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南投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1016 南投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1016南投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老師推動學習歷程檔案的困難


  • 很多老師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是假議題,認為高三學生只需要專注在課業上,導致積極的學生感到挫折,想認為推動學習歷程檔案的老師遇到很多阻力
  • 學校內成績好的學生只希望繁星,所以也不太會在意學習歷程檔案(認為用不上學習歷程檔案)

(討論時間不足,未有適合解方)

老師負擔加重、時間不足


  • 學習歷程檔案變成是要求老師能夠設計出特別的作業,對老師造成壓力、老師的負擔變重
  • 兩難:要上課也需要在意學習歷程檔案,學生的事情變多,老師上課的進度也變趕
  • 同時帶很多班的老師,需要改的作品多,要耗費許多時間
  • 希望大學端公告學習歷程檔案更具體明確的評比標準/給分指標、作品要求,讓高中老師們不需要各自解讀,最終卻又不符合大學期待
    • 每個校系都提供審查標準,並且提前公告,讓學生有充裕時間準備
    • 適當公告評分的尺規

  • 讓學生根據志向進行取捨,而不需要要求學生在每科的表現都非常完美 ex學生想讀中文系,就可以針對國文的作品做出更多努力

不確定高中老師和大學端的期待是否相符


  • 不清楚大學端是否重視學習歷程檔案,還是只重視成績?
  • 老師想出手作創意的作品(例如:自然科的模型),但這些作品可能不符合大學端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期待,大學端想看到的可能是素養能力而非創意美工
  • 邀請大學教授來學校分享,從中瞭解大學端的期待
  • 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志向決定作品呈現方向。ex英文好/想申請相關科系的學生要自行寫作英文小書,其他學生可以變成搜集書籍資料、有較多自由發揮空間
  • 一個作業中可以設計不同面向,涵蓋學科知識和不同的素養能力,讓學生申請時也可以對應到多樣的科系
  • 人文學科三個面向:注重過程、發揮個人特色、總結反思,各個學科有不同的主軸 ex國文科需要閱讀理解、口語表達、成果呈現

  • 兩難:學生難以兼顧讀書跟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
  • 延後學習歷程檔案上傳時間,讓學生在進入到高中後,能有緩衝時間去理解學習歷程檔案
  • 希望高一上先宣導學習歷程檔案,高一下再開始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
  • 把學習歷程檔案作為期末作業,讓學生完成,不再給學生額外負擔

  • 學生沒有明確定向
  • 更早地提供學生多元課程,讓學生可以更清楚自身未來的志向
  • 請不同職業的人到學校進行講座,更利於學生職涯發展

 

第2桌(學生)

問題

解方

學生端 製作時間過長

  • 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時間過多
  • 學校會提供制式的表格,但是很沒有發揮的空間,後來自己設計格式卻發現花在排版和美編的時間比製作內容的時間多很多
  • 有的老師會強迫學生要上傳作品,所以要花時間製作那些自己不需要或是沒興趣的科目





學生端 製作時間過長

  • 可以集中火力製作某些有需要的科目就好,或是參考其他人的範本,節省時間
    • 可是很多時候往往是高二以後才能知道自己需要甚麼
  • 覺得高一可以主科要求學生製作主科就好,其他科目就不一定要強迫大家都製作,高二高三則全面開放學生自由選擇
    • 應保留老師跟學生協調的空間
    • 希望老師都提供範本或是認證的標準,再由學生自由決定要不要製作
    • 但是每一科都應該要提供素材讓學生可以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 馨榆: 贊成高一要求學生製作作品,可以當作練習
    • 邦華: 如果可以只製作自己有很興趣的科目,那就算要花很多時間也沒關係

高中端 老師指導、幫助不足

  • 各科老師對於學習歷程的想像差很多,有的老師會努力提供素材製作學習歷程,有的老師卻完全不會
    • 自己會想要每一科都嘗試做做看學習歷程,但那些沒有素材的科目(ex.物理都在上課而已)卻難以產出
  • 有的老師不會幫助學生製作學習歷程(ex.老師都不會把學習單發還)
  • 數學科每一堂都在上課,沒有作活動或是課外延伸,不知道該上傳甚麼
  • 某些想要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科目卻會缺乏老師的協助,無法有好的產出
  • 有的老師只會指點方向,沒有具體建議

高中端老師指導、幫助不足

  • 應提供具體的範本給學生
  • 可以參考他校同學或是外部資源做參考
  • 針對只有在上課的科目可以自己在做延伸的研究和討論
  • 針對缺乏指導的科目,可以自己整理筆記或是課堂內容製作報告,再請老師修改

高中端 老師認證


  • 老師的技術操作有疑慮(不知道老師會不會認證作品)
  • 有的年紀較大的老師也真的不知道要認證
    • 有的老師根本不知道學習歷程檔案的運作程序
    • 目前的研習是開放老師自由參加,沒辦法強迫老師都去
  • 有的老師會指定自己會認證的內容,如果自己有製作其他作品,老師也不予認證

高中端 老師認證

  • 應增設電子資訊技術教學研習
  • 希望可以開放其他的老師幫忙認證
    • 但是其他老師可能對於作品不夠熟悉
    • 可以改成開放導師幫忙認證該班所有科目的作品

學生端 文組難以製作自然探究

  • 自己是文組,卻要被要求上傳自然探究,很困擾(文組在高二就沒有自然科了,缺乏對自然科的學科知識,很難做出夠深入、完整的研究作品)

ex.財金系會要求要上傳自然探究

學生端 文組難以製作自然探究

  • 老師應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背景知識上的指導

大學端 審查標準不清

  • 也不知道大學端對於作品的標準為何(有的老師也是純粹做認證,不會提供修改意見)
  • 擔心高中老師要的樣子跟大學的期待不符
  • 質疑大學教授有沒有時間看完作品

大學端 審查標準不清

  • 自己要加很多內容(前言、心得),符合完整性,純上傳學習單不夠完整。但還是希望了解怎麼樣「完整」,以PPT、word檔為主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真實性、獨特性 

  • 作品應呈現學生的個人特色,而不是完全依照老師給的指導去製作,導致作品看起來相似度高(ex:使用英文書寫報告,就會使學生明顯異於他人)
  • 比起單純敘述理論,學生自己做到的事和想法更為重要
  • 描述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能夠使真實性更加顯著(ex:學習過程都很順暢,反而無法判斷是否是學生本人做出的成果)
  • 使用影片來證實真實性、也可以彰顯獨特性
    • 可以使用連結、QRcode
  • 跨領域結合不同科目(但科目不宜太多)

素養能力

  • 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到什麼、如何應用,才是教授更想看到的內容
  • 理科作品可以比較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並分析使用各個方法的優缺點,而非只是呈現個人喜好 ex覺得這個方法好,是因為什麼

完整性

  • 要有參考資料
  • 實驗紀錄應包含對照組、考慮其他的環境變因和實驗結果的啟發
  • 實驗紀錄應先定義問題、試想解決策略,並且要有結果與討論和未來可行的發展方向

反思心得

  • 避免心情式心得
  • 提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如何解決
  • 描述製作作品的歷程
  • 未來展望、成效如何
  • 加入一點批判性反思、而不是一昧認同 (ex:提出具體建議日後該如何調整)
  • 可以和大學欲申請科系做連結 (ex:提出自己具備什麼特質,為什麼適合就讀)

格式排版

  • 文字精簡為佳,方便教授閱讀
    • 重點標示的部分不宜過多,以免失焦
  • 善用整理過的圖表(表格、流程圖)
    • 圖片過多,可以使用附件,避免太過雜亂
    • 不相干的圖片盡量不要出現
  • 用手繪畫圖呈現可能是優點也可能是缺點(ex:看起來細心,但理科的實驗紀錄用照片佐證可能會更直接有力)
  • 如果要介紹詳細知識,可以在每個段落小節上加上子彈列,讓教授可以更簡潔知道該段落想呈現的內容

可能的困難

解方

(一)作品的檔案格式


  • 採取什麼檔案格式會比較好?
    • ppt比較適合口頭發表時呈現,文字敘述少,但能夠美編
    • word能夠讓敘述比較完整,但缺乏美編,比較不吸引目光


  • 不同的檔案格式皆可
    • 針對不同種類報告使用不同形式
    • 學術型報告以word較為適宜
    • word也可以有多樣化的呈現、排版方式

(二)作品真實性的證明


  • 高中老師手寫批閱再掃描上傳的作品,是否較能夠證明作品真實性?
  • 在面試審查的時候,詢問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相關的問題,藉此判斷其真實性
  • 比起作品的真實與否,學生是否有真的學習、吸收到作品中的知識與內容,才是大學端在意的重點
  • 老師的手寫批閱可掃描作為附件

(三)

  • 學生上傳的檔案應是原始的課程學習成果,還是應該在課程結束後,把課程作業後製再上傳?

  • 後製過的作業較能完整呈現內容,具備完整性的作品也比較吃香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實驗報告:可以在後續持續放出研究小圖,增加閱讀邏輯性


內容完整性

前因後果:如何找出問題、如何解決、組員分工與合作、改善方法、自我貢獻、科系連結

反思:針對失敗的檢討、課程目標與最終收穫的對照


素養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英文文章摘要

國際觀:活動參與

語言表達能力:英文報告的書寫

跨領域能力:在課程活動外,做延伸討論

可能的困難

解方

  • 如果用中文去呈現出一份英文科的報告,是否會扣分?
  • 展現多元的語言能力應該是加分的
  • 核心素養如何呈現?
  • 如果大家都呈現類似的素養能力(e.g.團隊合作、溝通協調),會不會反而失去獨特性
 
  • 如何將學科知識與作品做連結?
  • 希望回到專業知能(學科知能)、在報告中實際獲得的東西
  • 學習單如何呈現?
    • 學習單是否會限縮學生的思考?
  • 可以用文字綜整描述學習單的內容,把學習單當附件就好
    • 可以把學習單變成引導性的文章,或是選填性的問題
  • 用模板是好的嗎?
  • 模板有助於引導學生製作作品
    • 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是否要使用模板
    • 可以用課程大綱列出的核心素養能力列表引導學生製作作品就可以了
  • 如果學生尚未定向,如何與科系專業知識做連結?
  • 可以多準備幾個不同的類別與領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