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基隆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0912 基隆場 上、下午海報分享整理

2021-11-08

0912基隆場

上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老師)

問題

解方

大學端

1.歷程檔案審查時,大學端期待看到如何的具體呈現?




大學端

  • 大學端應該針對素養和學科知識的期待做更具體的說明(Ex:如英文科會期待用英文書寫嗎?)
  • 以平台整理和呈現大學端肯定的參考範本

高中端

  • 老師會預先給有大標題和小標題的格式(Ex: 過程、紀錄照片、心得)給學生填寫

高中端

2.高中老師沒有足夠時間與資源協助學生?

高中端

  • 高中行政端在資料整理和對教師的時間規劃上有清楚透明的資訊,讓學生能夠不必依賴老師

高中端

3.目前學習歷程檔案製作時間和假期衝突,因此教師和學生溝通成本較高

  • 分散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在學期間(Ex:課堂探究與實作方面,課程最後留十分鐘讓學生統整與紀錄,這樣可以讓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時間壓力分散在學期間;其他類型課堂需要討論不同的方案)

學生端

4.學生沒有足夠的組織能力去規劃整個學習歷程檔案?

  • 新課綱有提供三堂課的彈性時間等課程空檔,可以提供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

高中端

5.高中老師會不會給框架以協助學生做更完整的作品呈現?

  • 老師對學期的成果如何呈現在學期初事先有規劃

  • 學習歷程檔案的重點在學生進步和學習的過程,請學生把學期間的學習成果(學習單、筆記、自己學習的方法)都留下來(Ex:英文科單字學習神進步),在心得部分強調素養能力(Ex:自主學習能力)

  • 可藉由學習歷程檔案製作使學生延伸主動做出更多的自主學習

高中端

6.課外多元表現與自主學習上的呈現,各校協助學生上可能有資源落差

  • 尚未完整討論

 

第2桌(學生)

 

問題

解方

影片的容量沒辦法完整的上傳,需要一直壓縮才能上傳,導致畫質被影響(2-3分鐘的影片)





  1. 希望增加容量,因為影片可以直接播放,方便教授參閱
  2. 可以多寫心得輔助呈現自己的歷程,後面再放連結
  3. 可以製作成預告片、摘要,讓教授自行選擇要不要點進去看
  4. 將影片截成分鏡,並增加說明

學校提供的資源不足

  • 有明確志向的學生製作學習歷程的幫助
  • 沒有明確目標的學生沒有提供指引

利用網路的公開課程,撰寫心得,補足沒有專業科別老師的問題

學校(老師、課諮師)不清楚要怎麼做學習歷程(設備操作、學習歷程的意義)

  1. 如果老師沒辦法給學生幫助,學生可以自己去找尋額外的資源
  2. 希望教育部可以加強師資培訓,多提供資源給老師

製作學習歷程時與老師有些衝突

  1. 可以多跟老師溝通
  2. 跟學校端反應
  3. 撥打1999,寫請願書

利用課堂上課的時間讓學生做學習歷程是否可行

  • 自主學習的課會被老師拿去上課
  • 利用正課讓學生自己製作學習歷程

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時候其實就可以讓自己成長,用課堂的時間製作也沒有關係,也是學習檔案製作,增加技能的過程

學習歷程包含很多科目的內容要如何進行認證

  1. 老師驗證只是確定學生有無抄襲,證明是該學生的作品
  2. 可以依照不同領域的知識找不同的專業老師尋求幫助,驗證的話還是依照原科別的老師就可以了

學校認為過程很重要,希望學生多拍照記錄,但同時又把手機收走,導致上課無法拍照記錄

希望可以給多一些使用手機的時間

學習歷程要如何展現

  • 獨特性
  • 歷程
  • 比賽結果、證照、證書(沒有證書=落選?)
  1. 教授希望看到的是你的人格特質與歷程,是否符合該科系所需人才
  2. 證照與證書不一定夠加分,備考過程與克服困難的過程更能夠加分
  3. 呈現方式的差別:
    1. WORD可以呈現比較多的內容
    2. PPT是報告輔助,所能呈現的文字較少,但若要呈現美編能力可以選擇

在高三的時候會想要修改之前的學習歷程,但已經不能更改

高一作品的不足更能夠展現這三年來的成長與進步,也能呈現獨特性

因為疫情影響,學習歷程製作受阻礙(訪問、營隊)

  1. 可轉而製作線上表單,加入可以交流問卷的社團與大家交流
  2. 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也能展現獨特性

 

第3桌(學生)

問題

解方

(一)大學端 教授審核標準

  • 不清楚提供的內容是否合適,學生需要一直揣測教授的心思;若申請科系來和作品內容較無關時,不知道如何呈現是否上傳。
  • 認為內容做得不夠好,很難呈現出學習過程、難以達到教授想要的標準
  • 不清楚在各種活動參與中,哪些類型比較受教授重視

例如:彈性學習、檢定、證照

  • 大學端的審核標準只有大方向,沒有細項的指引,學生仍缺乏製作的方向
  • 網路上有一些教授學系所提供的審查意見,但資訊分歧且不一定具代表性

(一)

  • 校系公布審查標準、注重的核心素養等讓學生能夠檢索查詢
  • 各個校系公布學習歷程檔案範本,讓學生有參考依據和準備方向,並且能夠更明確了解各校系注重的素養能力、內容
  • 希望教育部架設網站,統整所有校系的資訊(網路資訊太過龐雜、分散)
  • 希望大學公布在意的活動參與有哪些,讓學生不會參與了活動,最後卻不是大學想看到的內容、無法作為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上傳

(二)學生端 內容的獨特性

  • 課程中難以做出和他人具有差異性的內容

例如:大家都是做實驗,只有在反思心得的時候才能展現獨特性,但又認為大家做的成果會類似

(二)

  • 歷屆的優良學習歷程檔案需留存給學弟妹參考
  • 尋找老師協助,請老師提供修改方向和建議

(三)學生端 內容/學習過程的呈現方式

  • 著重課業的科目難以製作學習歷程,(例如主科的國英數等)
  • 高中的學科知識、探究內容比較基礎,沒辦法呈現出專業學科知識,在反思心得的部分也難以寫的深入

(三)

  • 老師在課程中設計學科知識外的延伸學習,讓學生有更多元的內容能夠呈現(例如:英文科的課程配合國際特赦組織活動,寫信支持人權)

(四)學生端 作品格式

  • 不知道作品的格式哪一種比較好,每個學生的作法都不一樣
  • 不知道圖片和文字的使用比例
  • 引用、參考資料是否需要使用APA格式?

(四)

  • 內容以數據、實驗文字為主可以使用word;圖片多、有創意的內容可以使用ppt
  • ppt(轉成直式)+ word:方便美編,讓文字呈現時也能兼顧美觀
  • 可參考網路上的學習歷程檔案製作方式
  • 教育部統一公佈學習歷程的寫作格式是否有規範

(五)系統端 作品認證

  • 私校人事變動大,在需要認證時,該課程的老師可能已經退休而無法認證
  • 學習歷程認證時間太短

  • 老師認證時間太晚,若作品需要修改可能也會來不及在上傳期限內修改完成
  • 多位老師一起授課的課程,不知道會是哪個老師認證,以及老師是否能認證該作品

(五)

  • 上傳與認證時系統以email通知老師學生,讓老師學生彼此可以及時知道作品已經上傳、認證。
  • 學生可修改的時間應大於老師認證的時間:在老師認證作品後,需有時間讓學生修正作品重新上傳


(六)系統端 上傳期限、資訊公佈

  • 上傳時間限制太緊(但現在已經有延長)
  • 校內的上傳時間會不斷延期、改動,會導致學生難以拿捏作品完成的時間
  • 學校上傳期限延期也不會有通知,缺乏相關資訊的公布

(六)

  • 固定校內學習歷程檔案上傳時間,不要不斷變動
  • 當時程資訊有更動時,由系統以e-mail來通知每個學生最新資訊

(七)系統端 系統不穩定、能作業時間短

  • 系統不穩定,上傳死線等日期網站容易癱瘓,讓學生因此無法上傳、錯過上傳時間
  • 系統停留太久會重整,無法在網頁中作業太久(大概15-20分鐘就會跳掉)

例如:在上面打100字心得,打完的時候系統卻要重整,導致心得都消失

(七)

  • 避免最後一天才上傳檔案,以免因為系統不穩而上傳失敗
  • 作業時間的限制是為了保護學生資訊,但希望可以延長編輯時間
  • 事先打好系統上需要的資訊(例如:100字心得),要上傳時就直接複製貼上

 

下午場海報彙整

第1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過程

  • 強調學習、解決困難的過程,作品或成果只要大略提及即可,其餘可放在附錄
  • 把學習過程中的素材(Ex:照片、老師講義、證書、影片等)附上,和對應的內容做說明

專題式探究成果

  • 從個人角度說明團隊合作的過程以及個人貢獻

課程活動成果

  • 學科知識類型的課程一樣可以強調個人解決學習困難的過程

素養能力

  • 過程中具體說明運用的素養能力
  • 個人從課程延伸學習(Ex:學科知識在生活的應用),強調個人自主學習對特定領域的學習興趣

自然科探究與實作

  • 學生要去強調跨領域的能力,可以在反思心得中去強調不同學科知識的能力如何連結,以及個人運用不同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脈絡

  • 說明清楚呈現這份作品的動機和課程背景,以強調個人學習興趣

課程活動成果

  • 多元選修需要特別強調修課動機,和個人學習脈絡做連結(例如對特定領域的興趣、未來想要發展的方向等)

心得反思


課程活動成果

  • 應扣合課程主軸做撰寫(Ex: 原本是想要用「換位思考」來當重點,可以更廣泛的扣合到人權議題上)

格式排版

  • 針對重點做劃記
  • 作品需要包裝,有邏輯性的放上各個要素(動機、課程說明、過程等),在最前面強調動機

可能的困難

解方

1.學科知識需要在作品中呈現嗎?如何呈現個人的學科知識比較好?教授如何看待?(Ex:作品中的程式碼需要放上來嗎?)

1.不需要附上全部,重點在於說明這個程式碼的特性和架構,表現出具備基本能力即可,讓教授知道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有多少,從學科知識可以衍伸出素養能力,例如個人的獨立思考、筆記方式

2.是否應該在心得反思中明確寫出學到的素養能力種類?

2.不需特別點出哪一種素養,只要強調過程(Ex: 個人對學科知識的自主探索連結到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過程表現合作能力),教授就可以注意

3.在選用課程素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到特定的引用格式嗎?

3.參考格式是必須的,在引用的圖片等素材上附上連結

4.心得反思如果說要和過程扣合的話,把過程都放上去會不會太冗長?

4.選擇重點的過程(Ex: 哪些環節困難度是特別高的、哪部分的學習是特別啟發的),而非日記式的去做紀錄


課程活動成果

20週的課程中可能有特定週數或課程活動是比較有興趣或感受的,可以挑選這些作為重點(Ex:英文科特別寫人權信的活動)

5.教授剛剛提到希望學科知識的呈現可以有扣合生活應用的內容,但對教師的授課來說有些困難,想請問教授這些部分是期待學生自主進行嗎?或是教師可以如何輔助?

5.

學生:老師可以作為諮詢的角色,或是學校課程安排上在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可以保留學生挑選特別有興趣的主題的自主性


教授:或是可以和時事去做結合,另外也可以建議學生諮詢不同領域的老師,以跨學科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第2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本桌的作品形式:專題式探究成果綜整性學習紀錄學習單


素養能力獨特性要清楚自己想要呈現的個人特質,並在作品中清楚標示出來

  • 可以把作品設計的部分與課文內容、時事或是未來想要去的科系作連結
  • 生活中如何觀察、如何發想都可以描述出來,多加與生活的連結,展現統整性能力
  • 作品研究之後的反思,未來要如何改進,實際建議,可以呈現自己的個人特色
  • 團體報告中可以寫出自己負責的部分,強調貢獻,並說明在團體分工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要如何解決
  • 在高三時可以做一份與之前的作品有關聯的學習歷程,展現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完整性

  • 寫出研究、活動中的背後因素,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
  • 綜整式學習紀錄 呈現過程及細節,獲得了什麼能力,可以多加描述實驗、活動中的內容與過程
  • 學習單 學校老師為什麼給這份作業,加上封面、摘要等;反思心得,強調自己統整、推理的能力;未來如何改善,改編成為小報告

真實性

  • 真實呈現自我,從資料當中可以看出學生的企圖心,與外人代做的內容(套版相似)有差異,大學端可以看得出來
  • 使用教科書當作佐證資料,比較有保障,要更嚴謹
  • 學習單 鉛筆手繪圖能夠再製讓人清楚明瞭,或是利用電繪、Excel的方式呈現,可以更加清楚與精緻

脈絡

  • 注意呈現內容的脈絡連結,以文字或圖描寫其中關連,想要傳達什麼訊息給大學端

格式排版

  • 在文本中應該強調自己,把姓名、學校、課程寫清楚
  • 作品前放摘要,整理整份報告要呈現什麼內容
  • 可以在標題標示出研究的重點,以及選擇研究目標的前因後果
  • 粗體標示出重點
  • 注重專業性的格式排版(APA格式等),也可以是加分的項目
 

解方

學習歷程的內容與自己想要的科系該如何連結(例如:國文與醫學系的相關)?

 

關注特定的共通素養特質(邏輯性、統整能力),與時事作連結,或找出自己的興趣,強調個人特色,可以思考:

  1. 我為什麼想要申請該科系?

→申請動機、在這個科系的未來規劃

  1. 過去的經歷具備了什麼能力?

→描述修過科目與未來科系的關聯性

不知道要如何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呈現自己的特質?

在細節描寫中就有很多能力可以展現,都可以記錄在學習歷程中

如果要呈現一個完整的作品,比較缺乏專業性的知識,該如何解決?

可以以現有的書籍資料呈現自己的作品為主,或是可以延伸閱讀:

  1. 詢問老師有沒有建議的參考書籍
  2. 大學優良報告參考(各大學圖書館)
  3. 國家圖書館的碩博士論文

呈現的格式該如何做取捨(WORD、PPT)?

  1. WORD在呈現內容可以比較完整(主題、摘要、過程與結果)
  2. PPT報告的時候使用,以多圖在同一頁呈現為主,比較看不到作品內容的脈絡

 

第3桌

理想的作品形式、做法與要點

  • 素養能力

    • 分析、判斷資訊的能力
    • 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並將所習得的素養能力在作品中標出,作為說明與證據
    • 不只列出學科中的收穫,要將學科內容加深加廣的分析能力
    • 一開始可以從三面九項的能力下去開始寫,高二定向後可以更針對系所需求的能力深入,對應系所規劃的尺規能力。
    • 不能只有資料搬運,更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和成長
    • 在綜整式學習心得中,呈現出三年的成長曲線
    • 團體報告中的團隊協作、溝通能力
  • 獨特性、完整性、真實性

    • 使用模板會讓真實性打折,也會削弱學生在其中的獨特性(使用模板的作品會趨同)
    • 使用研究資料要完整呈現研究過程、資料如何搜集、研究提問等
    • 將作品中最重要的成長與成果凸顯出來
    • 作品最重要的是貢獻(研究類的是研究發現;非研究類的就是各種學習成果),強調其中的貢獻和過程。
    • 結合生活經驗並應用
  • 排版格式

    • 將內容的層次區別,並在目錄列出提供索引更好找到重點
    • PPT需要口頭報告補充,只呈現資料要更強調學生在其中遇到的困難、收穫、貢獻等
    • 如果是小論文格式就需要具備論文的結構,需要有摘要、研究發現,不能只有資料搬運
    • 分工可以用先列點、再塗色可以明確於內文中清楚的標示個人分工
  • 反思心得

    • 學生對於作品中成長的過程
    • 重點是對課程的省思和成果,以及學習的貢獻
    • 呈現所遇到的困難和經歷,如何克服

可能的困難

解方

(一)模板

  • 使用模板要如何展現個人特色
  • 老師是否應該提供學生模板?老師應該扮演引導的角色,還是該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性?
  • 每個學生的狀況不同,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呈現出大學端想看到的素養能力,那老師是否能夠提供對應的協助?又或是會影響學生作品的真實性、獨特性?

(一)

  • 可以提供模板,但學生要能轉化初期的模板,加深、加廣原有的內容
  • 未來高中端可以考慮提供優秀範本讓學生參考(但每個老師還是會有個人的審核取向)

(二)團體報告要如何呈現個人能力和特色?

(二)

  • 提供分工表並列點敘述,最後分色提示個人負責的貢獻

(三)按照教育部、上述素養能力製作的學習歷程檔案可能遇到的困難


  • 學習歷程檔案希望作品中呈現出學習過程,但可能會與高中老師派發作業時,期待看到的作業優秀性相悖
  • 素養能力可能會阻礙學科知識的呈現
  • 作業本身已經很花費時間,在轉換成學習歷程檔案時,又要額外多花費時間來撰寫作品的收穫反思等,負擔相當大

(三)


  • 比起學科知識和素養能力的二選一,應是進行二者之間的比例調配

(四)作品格式


  • 高中端沒有提供足夠的課程資源,訓練學生寫出符合嚴謹學術格式的小論文
  • 教師、學生想知道小論文是否為最清楚有利的寫作格式

(四)

  • 比起嚴謹的學術格式,有大方向的架構、清楚摘要的作品讓教授好閱讀才是重點
  • 但應注意參考資料、文獻引用的正確形式,隨便剪貼的資料會大打折扣