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4 中彰投場海報成果

2023/10/14 中彰投場海報成果

2023-11-06

上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

問題

解方

  • 學生端

-高一大部分學生還未定向,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動機薄弱,也缺乏反思優化

-製作團體報告上會有搭便車的問題





  • 針對高一未定向,缺乏製作學檔動機:

-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的作業、報告變成是學習歷程檔案

-先從發現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的方向去寫學習歷程檔案(以培養素養能力為主)

-透過學校辦理校內學檔競賽,蒐集優秀學檔,供大家參考、交流優良範例


  • 針對不知道如何寫反思心得:

-針對課程設計,提供工具性方法(如5W1H),引導學生完成報告與作業,並多找好的範例,供學生模仿與學習

-教師增能學習如何帶領同學做反思


  • 針對團體報告:

-在學習歷程檔案第一頁寫上分工表或是自己在報告上的貢獻度,並寫上自己實際做的事,再加上小組自評、小組互評表與反思



  • 高中端

-大學端如何評斷學生團體報告的分工與貢獻度

-學生合作能力較弱

-老師被要求確認學生報告的真實性就好,所以不太會把學生作業退件

-製作學習單,但大學端似乎不太喜歡

-課諮師的角色太過模糊,同學缺乏學習歷程檔案/自主學習諮詢對象

-團隊合作訓練太少

 
  • 大學端

-是否會願意接受失敗的學習歷程檔案資料?標準是如何決定?

-高中端認為大學端的審查標準不夠明確

-沒有回饋過去好的學檔

-大學端提供指標與書審指引,有一個統一平臺找到各校各系的指引。

-有更多學習歷程檔案製作比賽和講座,讓高中端和學生端可以瞭解大學端的要求



  • 其他

-上傳失敗的學習歷程檔案不行嗎?是追求結果還是歷程的部分?大學端會接受嗎?

- 若重視成果多於歷程,是否上傳參賽或檢定的證書即可?

回顧過程,著重能力展現、態度
高一、高三成果比較、分析,呈現成長歷程

分科測驗考/不考國英

  • 學生端

            -學測失常,同學希望分科加考國英

  • 高中端

-高三下學期的課程不會納入考試範圍中,讓學生沒有學習動機

-國英爲什麽只在學測加考?國英考試是否可以延後?

配套措施


-多數同意加考國英,加考且延後考試時間讓同學有更多準備時間

-考題可以生活化,有基本能力就好,不要求太學術性的考題。

 

下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 考量審查端易讀性:重點摘要、圖表呈現
  • 大學端會在面試時檢核書審資料,以及本人組織能力、表達能力
  • 盡量挑選與科系相關的學檔上傳
  •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學生端

    • 學習歷程檔案平台接受檔案類型多元,大學端如何審查?有無偏好的類型?靜態書面和動態影片有無優劣?
    • 學檔和申請學系相關性
      • 學生還沒定向(無專業經歷),要如何挑選合適的學檔上傳?
      • 多元表現一定要跟學系專業相關嗎
    • 針對學檔呈現方式:
      • 大學端認為不一定要用何種特定的形式呈現,依據學系特性選擇不同呈現方式(如:藝術領域用影片;經濟系用靜態書面)
    • 針對如何挑選學檔:
      • 可將擔任班級或社團幹部的經驗放入學檔(展現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建議呈現擔任幹部培養出的能力

    高中端

    • 學生製作學檔動機不足/課程與學檔製作無法兼顧:
      • 學期間無時間整理學檔,假期仰賴同學自身自制力,導致高一、二上傳件數少;學習歷程檔案集中在高三製作,導致高三壓力大
      • 高一作品不成熟,不太會勾選,最終選擇勾選高三作品上傳
      • 難兼顧學檔製作和學習,造成高中教師教學、同學學習兩方負擔大
      • 學檔上傳時間延後仍無法減緩師生負擔(會影響到後續課程安排)

    • 現行平台可選擇上傳一份統整後的學檔,那是否做舊式的學檔(一份PDF檔)就好?
    • 大學端認為自主學習課程是否只是形式?
    • 針對課程與學檔製作難兼顧:
      • 高二、高三的作品可以加入高一的內容,呈現歷程累積的內容跟進步,也能寫出反思

    大學端

    • 大學端審查時間過短,大學審查端負擔大
    • 大學評量尺規或書審指引能否更公開讓高中端有更明確的方向可以依循
      • 大學端也會擔心若將尺規制定得太細項,將會篩掉在尺規標準之外,但其實適合該科系的學生

    • 漂亮的成果跟整體學習歷程,大學端會偏好哪種學檔,又會如何衡量?
    • 大學審查端是否很重視「自主學習」?
    • 針對大學端審查時間過短:
      • 建議由系統端去做改善
      • 建議教育部延長審閱期,以避免無充足時間審查造成公平性問題
      • 本組大學端意見不一:也有參與者認為目前有7-10天審閱期已足夠,若再拉長審閱期,可能也會影響分數公平性
    • 因審查時間有限,大學端會優先偏好漂亮的成果
    • 高中生難有很強的自學能力,每個科系需求不一,並不會要求所有申請學生都要有自主學習作品

    其他

    • 城鄉差距
      • 除師資外,筆電、平板、手機等硬體設備也會大大影響同學表現
      • 偏鄉或小學校難以提供多領域多元選修的師資
    • 針對城鄉差距:
      • 審查時將城鄉差距納入考量
      • 多元選修也可利用大學開放式課程等線上資源學習
      • 若校內沒有相關資源,也可以向外向大學或外縣市尋求多元資源
      • 期待能由教育部提供資源、經費,讓大學進入高中,或高中進入大學

     

    第2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進程:

    國中(運用網路資源思考職涯方向、喜歡的特質,基本寫作技巧)-->高一(認真配合老師提供的階段性任務引導、架構或好好做老師給的學習單,從中學習)-->高二(讓學生自主多元的發展想鑽探準備的學習歷程)-->高三(考試科目減少或降低難度、讓學生的歷程檔案或報告可以當作測驗)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學習歷程檔案呈現的方式多元,那麼用影片的方式會加分還是扣分?如果用網頁或超連結的方式呈現的話,是可以接受的嗎?教授會有額外的時間去看嗎?還是只注重上傳資料裡的文字敘述部分?此外,寫考卷等正課的內容是否能當成學習歷程?是否有優劣之分?

    1. 可以先做一個文檔,讓沒有時間的教授能夠一眼就明瞭,再在其中附上影片、連結等等延伸,如果教授有興趣的話也能再進一步了解

    高一、二做學檔的時間較多,但個人資料整理的能力較不成熟,上傳的資料較不精緻;然而,高三雖然有著較良好的資料綜述能力,但因為還要兼顧升學考試與在校成績,做學檔的時間較少,且學生因為感受不到學檔的影響力,導致製作學檔的動機較低且無心投入。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

    1. 呼應上題,學生也可以以考試過程為主題,把考試的準備也變成學檔的一部分,例如錯題記錄、訂正筆記的整理等,追求簡潔呈現,例如折線圖,說明成績變化轉折。
    2. 雖然學測成績、平時學習成績等仍是大學端重視的要件,但建議大學端可以把學習歷程中六大項目各個評分項的佔比與分數具體列出,甚至提高學習歷程在二階評比中的佔比,以鼓勵學生在備審的製作中更投入,更可以進而訓練自身的文書處理能力。
    3. 二階評比後的分數,希望可以讓高中端看出分別的評分(舊:書審分+面試/筆試分-->新:學測佔分、學檔評分、面筆試分)

    (大學端的隱憂:分數可能太主觀,且這樣細項分類會讓大學端更花時間,且不知道效果如何)

    現在ai工具的出現,使得學生在論述與學檔得呈現方面可能並非出於自己,而是讓ai工具代寫,使得學檔的真實性堪憂

    1. 學生立場鼓勵學校使用ai輔助學生撰寫學檔(建立架構等),但內容仍應是要學生自行填充加入個人特殊性、個人特質跟想法反思,確保學檔的真實性。
    2. 在老師立場來看,若是全部依賴ai,在面試時一定會破功,ai只是「輔助」的角色,學生不應全都複製貼上,而應該參考ai所生成的內容再做修正。
    3. 大學教授端希望由高中老師認證過真實性即可,因為不同校系需要ai輔助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只要確定該資料呈現的內容是學生的真實樣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