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6 中彰投場海報成果

2023/09/16 中彰投場海報成果

2023-11-03

上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高中老師)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1. 學生的能力不充分,難以進行自主學習與學習歷程檔案的準備
  2. 國中沒有預先準備
  3. 完全中學於會考後引導,但外校學生並不熟悉




  1. 教育部在國中有帶學生先進行相關的課程和反思習慣養成,加強銜接政策
  1. 在非完全中學的制度下,對外校學生從高一開始就會在上課中帶入要求反思和挑戰老師思維的習慣。
  2. 在寫作能力上,可以引導理工科學生把實驗上的過程清楚寫明即可。
  3. 能力

學生端

  1. 學生的志向未定,應該如何引導、協助探索?
  1. 大學端校外資源:科博館、大學端
  2. 教育部校內規劃:教育部在多元選修和社團上可以多提供高中端開課的資源和動機
    1. 資源:和大學端合作,避免大學營隊的經濟門檻、高中開課節數限制、師資不足等問題,但尚有經費、場地等限制
    2. 動機:如競賽獎勵掛名會提高老師開課動機,但也需要避免過度集中(例如只有科展),增加多元選修課程廣度。
    3. 補充:教育部在審查各校課程計畫也需要注意,可能有學校在不同學年度的入學學生的課程計畫上差異過大

大學端

  1. 不清楚大學教授的審查標準與具體案例
  1. 教育部 108課綱資訊網放入大學發佈其針對學習歷程檔案的標準,大學教授入班分享的申請制度與經費資源
  2. 高中端鄰近區域的前導學校可以組成跨校交流的網絡,邀請大學教授評審給予建議,可以做成例行性的活動。

高中端

  1. 各科老師只負責確認自己的課程學習成果,難以掌握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況,不知道要督促學生到什麼程度
  1. 高中端需要由高中行政端來統合,例如教務處辦理研習

制度

  1. 「減輕高三準備備審資料的壓力」目標未達成。NOPQ自述、綜整仍負擔大。

現階段較難解決

制度

  1. 成績依然是門檻,也還有繁星等其他制度,影響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動機

現階段較難解決

系統端

  1. 各校「第二階段的備審資料指引」資訊雖然公開但分散,二階備審的資料需要到各科系確認,技高與科大有統一的平台。
  1. 教育部規劃統一的平台,降低學生在資訊取得的門檻,學生學生增加參與新課綱的動力。

支持分科測驗考國英、讓學生自主決定


  1. 分科測驗應該要考英文,因為對第二語言學生來說,「單字」的掌握和考卷選題有一定的運氣特性;成績取決於單字量。
  2. 學生國英只有一次機會,很容易選擇重考


配套措施


  1. 國英數乙都恢復分科,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考科
  2. 和大學端研議統一參採的項目(要參採學測或分科),讓學生多一次機會、配合招生制度調整。

 

第2桌(學生、家長)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學生在準備學檔的過程中對於內容及呈現會有不了解的情況,在這方面老師和高中端提供的資源沒有做過多的指引




  1. 建議由讓學生由已知的主題進行延伸,例如先由高中老師上有主題性的選修課,再由學生去延伸。
  2. 給予學生範例、範本的觀摩以及內容上的指引


高中端

高中端對於學檔的內容以及呈現沒有詳細的指引,現行僅有講座介紹學習歷程檔案但無細項說明

  1. 學校講座讓大家認識學習歷程檔案。多講一些細項,不要只是大範圍。
  2. 提供學生在認識和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及考招制度可能會用到的網站的整合平台,在同一個網站上能找到collego或者是招聯會的相關資訊,達到學生查找資訊上的實質平等

高中端

技術性及軟硬體問題

a. 希望歷程檔案呈現上可以比較美觀

b. 網路上找到的軟體(canva)只有基本功能(付費)

c. 轉檔、壓縮等問題


高中端資訊老師可以在平時教學內中引入文書處理的教學,例如轉檔、檔案格式

其他(審查相關)

學檔的美編是否應列入評分範圍,有些學生可能會因學檔內容不夠豐富便改以美編吸引注意,導致學檔的用意扭曲。


大學端在學檔部分的評分應注重產出的內容,美編不應納入分數採計

其他(審查相關)

高中老師跟大學端對於審查標準的認知有斷層

高中老師給的學習歷程檔案製作建議若不符合大學教授期望,可能會影響學生升學結果

1.量化審查標準,會對於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比較有幫助

2.雖然每份作品可能會有架構上的差異,然而應該也有一共通的內容:主題、成果、心得反思,建議教育部量化審查標準,明確給出一份作品中,不同項目的評分佔比。

其他(審查相關)

大學端會怎麼看待百字簡述?

百字簡述應該要打分數嗎?還是只是用以引發教授的興趣?


雖然也不需要明確打分數,但百字簡述考驗的是學生的綜整能力,所以仍是必要,但學校可以針對此部分內容給出明確指引,例如規定其中應該要具備一些特定的元素:作品大致的內容、學習到的東西和反思,而非只是寫作品名稱

分科測驗考/不考國英:選考

配套措施


應該要讓國英成為選考科目,因為有些同學可能會在學測時失常,所以成為選考考科可以讓這些失常的同學可以有機會彌補,對於不需要考國英的同學也不會造成負擔

 

下午場海報成果

第1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1. 讓學生可以從高中端開始確立喜歡的領域。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學習指引帶來的限制:

-優點:學生知道怎麼做,也會想知道大學要什麼,長期來說可以利用準備指引的來引導高中生逐漸探索。

-缺點:限制大學端只能針對這些內容評分、導致三重二不中「不一定要提供 」很難落實。

1.1 解方:鬆綁評分的限制,開放非參採項目的調整空間。但可能導致評分的不確定性太高。

  1. 可以嘗試利用「其他有利資料」,多加說明這份作品與該科系的相關性以及為何需要呈現。
  2. 多元入學管道

1.2 提出更詳細的評分細節。但可能導致限制評分會越來越一致,無法展現學生的獨特性。

1.3 高中端可以運用學習準備指引來引導同學探索科系

      2.  還未定向的學生要如何探索未來的科系:

  1. 成績落點在哪裏再決定科系,但高一就開始纍積的作品就只能刻意的來與相關科系做連結
  2. 不只有高中生,大學生也面對這樣的問題

2.1 學習準備指引的資料沒辦法作為這些孩子提供準備個人申請的資源。建議尋找大多科系都會參採的內容,事先準備再來慢慢思考。

2.2 從國中開始預備

2.3 學校高一就可以開始提供更多的的輔導資源,例:性向測驗

2.4 設立各領域學士班,大一不分科系,大二才分科系

3. 學生選校不選系

  1. 原因:考試制度的參採科目,不同領域的科系參採同樣的科目,就會導致選不同的科系。
  2. 大學端會看到學生的錄取系所,選校不選系的狀況慢慢減少。
  3. 成績中後段的學生要如何協助他們探索領域?

3.1 大學端看到同學選填的科系分散可能會影響評分(但並非必然,也有其他管道來了解同學的學習脈絡),重要的是同學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3.2 讓同儕之間互相的學習討論來認識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3.3 家長與老師之間可以加强聯係,來協助未定向的學生

 

第2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1. 在高一、高二開始就可以先累積心得紀錄,供高三時期找出與科系的連結整理脈絡。
  2. 在學習歷程檔案審查上側重議題導向,高一選定一個方向,高二高三繼續發展。不過高三也才決定興趣無所謂,寫出為什麼會產生興趣比較重要。
  3. 老師要負起責任帶領學生建立系統性思考與脈絡化整理的能力、並鼓勵留下學習紀錄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同學太在意與大學科系的直接連結


學生端時間太少,沒辦法去思考這件事情。高中端又會希望大學可以提供審查指引,導致作品缺乏鑒別度。

(1) 老師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1. 希望老師可以更了解學習歷程檔案
  2. 引導同學紀錄自己的學習軌跡,高三可以根據高一高二所留下的紀錄去回望跟整理自己的經驗是不是可以跟系所有所連結
  3. 引導同學瀏覽Collego,看校系對應的多元能力特質
  4. 學校可以多開設一些教導共通性能力的課程(例如:系統性思考)

 (2) 學生自己也要意識到這件事情

  1. 邀請校友回來分享
  2. 就讓同學們選擇適合的升學管道就好,不過也要讓同學知道不同學系

不認同學習歷程檔案的老師,可能相對就不會提供給同學這麼多協助。

至少輔導老師跟課諮師應該要積極協助學生,甚至讓同學認識108各升學管道以及可以利用的資源

因為多元選修有人數限制,同學修不到自己有興趣的課程


因此老師建議大學端應更了解多元表現與課程學習成果的資源,不要覺得學生交出來的作品跟科系無直接關係可能就認為這不是一份好作品。有時候反而是因為同學沒有辦法修到相關的課程。

(1)大學端應該明確表示把修課紀錄跟多元表現分開,避免混為一談


(2) 審查應該還是要以校內的課程為主。

學生為了累積多元表現而忽略基礎學科能力,導致無法掌握基本知識,使高中與大學在學習內容上有斷層,跟不上大學課程進度

學測考試範圍不僅侷限於高一(自然組),讓學生重視基礎學科能力。雖然增加學生壓力,但基礎學科學得多,同學才會慎選多元選修、自主學習的主題,而且很多基礎學科就是跟多元選修是不可分割的東西。

 

第3桌

給高中端的方向與建議

  1. 面試的老師不一定會讀過學生的備審資料,不能預設面試老師已經知道自己的優點
  2. 學生可以善用大學、公部門提供的免費資源,或是網路上的資訊管道,不一定得是昂貴的營隊,大學端注重的還是額外活動對於自我成長的實質性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資料可以跨科系的呈現嗎?

1. 建議要以科系的指引為準,以交大資工為例就有明確規定參採的科目;若要提交跨科系的資料,也要在其中強調該校系看重的特質,例如邏輯推理能力等

2.繳交學習歷程和直接上傳PDF檔在大學端的評分上有差異嗎?

2. 大學端會有真實性的顧慮,但若學生能在內容上表達出符合審查標準的內容及真實性,並不影響評分

3.備審資料開始出現相似或標準化的模板?「獨特性」具體來說如何表現?

3. 具體表現獨特性

  1. 強調個人學習的「過程」以及從中獲得的心得與反思
  2. 版面和美觀不是主要的評分標準,重點必須放回內容
  3. 在同樣的課程設計底下,學生自己可以有不一樣的嘗試,記錄下嘗試帶來的後果和反思

4. 大學端審查標準或對備審資料的觀點不一?高中端接收到的資訊來源繁多



4. 教育部在正式會議(例如對教務主任的全國會議)中明確傳達大學端和高中端的對話(如作伙學)中的討論成果

5. 學生如果有完整的內容(如一份小論文)想分享,要用摘要的方式呈現,還是直接附上完整的檔案會更受青睞?

5. 更好的做法是把自己呈現這份檔案的用意明確,用「綜整」把學生想表達的內容放在最前面

6. 學習歷程的不平衡體現在各校行政和教師投入之間

6. 需要學校行政端的整合

  1. 正式的資訊傳遞(如前述的教務主任全國會議)
  2. 現階段有明確的標準和範本較能鼓勵缺乏動機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