於助人的特質,再透過老師了解未來職業相關的內容
  • 高中端

高中老師負擔大,如何給予指引?

在學生摸索興趣、能力與志向時,感覺老師最大的作用就是陪伴

老師如果選擇一對一替每個學生提供協助與輔導,負擔過大





  1. 分享給學生共通性的指引與準則
    • 在班級的線上分享內容中將有用的資料分享給學生
    • 參加研習整理重點,與學生分享
    • 給予學生共通性的指引,但不要框架學生,不要給予過於詳細的指引,而是展現學生的自主性
  2. 給予尋求協助的學生建議,但不強制規定要改或遵循,尊重學生自主性
    • 學生主動尋求協助時會給予協助,但不是主動給予學生協助,於課堂中公開提醒學生可以來尋求協助。
    • 給予修改建議後,也按照學生自己的意願看他們要不要繼續修改

高中端


  1. 學檔期限與考試相撞,學生沒有時間兼顧
    • 有些學校的學檔作品期限就是期末考當天,無法同時兼顧學習與學檔的製作與整理。
    • 衝作品數量不如衝作品品質
  2. 學檔制度存在的意義
    • 高中老師、高中生、大學教授都需要花時間處理學檔,造成額外壓力
    • 制度改善的過程中,制度最初的學生會變得很像白老鼠
  1. 時程安排:
    • 希望各校延後學檔截止時間,避免撞到學習與考試複習的時間,負擔可以減少
    • 改成期末考後一兩星期,讓學生有多一點時間完成學習歷程檔案或截止期限放在開學前,且學校不能有開學考,開放整個寒暑假製作
  2. 學習歷程檔案增加學生自我探索的意義:
    • 學生因為有學檔的系統,會變得更會規劃運用自己的時間
    • 申請入學的學生會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有部分學生很早就放棄學檔的製作,專心拚考試,但反而因此少了自我探索的過程。
    • 大環境需放下考試至上、高薪至上的思維才能全面解決制度上的缺失。
    • 所有制度上路以後,教授都會相對做調整,大學端也會不斷推廣,本身心態都需要改變才能更適合制度本身的理念
  • 大學端

1.大學教授審查時間太短

大量資料要在教學研究外的零碎時間進行

2.學生學檔相似性太高

要給分的時候分數會很難抉擇,但又要作出分數的差異。在資料沒有辨識度的時候,就需更仔細找出每份資料的優劣,反而花更多時間

1. 延長大學端審查時間,但同時確保行政流程與學生準備時間充裕

希望教授端可以至少給兩到三週的審查時間,且確保學生、行政端時間也都充裕。


2. 高中老師在設計學檔作品相關作業時可以引導學生展現出反思與素養能力

  • 如果只是知識整理或是查資料的內容相似性較高,希望高中老師設計題目上就能引導學生展現出反思。
  • 教師需要設計比較通識性的指標,選修課和跨領域科學的設計會比較容易看得出這類面向。
  • 多元課程比較能幫助學生展現不同能力表現,在課程內設計相關作業很有難度,但可以透過提醒學生的方式,給予參考資料與方向,讓學生做延伸發想。
  • 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課上自己做的內容,如果是相關科任老師的延伸發想,科任老師就協助認證以及和課程內容的連結。

3. 學生可以著重「反思心得」內容來展現自己的獨特之處,分為參與活動前、中、後的思考

  • 學生做好作業的當下會花費大量的心力,很難去思考自己的獨特處或是加入的特點。但「反思」就很能體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 在大家都有的特質之外自己還有什麼,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 反思也可以加標題(簡單用幾個字概括自己要陳述的點)分成進活動前、中、後的思考,更清楚呈現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
  • PDF制度修正

建議廢除:

  • 現在是PDF和勾選二擇一,PDF作為補充資料的話,學生就不會必須把高一二檔案拉回來重作成PDF
  • 造成學生降低對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視度,直接跳過製作階段,到高三再採用PDF管道上傳,等於廣開後門,既然要推廣學習歷程檔案那就不要給第二種管道,有失公平性。導致高一二不好好做學檔的學生最後可以靠著高三趕出來的PDF上大學,大學也收不到真正想要按部就班努力的學生。
  • 需要考慮這個管道是否只是開放給會利用這個遊戲規則的學生鑽漏洞。


建議保留但降低使用比重:

  • 彈性操作,用不用是學生的選擇
  • 有些學生在高一二時做的作品並不是很完善,但高三時可以利用PDF管道呈現自己學習進步的管道。
  • 因某些科系會要求至少要某一領域的作品,但如果剛好沒有適合放入的作品,可以運用PDF管道再上傳,作為挽救機制
  • 可以把PDF管道當作第二種選擇,但還是希望主要使用學檔平台的形式來累積作品。
  1. 系統端做出區隔:
    在審查系統添加說明、提示,讓教授從後臺看得出來PDF與勾選學檔的上傳管道差異
  2. 制度上改革:將學檔改為必選項目,並將PDF作為補充,取消當前二擇一的制度。

  • 明確傳達給所有老師、學生、家長、教授,PDF僅為補充項目,而非可以只上傳PDF
  • 特殊情況,如自學生、重考生、國外回來的學生還是能保有原有的PDF管道,但希望應屆學生可以按照學檔規定逐步上傳資料,保證公平性

 

第二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可能的困難

解方

高一到高三,如何減輕申請入學的壓力/高中端如何準備申請入學第二階段?

  1. 或許不用特別減輕
  2. 把東西留好,照片、獎狀歸檔收好
  3. 高一高二多參加活動留下紀錄,供高三製作學習歷程
  4. 參加特別有感的活動,當下可以寫一下心得,讓心得真切
  5. 帶他們參加團隊、營隊,找到興趣,可能會得到非預期的能力

高中生作品容易千遍一率難以展現獨特性,如何解決?

  1. 大學端「不一定」要求獨特性,可以理解學生作品有重複性。*過於強調獨特也許是高中端對學習歷程感到焦慮的成因。
  2. 普通高中沒有未必有和學群直接相關的課程
  3. 透過修課紀錄與成績,可以知道學生知識、能力是否足夠紮實
  4. 在生涯探索中,不要忘了傳統學科的重要(畢竟也還有修課紀錄)
  5. 在某些科系可能也在乎多元表現

如何透過學習歷程展現能力?

  1. 透過反思營隊、活動去表現
  2. 把有興趣的社會議題發展成成果報告
  3. 閱讀課外讀物(科普、社會學科、雜誌),提供書單讓學生充實自我

學習歷程破碎看不到脈絡?

  1. 可以利用表格整理(用年級或能力分類)自己做過什麼事情,放在學習歷程自述的一開始
  2. 未必需要故事才能展現自我,有時個別的能力拼湊就已足夠顯現適合該科系

如何在檔案裡展現科系喜歡的能力?

  1. 結合探究實作、自主學習,討論科系相關議題
  2. 活用開放式課程加深加廣知識,挑適合的素材
  3. 加強科系間共通性的能力,如:英文能力

如何讓「自己適合校系」的部分被看見/串聯?

  1. 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盤點現有的學習歷程(特別有感的會講比較多)
  2. 在談的語言裡面找素材,讓學生聯想
  3. 在學習歷程裡面找素材深入詢問
  4. 更重要的是學生「適合」且不排斥讀這個科系
  5. 可能列出來就已經足夠適合、優秀
  6. 找出興趣與科系所重視的能力關聯,e.g. 手工藝呼應醫療器材相關的細部處理

高中教學輔導與大學申請入學制度該如何調整,以讓學習歷程檔案更具意義?

  1. 應多加宣傳作伙學與類似活動,資訊管道透明讓學生與家長更能掌握消息
  2. 增廣見聞:可以看書、看影片,學習留下自己的感受、困難(促進自我覺察能力、自主性)
  3. 提早探索興趣
  4. 或許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到探索的意義

 

第三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1. 製作檔案內容可用表格畫重點,方便教授快速掌握。
  2. 每一份的就讀心路歷程都長得很像,因此更想要看到學生的獨特性以及配合具體佐證。
  3. 在綜整心得串聯所有檔案,呈現出與學系的連結性。
  4. 在學習歷程中能正確呈現出自身反思,以及在探索自己時是否真的了解自己,而從失敗的經驗中反思也可以是正面的呈現之一。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如何取得該學系需要的資訊?

高中端

  • 強化輔導資源、整合生涯規劃內容
    • 高中的生輔組會舉辦講座,詳細介紹學系與職業,學生可參加。
    • 學校提供各學科的學期規劃時程,有助學生提早預習內容,並安排課外探索時間。

學生端或家長端

  • 可查詢相關科系的職涯選擇
  • 各校系所官網、粉絲團也有相關教授的訪問

 2.高中生定向

  1. 學生:如何尋找並鎖定志向?
  2. 家長:該怎麼協助學生紀錄學習歷程?
  • 網路資源
    • 各校系所官網
    • 社群媒體、論壇文章的學長姐經驗談(如IOH、PODCAST等)
  • 到高三可以根據經驗調整敘事的方式 ,因此並不需要在高一就確定方向。
  • 家長可以藉由人生經驗提供高中生更多元的職涯想像。

 3.審查端的困難

    1. 在系統上需要能更方便觀看檔案的方式。
    2. 介面設計讓審查時的網頁讀取時間拉長。
    3. 審查系統一定要在校方IP,所以要求教授要在學校待到半夜。
    4. 整體審查時間有限,因此希望減少多元表現上傳件數,但減少件數也可能讓高中生覺得不夠用?

系統端

  • 希望能在學生挑選完檔案後,由系統統一合併成同一PDF檔案。
  • 優化UI介面設計:兩欄式的設計,強化網站地圖,避免迷路。
  • 降低系統上傳件數的上限(如5~7件),透過綜整來呈現個人特色。
    • 精、深:針對特定領域的強調性強,風險也提高
    • 廣:呈現抽象的素養能力
    • 呈現個人特質,不一定是成功經驗,也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部分。
    • 配套措施:
    • 1 透過系統提示審查端的審查重點是其他部分,如綜整心得。也呼應審查端想要看的一般素養能力,希望看到整體的脈絡,而不是單件單件的作品。
    • 2 申請者可把握以下原則挑選成果:

 4.高中是基礎教育,但審查資料又要特別準備,高中老師感覺也不知所措,怎麼辦?

高中端

整合學習歷程檔案與個人探索過程到課程內

  • 高中老師可調整課程設計,可以一邊協助學生探索,又能兼顧課業的形式,如搭配課堂延伸活動幫助了解課外資訊。
  • 高三必修課針對個人申請學生規劃相關課程,如回顧過去課程成果協助撰寫綜整、模擬面試,並針對準備分科的同學作情境調整(例如:應徵家教面試)。

 5.108課綱到底縮小還是擴大了城鄉差距?

城鄉差異、社會階級對學生刺激的差異?

  1. 明星高中和地區高中在平時成績、資訊接觸上會有差異。
  2. 不同高中之間,高中老師對於學習歷程檔案介入的程度有差異
  3. 如何設計制度公平性問題
  4. 資源非常分歧,如何整合?

  • 明星高中在面對審查時未必有利,有助打破迷思。
  • 私立高中在審查時,因為套了模板,而且看得出來老師有介入,未必有利。
  • 審查端會特別花時間閱讀偏遠學校的書審。
  • 審查介面上呈現出高中的入學分數,讓教授了解學生出身資訊。

繁星管道有促使學校招收特定比例的偏遠學生,也有觀察到繁星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好很多。

 6.108課綱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到底有何差異?
是否真的能展現個人特質? 

  • 過去個申入學的學生表現通常不如分科學生,因此認為實際上新課綱中個申管道學生相較過去有成功表現出其創造力和自信度。
  • 相較過去學生,有提升簡報等課堂表現能力,但相對降低了學生在學科能力的表現,因此大學可以在大一時增加學科相關訓練。
  • 新課綱下不同管道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大,甚至是個申入學的學生表現較不符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