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澎湖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926 澎湖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0926澎湖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家長)

問題

解方

系統端

  1. 作品的呈現應重視脈絡性,但作品上傳很單一。可否在系統上加入彙整的區塊?(多元表現)
  1. 目前系統設計及有統整性的欄位,也可以用整體反思去做各學期串連。另外可以折衷放指標性的比賽項目,或是合成同檔案,整理歷年脈絡、成就。

高中端

  1. 東部資源較少,學生什麼活動都必須把握參加,導致學生壓力大、時間不足。另外也有家庭社經地位差距的問題
  2. 小論文指導老師常與授課老師不同,但指導老師無法參與認證,導致成果只能放在多元表現裡。
  3. 部定選修大部分的上課時間用於改作業、上課、考試,難以替學生準備上傳內容。
  4. 學生按照課程進度累積資料時,也很容易變成老師的內容是作品主軸,變成很有引導性;不夠引導,學生作品可能不夠好。
  • 大部分的營隊的目的是為了自我探索,確定選擇的學群是不是自己的興趣、大學科系選擇所在,所以不用為了取得證書證明,什麼都參加。
  • 學習歷程的平台還是很升學導向,是不是能夠增加一些配套措施。從小時候就可以扎根、延伸,讓每個階段: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習內容、軌跡是有所連結的。學生的學習不一定要在學校裡面,也有很多線上資源可以運用,主要重點是學生的自主性高不高。
  • 可以提供架構,但還是要讓學生自己決定投入多少程度,畢竟投入程度就相當程度的反應他對這個議題、科目的興趣,他可能比較喜歡別的科目、議題。老師主要是以推手為角色,不應每個作品都要求到最好。

大學端

  1. 轉組、跨科作品是否可以上傳、被接受?
  2. 探究實作的作品怎麼辦?
  3. 不確定大學端要看什麼
  4. 大學端在審查端上的公平性,在時間的限制下,會不會認真看?每個人看的標準在哪?
  1. 可以交代轉組的契機、過程,也可以作為學習歷程的一部份
  2. 不用否定已經完成的作品,可以用更巨觀的角度「做學問」來看待作品,而之後學生自己也會準備該申請面向的作品,就可以再交代轉折、動機。特定科目的探究實作作品在申請上其實都不是必要。
  3. 學生主要可以透過資訊、營隊等的資訊來了解科系特質,與自己的性格、專長作配對試試看。

學生端

  1. 不清楚為什麼要做歷程檔案,沒有問題意識,導致做出來的作品沒有學生自主的獨特性
  2. 學生沒有時間準備,難以專注在有興趣的科目上
  3. 高中以下的多元表現是否也可呈現在作品上?

學生端

  1. 只要讓學生適性地展現自己的學習軌跡即可,學生有想法的地方會有特別突出的內容
  2. 老師跟校方應該互相協調課程內容設計,在安排上不應該設計過多的報告。自然科社會科都有探究與實作、校定必修也有一定產出,不必過度擔心作品不夠用。應要放手讓學生適性探索。
  3. 主要注重高中三年,但若要放以下的檔案,就要說清楚為何放、放的脈絡,應該就可以被接受

 

第2桌(學生)

問題

解方

1.學生課業壓力大造成做作品的時間不足?

學生端 高中端



1.老師督促學生時間分配的狀況與減量

2.挑選幾個科目做作品即可,優先選擇有興趣的跟與未來科系相關的

3.學校安排特定課堂專門給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減少學生在課後的負擔

2.學生不知如何把課程報告轉換成學習歷程檔案?

學生端 高中端

1.老師給予大方向建議的範本與格式引導

2.學生透過自選主題方式提升自己的獨特性

3.製作報告與課程學習的同時,可以簡單記錄自己的心得或遇到的問題,未來統整的時候可以減輕負擔

3.學習歷程內容過於單調,不知道怎麼豐富內容?

高中端

1.老師給予意見回饋時,可提供明確的改善方向

2.學校安排空堂時間,由老師一對一輔導學生或以實例來引導

4.如何選擇與自己科系有關的歷程檔案呈現?與未來科系與方向無關的作品是否該呈現?

學生端 高中端

1.學校增加指引,豐富課程內容,創造科系跟作品的連結

2.自己找到其他科系以外的作品與連結,或是用一般性的能力連結作品與科系

5.作品審查的標準不確定(是否美編、長度、重點為何)

學生端 大學端

1.強調作品前後摘要與反思凸顯重點部分

2.同學間相互給予反饋,檢視作品篇幅是否會過長

3.美編非重點但要版面整潔乾淨

4.大學端公布審查標準

6.老師們給的資訊與引導不適當(有些太多太紛雜、有些太少無法明確說明)

高中端

1.加強給予老師的研討會與訓練,提升老師對108課綱的認知

7.學校資源不足無法讓學生做學習歷程檔案的作品?e.g. 實驗室設備無法提供學生做實驗

高中端

1.針對實驗室不足的部分,若學校無法及時改善硬體設備,可以跟大學合作,由大學的設備補足。

8.認證問題

-老師限制課綱外的作品呈現,不給予驗證

-老師工作量太大,拖很晚才認證

學生端 高中端

1.把無法放在學習成果的內容改成放到多元學習

2.學校多聘一點老師,減輕老師們的工作量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格式排版

  • 標題要明確表達內容相關
  • 要補上引用出處

反思心得

  • 著重在所學、遇到的困難、合作困境、如何克服,並具體舉例

過程

  • 作品過程及目的說明清楚
  • 嘗試及修正過程

素養能力

  • 閱讀及搜集資料能力
  • 邏輯思考及分析能力
  • 問題解決能力

>>>希望多點舉例,幫助別人清楚了解到底學到什麼,並用字精簡


獨特性

    • 選題展現個人學習興趣
  • 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 避免參考過多作品範例
  • 個人心得(不要過多!主要以思考過程的記錄、學東西的方法、生命經驗帶到內容⋯⋯為主)
  • 明確展現對科系的興趣、熱情(只申請相關科系,ex:A大俄文、B大俄文、C大俄文)
  • 面試還是大學端作為主要理解個人特質的方法

完整性

  • 研究動機、背景
  • 內容應前後對照且有邏輯關係

真實性

  •  透過面試檢核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學生書寫能力不足

(討論、脈絡不夠完整)

大學端不應該要拘泥於世代差距,而是可能專注在世代特質上,應用這角度出發做審查和製作。

資訊能力不足

(排版、軟體應用)

  • 學生自我網路增能(google、相關影片)
  • 詢問相關專業人士
  • 開設相關選修課程(資訊老師可能有心力負擔)

師生比失衡,難以一一引導學生做出完整作品


延伸:學生程度不一,難以拿捏分寸

  • 大學端不一定只是要看到超完美的作品,希望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學生獨特性。老師確保作品是學生自己產出即可
  • 老師不需要一直在旁邊監督,而是在一開始可以有架構性的提醒

(例如:可能需要包含什麼內容)

  • 真實性還是作品重點(比起完美),老師的角色在提醒一些過大的錯誤。

作品/百字摘要怎麼寫、長度拿捏

  • 先思考你要展現的能力、申請的科系特質是什麼,至少要包含「如何解決問題」、「從中的學習成長」,也可就學習動機、具備的能力方面多方描述
  • 善用摘要、標題、圖片呈現作品大綱
  • 標題、內文要相互呼應
  • 半面至一面A4可以容得下內容即可

各校資訊落差

  • 各校多多開設說明會、網路群組說明等活動。課諮師、輔導老師、班導、科任老師有教育部提供的共同公版的課綱相關內容,避免有部分遺漏。
  • 教育部也可以嘗試提供大學端較為青睞的作品(獨特性疑慮)

小論文:如何呈現學習歷程?

(正文跟心得歷程如何拿捏比例)

先放作品摘要,具體寫出作品而學到的能力、內容

學生能力可能與大學端的想像有落差,難以達成

(需標註年級?)

上傳大學端可以看到你能力、最好的作品,或是可以展現你的進步、成長的檔案

教育現場的實際操作面與課綱精神相悖

(學生自主性、城鄉資源、社經地位)

  • 學校把選修課的資源擴張

(類似外面那種學習歷程檔案製作課⋯⋯)

  • 把探索課程納入科目修習

(張楊教授提到接受手寫檔案>>待討論)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格式排版

  • 善用圖表來呈現數據
  • 可放上完整的書面成果
  • 同一份作品盡量不要呈現重複的內容
  • 可以善用重點標示的內容,增加教授抓到亮點的速度

獨特性

  • 明確的動機,出發自身經驗並與社會連結
  • 可以呈現課程學習完成後,額外的自學內容

素養能力

  • 可以明確點出該作品運用到的能力或製作完作品後獲得的能力

過程

  • 可以多描述遇到什麼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 可以放上製作作品的時程規劃

反思心得

  • 製作完作品後,對自己原本的看法有什麼影響

學科知識

  • 如何跟學習成果做連結

真實性

  • 透過面試當下確認學生作品真實性
  • 學生可以提供更多佐證資料 e.g. 比賽、證照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 高一二學生做作品的動機可能不夠強烈,所以寫不出深刻的心得(只是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完成度也不會太高
  1. 大學審查端教授需更意識到這是學生在哪個階段完成的
  2. 學生可以及早開始思考未來的志向
  3. 學生挑選最終上傳的作品需要經過篩選,選擇可呈現完整能力的作品

      2. 老師引導不足,使得學生無法呈現出教授想看到的作品

  1. 不需要呈現太專業的知識內容,主要從自身的想法去挖掘,描述動機跟心得
  2. 不需要每份作品都完美,可以專注優化未來會用到的作品
  1. 學生是否應該等高三再呈現最好的作品,或著應由高一到高三漸進式展現其學習過程?
  1. 除刻意凸顯大幅成長之外,其實還是盡量直接呈現最好的作品
  2. 高三回顧以前的作品,新增反思後放到多元表現來呈現

      4.  學生交的作品若與想讀的科系無直接相關,大學端會如何看待此作品呢?

  1. 還是希望學生呈現能連結其未來的相關作品,利用多元表現提供的內容來呈現想就讀的意願
  2. 可以盡量表達多元的素養與技能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作品類型:專題式探究、成果實作作品課程活動成果


過程

1)反思心得:撰寫自己的疑惑、學到了什麼、個人心靈的成長

2)過程中的各種元素都盡量記錄下來:實驗器材、步驟、選材......等等

3)可以放上老師批改的建議以及原始作品與修改後的作品並呈現改變的過程

4)運用資訊視覺化來強化、深化學習歷程,呈現步驟及過程:運用「時間軸」的方式、影像、圖像、架構圖

5)學習歷程的呈現可以不用都放最好的,重點是呈現出自己的學習與進步過程,可以將三年的歷程做一個統整式的作品呈現(高三的時候)


完整性//真實性

1)脈絡:課程名稱、作品要求

2)可被複製、驗證

3)架構完整:動機、問題意識、解決問題、反思


格式排版

1)易讀性的設計:字型大小、標題、友善的排版,編排的邏輯性

2)摘要:把作品的重點(學習到的能力、歷程變化)放在第一頁,提取作品每個步驟的精髓作為亮點呈現

3)參考資料:資料來源、附錄、使用的器材

4)適當的資訊圖像化:圖表、時間軸


專題式探究成果

素養能力:邏輯能力(格式排版)、資料處理能力(資料的蒐集和解讀)

完整性:格式排版具有邏輯的呈現

*可以更好的部分

反思心得:加入自己的想法,闡述過程遇到的困難與如何解決。


實作作品

素養能力:作文作品能夠呈現文字表達能力

*可以更好的部分

完整性:可以說明題材的蒐集、作品發想的過程、加入影像,讓架構完整。


課程活動成果

素養能力: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更好的部分

獨特性:可以說明課程的安排和目的,要驗證的事項,以及未來可以改進的。

資料處理能力:(加入日出時間表;說明拍攝地點的挑選)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學習歷程檔案會變成軍備競賽,且會有資源分配的問題(城鄉差距)

  1. 大學端審查時可以保持有一定的意識,針對作品的本質(內涵)去進行審查與評論;
  2. 善用網路資源;
  3. 結合在地特色與資源;
  4. 尋求大學端進行合作,彼此進行交流,增加資訊的流通。

2.高一生在探索自我的過程太過倉促,比較沒有準備學習歷程的方向,導致每科都要做

  1. 高一:針對不同科目都準備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
  2. 高二三:針對明確的志向進行準備。

3.其實高中端也很想做到有完整架構的學習歷程,但礙於時間、學生意願等問題,可行性不高

  1. 高中老師這邊可以提供一個公版,作為基本的作品架構,讓學生以此作為基礎在這之上做發揮,去深化、做進一步的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