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16 台北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1016台北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文組老師)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學生製作學習檔案問題

  • 作品難呈現出學習過程
  • 對高一學生來說學習歷程的呈現很困難,他們較為缺乏書寫、省思的能力
  • 必修課程光是課成本身負擔就很重,沒有時間可以再多投注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中。
  • 學生程度落差大,做出的作品也會有很大差異,例如:美編能力或是論述表達能力不同。
  • 可以提供給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模板、素材,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幫他們描繪出大綱,讓他們比較有方向。
  • 可以提供學長、姐的優秀作品供參考,或是請他們經驗分享,讓後進學弟妹更有方向。
  • 通常學生自主做的作品都會按「通過」,但會另外提供建議回饋在作品中,如果想要改變的同學就會自己找老師指導、修正。
  • 提供學生更多的動機,讓他們更有動力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 模板參考:對作品本身想法、過程遇到什麼問題、作品延伸反思,讓想要製作本科檔案的同學先有個架構,老師也核定通過。等到學期結束後,再自主補充其他部分讓作品更完整。

學生端

學生繳交作品壓線問題

  • 學生習慣壓線繳交學習歷程檔案給老師認證,但有時候一下子太多件要審閱,對於老師是種負擔、同學也缺乏修改的時間。
  • 觀點一:跟學生強調說,老師可能會退件,以此督促學生要預留修正時間。例如:國文科因為會配合高中的閱讀心得比賽,所以會依照格式,分階段、循序漸進讓他們完成。除了規定以外,如果準時完成也會有獎勵(學習態度加分),以此激勵同學。
  • 觀點二:回到課程本身,只要有繳交、並且是課程中的學習內容,都會給予通過,因為要不要投注更多心力至此學科端看個人志趣,老師可以給學生更大自由選擇。
  • 建議可以把作品內容作切分,有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及繳交時間,不然一口氣負擔太重。

高中端學生端

必修課程緊湊,如果只用學習單,呈現方式是否過於單薄?



  • 老師可以更著重於不同課程單元間的連結,整理出一套學習地圖。如此一來,繳交學習單後,各單元間可以更有脈絡的呈現出學生應有的素養能力。
  • 學習單內容多寡不是重點,因為在高三上傳檔案時,可以透過多份作品、學習歷程自述呈現出個人成長曲線。
  • 可以把學期中很多張學習單依據「時間軸」做出統整,也可以將學習單後續加工(排版、加入補充等等)
  • 英文科:透過字彙累積、文章閱讀能力之提升等作為系列性學習單的設計。

高中端

高中老師課程設計如何回應108課綱?

  • 早期推出學習歷程檔案時,會擔心學生家庭文化背景差異,導致成果不同;但是近期發現,其實學校投注的資源,對於學生的成果已有很大的影響
  • 需要做出好的學習歷程檔案需要跨學科的合作,但現在的做法是,各科老師自行負責,但這樣對於課堂數較少的老師來說,負擔很大。
  • 寫作能力的課程可以開設在校定必修,這樣可以較有效的統合各科資源,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 老師們可以參考讓思考變得可見這本書,透過書中內容幫助同學的後設思考,有助於設計課程、幫助他們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第2桌(老師+家長)

 

問題

解方

老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來進行反思與呈現?


  • 老師介入(引導、給建議)的程度該如何取捨?
  • 如果老師提供模板與格式(像是學習單),學生的作品會沒有自己的內容與心得,該如何解決?
  • 模板只是一個引入的過程,適合在高一使用
    1. 表達力:其實就是組織能力 > 但怎麼在有限的上課時間教學生會是一個困難
    2. 老師提供WSQ 架構學習單(觀察與紀錄、總結、提問)讓學生填寫問答

  • 會提醒學生應該加入哪些東西來豐富自己的作品,並提供優秀的範例參考
    1. 校內學習成果競賽,提升學生的模仿能力
    2. 校內優秀作品整理成網站(分為各種作品類型),給大家參考
    3. 要先徵求學生同意分享作品(可能是已經上大學的同學)
    4. 提供班內刺激(說有幾個同學已經交了),讓學生有想要前進的動力

  • 如果學生的作品還是沒有很完整,還是會認證,畢竟那還是學生的歷程

學生會在繳交期限前壓線才製作學習歷程,老師該如何引導?

  • 壓死線是大家的本性,要解決有點困難
    1. 收到註冊組通知後,再用盡各種方法去催促
    2. 死線之前學校會有個通知書(但沒有強制性)
    3. 從高一開始不斷告知學生學習歷程的重要
    4. 高二開始給「重質不重量」的概念
    5. 通知家長,請家長催促(僅限導師)
    6. 選修課可以在學期最後的幾堂課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學習歷程

文科的學習歷程如何在理科學生的學習歷程展現素養能力?

  • 教授是關注你在學習歷程中學習到什麼素養能力,不是科目有沒有符合,因此在學習歷程中展現素養能力即可
  • 將人文與理科的領域做結合,製作跨領域的作品

高一學生還沒有未來升學的方向,該如何準備學習歷程?

  • 利用班會帶學生去參觀一些資源網站來引導學生,但可能成效有限(招聯會學習歷程網站、Collego!)
  • 高一本來就是探索的階段(因為最後只能勾選三件作品)
  • 所以重點還是在高二、三階段,興趣比較明顯的時候,作品比較可能在之後用上

學生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時間不足,該如何解決?



  • 配合著課程進度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一些課程活動,後續老師再領導學生整合)
  • 引導學生做更好的時間規劃(在班會課指導)
  • 透過學校行政端的幫助,安排每個學期適合製作學習歷程的科目分流,利用教學研究會議討論
    1. 困難:有些學校課程有時候會對開,所以如果分流的話就會導致沒作品

理科的學生要如何製作學習歷程?

  • 到底怎麼呈現學生有學習的熱誠以及學生有興趣要怎麼呈現?
  • 困境:外面參加營隊很花錢,去參加比賽也不一定有比就有名次
  • 理科比較看中探究與實作,可以針對校內的實驗,將遇到的困難與解決問題的方式呈現出來
  • 比賽重要的是呈現其中過程,沒有成果也沒關係,可以做自主學習計畫
  • 上網找相關的作品範例,學習別人的呈現方式,再與自己的經驗進行整合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理想作品的原則

過程

  • 除了學校課程大綱以外,需要呈現個人的學習歷程、學生額外查詢資料的學習過程。

獨特性 

  • 可以呈現老師課程中未講述、學生自主學習之部分。
  • 老師只是啟蒙的角色,學生應該具備議題之批判思考的能力
  • 如何克服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素養能力   

  • 在課程之後,總和性地整理及說明自己學習到什麼樣的能力

真實性 

  • 將自己的學習過程、遭遇的困難清楚地呈現
  • 如果排版過於精美,審查端可能會懷疑作品不是學生獨立完成的

完整性

  • 資料剪貼以外應該要有自己的心得反思、知識彙整
  • 從學科知識中探討對個人人生態度的影響等
  • 資料來源若包括演講講座、youtube、podcast或其他網路連結,建議註明作品上傳時間、主題等。
  • 呈現「議題重要性」、「學習歷程」時應該更為具體
  • 具體呈現作品所面臨的問題與他人的回饋

理想作品的作法

格式排版 

  • 方便教授閱讀,前一二頁建議有整份作品的摘要、綱目、課綱設計、課程執行等內容
  • 學習收穫應重於學習經驗(除了課堂照片以外,要多說明學生的學習興趣、額外學習的資訊)
  • 重點條列式方式呈現,較利於審查。截圖需要說明、不只是放在作品中而已
  • 資料來源應避免簡體字的youtube、網路截圖等
  • 教授在審查中幾乎不會點開影片連結,可以用文字在旁邊簡單描述、說

反思心得 

  • 盡量用詞精簡、呈現各種素養能力(自我查找資料、批判性思考等能力)、避免使用相同詞彙描述相關資訊
  • 用詞盡量具體、呈現脈絡(不要只是「收穫良多」)
  • 應該針對作品本身內容去探討、具體描述自己的素養能力

作品類型

課程活動成果

  • 團體報告必須說明團隊小組報告的貢獻度、分工細節

實驗紀錄

  • 必須呈現實驗過程、困難的細節

學習單

  • 可以上傳學習單,但掃描必須讓審查端看得清楚。
  • 學習單雖然可以作為學習歷程的佐證,但是掃描過後很難看清楚。
  • 可以在作品前面寫摘要、增加文字描述可能比較利於審查。
  • 學習單是老師課程引導、彙整的媒介,也要呈現學生在學習單以外的收穫及能力。

可能的困難

解方

條列整理、撰寫學習收穫對於高中同學而言有點困難

例如:學生並不知道自己在過程中究竟學到了哪些能力?如果老師介入過多,是否缺乏學生的自主性呢?

  1. 如果沒辦法精準地列出自身所學的素養能力,可以將具體心得收穫條列呈現,讓審閱者自行判斷;或者直接明確告訴學生所學的素養能力。
  2. 另外也鼓勵師生在課堂中跟學生間互動、相互詰問反思,可以培養批判思考、組織架構等能力。
  3. 在這樣的制度底下,主要希望培養每個學生問問題、找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再透過老師的引導、同儕之間的觀摩,逐漸發展出自己的作品、了解自己學習、獲取的能力。

高中端家長與學生的焦慮:教授審查時間過短、學生卻花很多時間製作?

因為學生花很多時間去做,也會壓縮到讀書的時間,如果作品審查對於大學端沒有很重要,會不會造成中等程度以下的學生兩頭空?

  1. 有教授表示,每份作品大約會花2分鐘左右初步瀏覽(但並非絕對),學校大概會給教授一~二星期左右的時間去評分。也由於時間緊湊,會希望作品可以提供「摘要」、「列點列項」讓大學端較能清楚審查內容。

高中端家長與學生的焦慮:教授之間對於學習歷程檔案評分標準不盡相同,讓人無所適從,是否可以對大學教授做問卷調查,統整評分的標準?

  1. 大學端每次都會有3-5位的教授參與評分,但事實上,每個人的評分標準不盡相同,但也同時附有「評分差異過大重審」的機制存在
  2. 此外,每個系所會分別公布自己重視的項目,有興趣報考的考生可以參考。
  3. 大學端也有模擬演練,讓教授們知道審查學習歷程檔案時應該注重的重點為何。

學科的學習歷程檔案要如何呈現,例如:主要學科花很多時間教授課程內容,檔案的書寫要如何呈現(特別是數學)?

  1. 運用心智圖概念圖,整理出各章節的重點(條列或是圖表),一方面可以準備考試、一方面也可以當作報告。
  2. 學科的評斷未必要仰賴學習歷程檔案,部分科目被視為基礎知識,主要以學測成績判定(例如:數學、物理等學科)

習慣填鴨式學習的高一學生很難適應後設性的思維來撰寫學習歷程檔案

  1. 高中端可與大學端合作,於高一時開設素養前導課程,教導學生相關的素養能力,應用在未來的課程中。

學生程度之間的程度落差很大,高中老師該從哪個面向幫助學生呢?

例如:對學生而言,很多人從零開始學習,並且成長,但是教授會用相對嚴格的標準去評分。

  1. 審閱者不會從100分的角度去評分,會先將繳交的作品瀏覽一輪,並且用一個普遍、合理的標準去評斷;同時,也會參酌學生的成長軌跡。
  2. 只要學生們將作品差異性呈現,亦可以在心得中顯示出如何成長、如何改變;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尋找最適合的學校去準備即可。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的作品形式:專題式探究成果實作作品課程活動成果學習單

過程完整性  要完整呈現學習的過程

  • 精簡、清楚的呈現能力提升的過程
    • 先決定自己想要呈現什麼能力的提升
    • 抓一個最想呈現的(ex. 公民探究作品中可以決定:團體到個人問題的發想、資料搜集跟分析的能力)
    • 再依據最想呈現的能力來選擇放那些過程紀錄
  • 不同作品會有不同的過程呈現方式(ex. 閱讀心得、演講、專題式探究)
    • 學習單的格式會比較制式化、專題式探究成果可以比較自由的讓學生發揮
    • 格式排版若是因為比賽(ex. 閱讀心得)而準備的作品,可以先說明作品格式是給定的
    • 學習單:設計上要配合其他內容,比較能在做拼中來呈現出能力提升
    • 若最終的成果(ex.英文演講稿)是重要的能力呈現,要凸顯出來

獨特性

  • 學生要有自己尋找問題的過程(思考的痕跡,屬於個人的特色)
    • 舉例:英文演講學習心得
      • 在內容中加上註解、標題:讓閱讀者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表達的內容
    • 發掘學生獨特的生命經驗來和學科掛鉤(自我生命連結的反思)
  • 學生製作學習歷程的動機
    • 老師可以先設定預期達到的內容,但不用限制學生的發想或要提升什麼能力
    • 先讓學生願意說、願意表達(透過討論、學習單書寫)
    • 先就課內引導再延伸到生活周遭,增加學生的意願
    • 提供自主省思表(包含問題:哪裡印象深刻?為什麼?自己對課程內容有感的部分)

素養能力

  • 思辨能力(如何想這個問題、正反論述、用自己的文字說明思考過程)
    • 呈現出觀點(不一定要符合他人期待、可以有批判意識)
    • 在課堂中安排討論、分享,更多思想上的引導
  • 提出問題的能力
    • 呈現凝聚與聚焦問題的過程
  • 團隊合作的能力
    • 可以強調自己在組內的工作內容(ex. 像是組長可以強調領導力)

真實性

作品最終結果(ex. 英文課的完整講稿很重要)

可能的困難

解方

學生不太會用文字來呈現自己學習的歷程、最終學到的東西

  • 口語表達和文字上的轉換困難
  • 可以透過提問來引導學生
  • 將作品內容分成很多階段,帶著學生逐步完成,慢慢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 先減少教學的內容,提供很多不同的模板給學生參考,讓學生建立表達的信心
  • 之後再盡量減少模板的提供,讓學生自由發揮

中後段學生會受限於內容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而難以呈現學習過程

  • 拆成不同的段落跟步驟來在課堂上引導、逐步逐步來完成
  • 透過課程的設計與安排,發掘學生的創造力與思考性
  • 透過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可以展現學生的成長

(因為國寫的形式)學生已經會習慣在寫作上選邊站,大部分只會論述其中一面的觀點,該怎麼引導?

  • 以討論來達到觀點交流的機會
  • 作品呈現不同觀點,再以實作驗證
  • 要將大考作文寫作方式跟學習歷程的寫作方式分開來指導(目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